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杰 向圓圓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迅速提高,各高校應對各類學科的教學方式也應有著全面的改變,以符合日益發展的科學技術水平的需要。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物理學專業教學對于科學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出現了很多重“術”而輕“道”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不少人認為對于基礎科學的學習只需要掌握現成的公式和結論,或者將成熟的科學體系記憶下來就可以了。這些思想嚴重偏離了科學發展的本來歷史軌道,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在物理學的專業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從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出發,加強思政教育,對高等物理學專業教學實施全面的改革。
【關鍵詞】近代物理? 思政教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O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61-02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是所有自然學科中的帶頭學科,大到宇宙運動,小到基本顆粒的運動都是物理學的研究對象,因此物理學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高校的物理學專業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中,什么樣的方法能成功的讓學生掌握現成的公式與結論、學會一套成熟的理論推導方案,就會被認為是頗有成效的教學模式。然而,一切自然規律發現的背后,都是人類孜孜不倦的追求;一切的創新科技,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類。因此,我們不能忽略自然科學中科學家們的個人因素,他們是什么人,出于什么動機讓他們做出了偉大的科學成就。這就涉及到物理學的專業教學中對學生思想的塑造,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到的“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1.近代物理的課堂是非常良好的思政教育平臺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為對象,解決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的思想覺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也是做好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證。然而,隨著互聯網、自媒體等新型傳媒手段的出現,推崇平等自由交流的大學生群體本能地對單向的、高位的信息灌輸持戒備和抵制態度。傳統的“你講我聽”“事后糾正”“居高臨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份界限較為明顯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不僅不易被學生接受,甚至還可能使之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政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必須改革,必須在平時的課堂學習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進行教育。而專業課程由于和學生的專業、就業等切身利益高度相關,因此專業課程的課堂就是思政教育的最好平臺。
而近代物理這門課程自身具有特殊性,它的研究內容在時間上正好處于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前后。傳統的教學內容只關注了這一時期的主要物理學成就,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背景,這實際上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是有害的。1890年到1910年這二十年間是近代物理學快速發展的時期,歐洲涌現出了大量的物理學家與流傳至今的偉大發現。如果我們注意一下時間表,就會發現這一時期正好處于歐洲老版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攫取世界殖民地財富、進化為帝國主義形態的前夜。世界財富向歐洲聚攏為歐洲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同時各資本主義國家內部之間的競爭也增加了各國政府對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發展的扶持力度,使得科學團體對政府的經濟政策、社會的意識形態抱有高度的認同感。從這些歷史事實出發,我們不難得到結論:經濟的發展、思想的團結以及政治立場的堅定對科學研究活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近代物理時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與思政教育的目標一致
縱觀近代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發展史。要闡明其中的哲學原理,只知道幾個公式或者幾種推導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這其中的主要哲學原理是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這種哲學觀與我們的思政教育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實踐性,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的思想路線。今天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我們強調實事求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偉大思想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人會覺得,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就是求真務實,沒有必要跟思政教育扯上關系,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近年來,新聞報道屢屢出現國內論文被撤稿、學術造假等丑聞,其癥結就是我們在培養學術人才的同時放松甚至忽略了對他們的思政教育。沒有了對國家的熱愛,缺少了對人民的使命感,怎么能希望他們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無私奉獻、為國犧牲,我們最多只能培養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且這樣的“人材”很容易走彎路,走學術腐敗的路。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老又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錢學森之問”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以我個人的拙見,回答錢學森之問還要回到思政教育上來。錢老口中的民國大師們大多受教于近代物理的后期,時間上處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中華民族在二戰中遭受了空前的苦難,國家存亡系于一線,很多有識之士于民族危亡之時挺身而出,很多人棄文從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因此那個時代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術造詣精深的大師,對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而放眼改革開放后的國際形勢,中國深度融入國際分工,中美渡過了三十年的蜜月期。資本主義世界的繁華使得很多國人心向往之,“到美國去”成為了一代人的人生路標。這種時代背景下成長的年青人,如果心中沒有祖國、沒有人民,憑什么能夠成長為學術大師?但是,現在的國際形勢已經再次發生變化,中美關系迅速降溫,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無所不用其極。現實讓中國人看到,只有自強不息,只有依靠自己的祖國,才能夠實現人生價值,才能夠收獲美好未來。現在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時機,我們必須在近代物理的課堂上把這段歷史講出來、講清楚、講精彩。
3.西方學術一定要高度本土化,培養民族自信
近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在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方的科技、學習西方的現代化制度。但是,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我們逐漸意識到西方的東西往往也不是最適合自己的。我們的政治體制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體制無疑是可以經得起任何國家的比較的。既然我們可以把西方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民主制度高度本土化,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那我們為什么不能把西方傳入的學術思想進行本土化呢?有人認為學術無國界、科學起源于西方,所以我們要跟隨西方,高校內部非常鼓勵教師到國外學術機構交流訪問。我認為這是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現。在近代物理的課堂上,當我們給學生介紹西方的科學成就的時候,一定要用我們自己的哲學觀進行解構,把西方的學術思想、學術成果解構成我們自己能夠理解的東西,然后再利用自然辯證法、理論聯系實際等哲學工具,把它變成適應中國人思維習慣的學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然要借助思政教育的現有工具,更好地服務于專業課程的學習。
4.課堂中的思政教育策略
4.1合理使用物理史
在當前的物理教學中,使用物理歷史能夠完成對學生愛國思想的充分培養。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了能夠在世界立足,我國老一輩革命人艱苦奮斗,而在此過程中物理學科是祖國發展和建設中重要的知識內容。新中國發展初期,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國家經濟水平都在發展初期,所以較多科學家的待遇并不算好。但即使是較為艱苦的工作與生活環境,仍然有著一批優秀的專業性人才放棄在國外的優越生活,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建設新中國,支撐他們最主要的就是對國家的熱愛。
4.2物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當前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去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生對客觀知識的認識多是出自于經驗,學生要通過自己的觀察,父母的言傳身教來認識整個社會。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其并非是對自然界真實和足夠的認識,物理教學中比較注重辯證思想的滲透,物理教材中包含著較為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所以將物理教學建立在唯物主義的方法與理論上,提示物理想象的本質和過程。
4.3物理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目前人們的資源節約意識較為淡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不能隨手關燈和浪費水資源的問題,導致資源被過度的浪費。而在物理知識的教學過程中,針對其實際的知識內容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自然界的能量是守恒的,但是整體能力的品質會逐漸降低,因此我們要充分地節約能源,更好地愛護環境,盡可能地保護我們的祖國母親,在物理課堂中需要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地球資源,理解地球資源是有限的。
5.總結
總之,在物理專業教學的課堂中加入思政教育不僅是回答“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也是對物理專業教學模式的一種成功的探索。特別是近代物理這種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課程,我們更要以思政教育為抓手,把握好科技人才的培養方向,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真正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7(1)
作者簡介:
曹杰(1985年-),男,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