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棟
【摘要】雙減政策主要減去的是學生的作業負擔和課外的培訓負擔,因而在小學中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書面作業的布置需要減少,且線上線下培訓也相對減少。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想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重視學生的素養培育,在拓展課程結構、變革教育理念、改變學習方式、落實發展指導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能力上的提升進而輻射到未來的語文學習或者其他科目的學習。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提升。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中年級? 語文教學?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090-02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抄寫似乎成為了唯一能夠達到教育目的的方法,而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很多家長紛紛提出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作業太多,導致身體健康受到了威脅。為此,雙減政策應運而生,雙減政策落實后,很多教師則力求降低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取得同樣的教學效果,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因此,眾多小學教育工作者便開始了探索之路。下面是針對于雙減政策下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簡單研究:
一、拓展課程結構,培養求是精神
目前小學教育中多以綜合課程的開展為主,而作為其中一項基礎課程——語文,更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教師首先就需要從課程建設的角度入手,拓展課程結構,培養學生的求是精神。學會在一般的語文課程教學中強調對學生語文學科觀念的強化。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主要以讀課文為主,目的在于讓學生讀懂文章,明確思想,最后能夠寫出自己的一篇文字。而雙減政策實施過程中,能夠布置的抄寫任務、習題任務都應該有所減少,而課程也不能單純沉浸在文章的詳細講解中,教師理應跳出傳統圈子,將語文課程進行有效拓展。如將課后作業布置為看錢塘江大潮的紀錄片,并根據課文內容求證文章所述是否真實。以《觀潮》的基本講解為基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探索課文中所運用的語言,所介紹的壯觀景色是否準確,如此,將語文課程帶入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探索文字的奧秘。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在拓展課程結構的過程中豐富課程形式,變課堂講解為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一同探索語文課程中的精神品質,培養學生的求是精神,進而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想要在雙減政策中深度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就需要從語文課程結構的拓展入手,改變傳統的課程結構,將學生帶入到語文深度學習中去,變傳統的知識性教學為當下的素養性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精神品質,幫助學生提升素養的同時能夠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擴大語文教學的影響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變革教育理念,引領探究精神
雙減政策是針對于整個教育而開展的政策模式,因此,教師作為教育的實踐者,就需要首先適應這一模式的改變,其次才是家長、社會、學生的改變。而面臨如此巨大的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顯然已不再適用,尤其是在應試教育逐漸轉為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更應迅速明確當下教育現狀,及時變革自身的教育理念,幫助引導學生的探究精神。而教師具體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則是以生為本的教學,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入手,根據學生的不同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幫助建立學生自身的語文思維,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深度學習的順利進行。例如,在學習寫觀察日記這部分的內容時,如果僅僅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摸索寫觀察日記的方式顯然效率極低,這也就意味著此時教師需要進行一定的引導。但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面對這一問題,大部分教師可能就會忽略講解,而把主動性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完成任務。這樣的做法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它的完成度與完滿度卻有待商榷。主要原因就在于四年級的小學生并不具備進行深入觀察的能力,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學完一部分觀察類文章之后完成相應練習,但是并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化,它們可以模仿,但很難創新。此時教師就需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變教學為引導,先帶領學生完成前面相應課文的回顧,緊接著組織一次討論活動,帶領學生以討論的形式觀察一些事物,以此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需要適當提問來促進教學過程的推進。在組織學生完成了各自個性化的觀察之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當堂練習,及時指出學生文章中存在的問題,最后布置一次觀察任務,那就是重新去現實生活中觀察一次你課堂上寫完的事物,找出它本身和你所學的文章里的不同,最后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修改。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深度學習成為重點,教師可以在這樣的引導式教學中帶領學生形成相應的探究式思維,而不是只會模仿。此外,這樣的教學還可以提升學生聯系實際的能力,填補傳統教學與生活之間的鴻溝,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提升生活能力,從而在學生自助發展的同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改變學習方式,拓寬學習渠道
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下學生的學習渠道大大拓寬,但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這一點卻不甚明顯,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師對學習渠道的拓寬沒有進行極致利用。在小學教育中,希沃教學白板的運用逐漸普及,但是教師常用的功能只是黑板,或者是播放一些簡單的視頻。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顯然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希沃白板也沒能得到很好的運用。除此之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非常豐富,教師完全可以依據現有條件對學生進行全面培養。例如,在學習“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可能就只是帶領學生通讀課文,并從中了解到道旁李酸的知識,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道理。但是,僅僅是這樣的教學,學生只能明白簡單的人生道理,而沒能對學生的素養進行提升,對學生的長遠性發展有啟示作用但作用不大。而雙減政策實施后,課文后續的練習減少,想要借助練習對學生進行培養顯然不再可能,傳統意義上的拓展培養也不再適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轉變。將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索知識,變學習知識點到學會學習。同樣是這篇課文,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就可以先不對課文進行講解,而是在上節課結束之后就提出問題“路旁很多李子你會摘嗎?為什么呢?”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教師先不讓學生學習課文,而是從生活的角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發散性思維的思考,緊接著在上課時也不急著回答問題,而是播放一系列道旁李的圖片,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思考,隨后開展討論會,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再開始教學。
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借助課后的作業進行拓展教學,踐行了雙減政策,而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去引導教學,讓學生在課外的時間里能夠借助各式各樣的學習渠道找到答案,在潛移默化中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達到培養人的目的 ,活躍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落實發展指導,注重自我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四年級上下的小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人生規劃意識,但這樣的意識還處于“夢想”階段,比較天馬行空,此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尤其是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下,沒有太大的作業壓力和補課壓力,學生突然放松,這對學生的成長而言無疑非常危險。因此,此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可以借此機會進行發展指導。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他們為什么而讀書,此時教師也可以借助一些相應的視頻范例為學生展示其他人是為什么而讀書的。從而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明白當下的年紀自己應該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進行基礎的自我管理。此后,教師甚至還可以引導學生寫下自己的夢想,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追求。
雙減政策下學生的思想浮動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如果僅僅是將雙減政策看成是一次壓力完全釋放顯然是不可取。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學生的作業壓力減小,但未來的壓力不會減小,因此教師在此時更應該重視學生的發展指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更加注重自我提升。如此,學生的語文素養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五、總結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下教育出現大變動是必然的事情,這關系到社會人才的培養、學生家長的選擇和學校的教學安排,而這一政策的實施也處于初期階段,教學還需要盡快跟上改革進度,在課程教學、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多個方面挖掘更多的教育可能,從傳統的應試教育轉換到能力教育中來,培養出一部分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此外,這也是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的一個重大舉措,因此,教師更應該站在素質教育的角度上思考雙減政策的實施,讓教育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為我國的教育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美英 .小學中年級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對策與研究[J].新課程,2020(25):152-153
[2]王耀榮.新形勢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策略研究[J].學園,2014(16):1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