劉暢
【摘要】館校合作開辟了博物館和高職院校合作育人的新渠道,挖掘了博物館的社會公共教育職能,同時把博物館優秀的歷史、文化、科普文化融入高校教育工作中,陶冶大學生道德情操,提升高職院校育人質量。高職院校要積極和當地博物館工作,聯合博物館開發數字化文化教育平臺,并借助學校微博、微信平臺推送博物館信息,讓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特色民族文化、民族歷史,激發學生參觀博物館興趣,邀請博物館館員進校園,定期開展傳統文化、非遺文化等教育,全面提升館校合作育人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 館校合作? 育人價值? 合作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鹽城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鹽城市博物館‘館校合作’現狀及常態化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skC286)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30-02
高職院校要和當地博物館建立良好合作關系,聯合開發數字計劃文化教育平臺,在學校官網、線上教學平臺進行推廣,鼓勵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當地各個博物院信息,激發學生參觀博物館的興趣;邀請博物館館員在校內舉辦講座,講解特色非遺文化、民俗文化等,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促進學校圖書館、博物館資源的深度融合,在校園電子圖書館平臺開設博物館模塊,方便學生在線查詢博物館信息,并利用學校微博、微信公眾號進行宣傳,全面提升館校合作質量。
一、新時期高職院校館校合作育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館校合作存在溝通壁壘,合作方式單一
大多數學校只是在特定日期為學生播放當地博物館宣傳片,介紹當地博物館特色館藏資源、珍貴文物和地方特色歷史,很少利用新媒體開展館校合作,集體性博物館參觀活動也比較少,這充分說明博物館和高職院校合作方式比較單一,無法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缺乏常態化合作育人機制,資源利用率低
很多學校只是根據自身階段性需求尋求博物館合作,例如在清明節、建黨節等重大節日才會和博物館進行合作,平常很少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工作,社會教育資源利用率比較低。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科普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博物館和高職院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但是很多學校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把圖書館資源、數字化教學平臺和博物館資源銜接起來,這是后續工作需要完善的地方。
(三)缺少館校合作管理人員,育人效果不理想
館校合作不僅需要熟悉博物館資源、數字化平臺的工作人員,還需要具備良好歷史、人文、藝術素養的管理人員,但是目前學校只是安排行政人員和博物館進行接洽,沒有培養專業化館校合作管理人員,影響了日常工作的開展。校行政人員對博物館資源缺少了解,博物館和高職院校教育職責劃分不太明確,館校合作管理比較混亂,校園文化展覽效果不太理想。
二、高職院校開展館校合作育人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有利于促進社會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博物館是社會文化服務機構,不僅為群眾展示各色珍貴的歷史文物,還對地方歷史、文化、軍事等進行講解,為參觀者普及歷史文化展示,進一步提升國民文化素養。例如博物館利用自身抗日戰爭珍貴文物和高職院校聯合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大學生講解抗日名將楊靖宇、革命烈士趙一曼、江姐等人感人肺腑的事跡,利用真實的展品、感人事跡激起學生家國情懷,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公共教育作用。
(二)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博物館和高校都有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責任,館校合作可以實現“1+1>2”的教育效果,進一步提升國民文化素養。館校合作模式可以開辟國民素質教育的新渠道,一方面可以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基層文化館建設中,鼓勵他們擔任博物館義工,為群眾普及文化、科普等知識,另一方面則是擴大博物館知名度,吸引更多群眾關注博物館,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三)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
隨著互聯網、新媒體等的興起,大學生對博物館的關注度非常低,對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等的了解都來源于課堂,館校合作模式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傳統文化的新渠道,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館校合作模式可以把博物館資源和學校資源深度融合,博物館館員可以為學生詳細介紹每一件藏品歷史、文化價值,讓學生透過這些文物了解千年傳承歷史,喚醒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四)有利于喚醒大眾關注博物館教育功能
很多人只是把博物館看做景點,看似熱鬧的博物館旅游熱還是缺少了文化韻味,館校合作可以進一步推廣博物館文化教育,把大學生轉化為博物館“代言人”,激勵大學生加入基層文化建設隊伍,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學校可以在學校內舉辦傳統文化展覽,為全校師生展示博物館資源,激發師生博物館參觀興趣,博物館也可以借助學校宣傳自身館藏資源,吸引更多學生、群眾走進博物館。
三、新時期高職院校館校合作育人策略
(一)邀請館員舉辦文化講座,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高職院校要和當地博物館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定期邀請博物館館員進校舉辦講座,講解中國民族燦爛的文化史、文學史、手工藝品,還可以講解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為大學生展現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學校要和博物館聯合制定館校合作機制,一方面要明確雙方工作職責,明確博物館特色館藏資源使用、文化講座時間表、數字化博物館資源展示等;另一方面則要明確博物館和高校校內外文化展覽活動,為學生提供博物館短期義工崗位,把就業指導工作和館校合作模式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行情,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博物館文化建設中,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學生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二)利用博物館數字資源,打造館校合作數字化平臺
高校可以聯合博物館開發數字化教育平臺,把博物館數字化平臺和校內圖書館資源、線上教學平臺銜接起來,進一步拓寬館校合作渠道,推廣當地博物館資源,提升學校文化建設質量。例如學校可以把博物館網站鏈接掛在校內電子圖書館首頁上,并及時為學生推送博物館相關歷史文化資源,例如文學藝術類書籍區域可以介紹博物館珍貴的瓷器、玉器和書畫作品,激起學生前往博物館一探究竟的興趣。此外,學校可以組織圖書館工作人員、各個專業骨干教師前往博物館學習,學習博物館文化、藝術、科學和創新教育資源,并把這些納入學校專業課教學、就業指導工作中,并聯合博物館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例如拍攝博物館內講解視頻,分為傳統文化、抗日戰爭、長征和地方文化等幾大模塊開展數字化平臺建設。高職院校圖書館要積極推廣館校合作數字化平臺,可以在圖書館內電子屏幕上推送數字平臺、在電子圖書館平臺播放博物館視頻等,方便學生及時了解博物館信息,從而提升館校合作質量。
(三)新媒體宣傳館校合作,優化校園文化建設
高職院校可以借助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來宣傳館校合作,進一步推廣館校合作數字化平臺,及時為學生推送當地博物館展覽活動、宣傳博物館志愿者招聘活動和學校組織的博物館參觀活動,激起學生學習文學、藝術、歷史等的興趣,運用圖片和短視頻來推薦博物館特色館藏資源,擴大博物館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例如學校可以在官方微博推薦當地博物館展覽活動,把博物館紀錄片在首頁進行播放,介紹博物館鎮館之寶、發展歷史,為學生展示多姿多彩的中華古詩詞、古典文學、民族手工藝品和少數民族文化,讓學生在手機上學習傳統文化,方便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閱讀博物館介紹,培養大學生文化認同感。
(四)培養館校管理團隊,定期組織博物館參觀活動
高職院校要積極培養館校合作管理人員,邀請博物館優秀館員參與校內教師培訓,為校內圖書館工作人員、行政人員講解文化歷史、館藏資源,進一步明確博物館和學校教育職責。博物館要負責為學校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資源,定期安排館員參與校內文化講座、深入校園舉辦文化展覽,把優質文化資源送到學生身邊,幫助圖書館工作人員熟悉博物館數字化平臺操作,及時更新數字化資源,還要為學生提供免費參觀活動,讓學生走進歷史、走進文化。學校要重視館校合作改革,除了打造信息化館校合作平臺,還要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博物館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珍貴文物,聽取專業講解員介紹,塑造大學生正確歷史觀和文化觀;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了解博物館各種崗位,讓他們了解基層文化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端正大學生就業觀和擇業觀,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
四、結語
高職院校是培育優秀人才的搖籃,承擔著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重要,這一育人理念和博物館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學校要大力倡導館校合作模式,促進博物館和高職院校資源的深度融合。學校要積極把“互聯網+”理念融入館校合作工作中,利用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和微博賬號宣傳博物館文化資源、展覽信息,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傳統文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把館校合作和就業指導工作相結合,組織學生體驗博物館志愿者崗位,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吃苦耐勞的精神,提升高職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胡曉虹.讓青少年在中華文化雨露中健康成長——館校合作培育家國情懷的行與思[J].人民論壇,2018(25):134-135.
[2]周瑤.學習理論視角下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結合[J].中國博物館,2020(4):22-26.
[3]龍霄飛,白杰.博物館與高校合作模式、機制的探索與實踐——首都博物館與北京聯合大學合作實踐與展望[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8,32(4):10-14.
[4]果美俠.館校合作之審視與反思:理念、實踐及第三方[J].博物院,2021(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