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強
【摘要】古詩文教學一直是中專聾生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遇到過一些困難和困惑。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對古詩文教學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和幫助。通過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在深入了解了新媒體技術在中專聾啞學生的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后,本文總結了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古詩文教學中的優勢,同時也相應地提出了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幾點教學建議,希望能夠幫助語文教師進一步提升古詩文教學水平,幫助聾生更好地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和精神營養。
【關鍵詞】新媒體? 聾啞學生? 古詩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71-02
一、古詩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情況分析概況
筆者通過個別訪談、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中專部共39名聾生調查分析發現,中專聾生在學習古詩文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聾生對古詩文的學習態度不夠積極,學習古詩文的方法也缺乏主動,很少有對古詩文學習充滿興趣和熱愛的聾生。二是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來輔助聾生古詩文教學確實受到了多數學生的贊同和支持,新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生動地展現課文內容的優勢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也有部分學生更喜歡教師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來講授古詩文,新媒體技術使用過于頻繁甚至完全取代手語講解都是不可取的。
筆者認為,聾生的古詩文學習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方面,古詩文作為語文教學中的必學內容,學習用來應試的目的性遠遠大過其實際的使用性,而古詩文對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審美感知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卻并非學習者一時半刻就能感受到,這是需要長期深入的學習和了解才能體會到的,因此,如果不是天生喜愛中國傳統文字語言,絕大部分聾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只是被動、機械地死記硬背,對文章內容一知半解,對隱藏其中的情感哲思就更是無從察覺了。另一方面,古詩文教學對于“教”和“學”的雙方都有較高的基礎門檻條件。作為老師,其自身的業務水平,包括傳統文化素養、手語熟練應用的程度、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熟練操作等等都影響著“學”的一方能否全面理解、掌握古詩文課文內容、內蘊情感等知識點;而作為接受知識的聾生,如果存在對古詩文課文不感興趣,或者沒有良好的課前預習等學習習慣,又或者本身古文基礎知識薄弱等因素,即便老師優秀全能,也無法帶動學生取得學業成績的進步。
綜合調查研究的結果,筆者認為,新媒體技術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應用存在以下優勢:
(一)化難懂為易感
眾所周知,古詩文語句結構、語法大多與現代漢語差距甚大,部分字詞更是語義晦澀,尤其不容易僅僅通過手語解釋清楚。而新媒體技術中的圖片、視頻等工具恰恰可以將抽象難懂的文本轉變為生動形象的聾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三維立體畫面,彌補聾生聽障的感官缺失,進一步擴展其視覺上的體驗和感知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如名篇《桃花源記》的講解過程。筆者通過查找,精心挑選出一部完整講述課文故事的動畫短篇,并在播放短片時輔以手語引導,提示學生一邊看動畫,一邊對照原文,理解具體詞句文意。通過動畫的展示,聾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故事內容,對人物形象的行為、語言都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
(二)變枯燥為生動
許多聾生因為對古詩文字詞意義的不理解,造成他們無法體會古詩文作者或者詩文本身蘊含的豐富情感。無論是唐詩宋詞營造出的唯美意境和深情款款,還是諸子散文表現出的汪洋恣肆和深奧哲理,又或是明清小說所表達的辛辣諷刺和現實批判,對聾生來說,都是“紙上談兵”,既無任何實踐經驗可借鑒學習,亦無多少現實情境可供體驗。而這個時候,新媒體技術就有了大有可為的用武之地。比如在講授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時,講解中就找了很多西北邊塞的風景圖片來向同學直觀展現詞中的荒涼景象。真實的圖片場景讓聾生立刻有了身臨其境的感受,也很容易地理解了詞中描繪的清苦和孤獨。
(三)改被動為主動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終端讓知識的獲取變得更加簡單和多元。學生能夠接觸到的知識面一點也不會比老師少,甚至更多。在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在課前還是課后,筆者都會經常鼓勵聾生多利用網絡查閱資料,自主學習。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最起碼都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點有關課文的背景知識或作者生平。如在講解明清小說選段時,筆者先讓聾生自己找一些相關的影視劇觀看,不僅提升了他們學習的興趣,也讓他們在上課時有了話題,愿意打開“話匣子”,積極跟同學和老師交流分享觀看影視及對照原文后的所思所想。有時甚至可以“聽”到很多有啟發性的角度和觀點。
二、古詩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學建議
(一)樹立正確導向
大部分聾生是為了應試而學習古詩文,并非出于自己喜歡的原因。因此,要讓聾生學好古詩文,首先就是要扭轉他們對古詩文的被動學習的態度。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國政府和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從小培養孩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通過有意識地引導青少年了解中國歷史,關注傳統文化,認識中國歷史文化名人,熟悉古詩文中的名著名篇,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文言文知識,如影視節目、網絡游戲、線上展覽等新媒體技術,讓他們足不出戶即可了解上下五千年。學校、教師還可以多帶著學生多探訪博物館,開展豐富的研學活動,通過實踐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導向,培養他們對古詩文的主動探究意識,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二)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有了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再晦澀難懂的課文都有“一啃到底”的動力和決心。聾生由于聽力障礙產生了一定的理解障礙。但是視覺、觸覺等感覺器官也因此變得更為靈敏。在教學中,利用新媒體技術,嘗試擴展、提升聾生其他感覺器官的感知力可以有效激發他們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2021年5月,筆者所在的特教學校和省博物館聯合開展國寶文物互動式講解——“童心向黨 數字化文物展示活動”3D數字化的展示讓我們的聾生立刻對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平時“看不懂”的“死物”在科技的助力下與聾生“零距離”互動,瞬間燃起了聾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不光是博物館,VR眼鏡、4D電影院將來都可以成為聾生教學的輔助,觸發更加真實的感官刺激,提升聾生學習知識的興趣。
(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一是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自己擁有了豐厚的知識儲備,才能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前,人們常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現在,新媒體讓老師和學生的知識鴻溝在不斷縮小,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得有“活水”。所謂的“活水”即指源源不斷的時代發展中產生的新知識。對古詩文學習來說,教師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不需要更新換代,恰恰相反,古人的著作、思想正在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而產生更加豐富的新闡釋、新解讀。而如何能在短時間就汲取所需知識,從容應對學生的“十萬個為什么”,利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學習無疑是最高效的方式。
二是善用教學方法。因為新媒體的發展和介入,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的知識權威的地位受到挑戰,師生間的關系漸漸變成了共同的學習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也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和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古詩文教學中,通過視頻、圖片的引入,借由手語的引導,最大程度給聾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間和產生聯想的條件,鼓勵他們互相交流,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自主學習的快樂。如此,才能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三是注重言傳身教。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語文老師大多作為班主任同時履行著對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范的教育教誨責任。只有自身具備高尚的人格修養,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及優秀的文化底蘊,才能作為學生的“靈魂工程師”,教育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樂觀生活,積極向上。語文課程的教學,不單單是斷文識字的簡單教育,更是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的塑造和培育。選入課本的古詩文篇目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歷代圣賢、文人名士的思想結晶,傳承好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就是保存和繼承中華歷史文化寶藏,就是延續和守護中華五千年綿綿不斷的香火,就是傳播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力量。作為教師,唯有不斷學習汲取我們的古文化知識,錘煉自身品格,加強師德師風的修養,才能講好古詩文,傳播好中國文化,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做到寓德于教,明德于心。
最后要說的是,新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教學輔助,而語文課最終也不是看看視頻、欣賞一些圖片就能輕易完成教學目標的,有效課堂的達成依靠的是善于教學的老師和善于學習的學生。因為調查條件有限,本課題研究尚有很多進一步加深和探討的地方,希望更多的學者、教師以此為鑒,讓聾生的古詩文學習可以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溫儒敏.打破框架,培養文氣——《唐宋詩分類選講》簡評[J].長江學術,2009(2):157.
[2]郭弘鈿.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對策[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2):132.
[3]朱小蘭.開發古詩教學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6(9):24-25.
[4]王穎婷.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活動課初探[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5]葉彩蓮.善用信息技術手段,讓誦讀教學綻放新姿[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