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其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成長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培養(yǎng),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而筆者所說的指向生命教育的初中古詩文微課程開發(fā)策略,旨在著眼于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引導學生感知生命的美麗,懂得熱愛生命、敬畏生命,明白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生命教育? 初中古詩文? 微課程
【課題項目】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指向生命教育的中小學古詩文微課程開發(fā)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4133)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110-02
一、挖掘生命教育元素,傳遞生命奮進勃發(fā)的力量
一是要把家國情懷根植于學生的精神血脈中,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報國志。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憂國憂民的范仲淹《漁家傲 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等許多詩歌都表現了抒情主人公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抱負和舍小家為大家,心系家國,甘于奉獻的情懷。
二是要將理想信念注入學生的骨髓中,給予學生強大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猶如我們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學生通過學習曹操《短歌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以感受到曹操老當益壯的生命意志;誦讀《論語》“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鑒湖女俠秋瑾“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表現的決心沖破封建家庭束縛的牢籠,投身革命,立志挽救國家民族危亡的氣概,這些勵志詩歌無不砥礪學生高揚理想的風帆,爭做筑夢人、逐夢人。
三是要把為人處世的道理內化為學生的言行,讓學生做一個追求真善美的人。例如《陳太丘與友期》一文中少年陳元芳面對無禮的客人說:“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一位偏偏少年的誠信方正通過其語言描寫體現得淋漓盡致;北朝民歌《木蘭詩》又讓學生認識了“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孝順、英武的巾幗英雄花木蘭。
四是要把最真摯的情感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做有情有義之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讓明月將詩人對朋友的懷念和擔心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傳遞著真摯純粹的友誼;蘇軾《水調歌頭·中秋》“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又把人世間最美好的祝福,通過那一輪皎潔的月亮不僅傳遞給了弟弟蘇轍,而且送給了普天下每一個悲歡離合之人。
五是要用自然萬物勃發(fā)向上的生命力影響學生,讓學生擁有生命奮進的力量。學生只有了解自然、親近自然、敬畏自然,才能真正地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生命價值的提升。比如詩豪劉禹錫《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都充滿了哲思理趣。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學生又能從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等自然萬物身上汲取到無窮無盡的、健康陽光、蓬勃昂揚的精神力量。
六是要以圣哲先賢面對人生坎坷表現出的樂觀曠達精神,讓學生體悟面對人生困境無懼無畏、積極向上的豁達情懷。比如,學生可以通過誦讀李白的《行路難》“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誦讀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擁有忘懷得失的博大胸襟;誦讀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給予學生向前奔跑的力量,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充滿信心,明白“生活中不僅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二、探索“1+X”群文閱讀,重構知識框架
當我們挖掘整合出詩文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后,可以按愛國、送別、鄉(xiāng)愁、懷古、詠物等多個主題進行分類、整合、重構知識框架,開展詩文主題學習,使這些詩文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體系。這對于學生知識的獲得和精神的成長將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如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詩詞三首》編入的是李白的《行路難》(其一)、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三首詩詞。如果我們引導學生開展以“感受詩人人生不如意時的樂觀豁達情懷”為主題的群文閱讀,勢必會縮短教學課時,擠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閱讀,這樣也教給了學生對比閱讀鑒賞詩歌的方法。就這三首詩詞而言,作者的寫作背景是不一樣的,而又有著某種相似之處。蘇軾的《水調歌頭》則是他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政見不一,在官場不稱意,自請外任后調至離弟弟蘇轍較近的密州時所作,當時正值中秋月圓之夜,而其與弟弟已經六七年未曾謀面,仕途的不順、父喪妻亡的家庭變故,倍添詩人的愁苦。由此可見,三首詩詞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生都是不如意的。盡管這樣,他們卻都表現出了積極昂揚、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劉禹錫看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相信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無限風光在遠方;蘇軾發(fā)出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人生感喟,認為人的悲歡離合和月的陰晴圓缺一樣都是自然規(guī)律,要釋然開懷,最后還發(fā)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通過對三首詩歌中詩人感情起伏變化的分析,學生自然會領悟詩意,精神必然會得到成長,人生便會得到啟發(fā):人生之路并非坦途,但我們一定要對前途充滿希望,一定要敢于面對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
三、結合生活實際,認識古詩文的現實意義
教學中要注重構建古詩文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與日常生活的關聯。學生通過整理描寫花鳥魚蟲的詩句,讓學生感知生命的美好,從而懂得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培養(yǎng)學生愛護動植物、珍愛自然的生態(tài)意識,拒絕食用野生動物;通過了解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等最美逆行者奮戰(zhàn)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忘卻生死的故事,學習他們“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精神和“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通過了解戰(zhàn)“疫”過程中涌現出的英雄事跡,理解“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的生命價值和意義;通過詩文群文閱讀讓學生整理如蘇軾、劉禹錫、柳宗元等詩人雖被貶謫人生不如意,但依然擁有樂觀曠達、積極向上的情懷,啟發(fā)學生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諸如此類鮮活的教育資源不一而足,有待引領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進行深度學習。
四、以寫作實踐為載體,豐富學生的生命體驗
筆者曾讓學生進行唐詩素描和宋詞素描,嘗試以《與詩圣杜甫面對面對話》為題對杜甫詩歌進行改寫、擴寫。學生在寫作前,通過群文閱讀已經積累了杜甫所寫的許多詩歌。通過詩歌誦讀鑒賞微課程、詩歌故事寫作微課程、詩歌人物形象分析微課程等引領學生誦讀詩歌、理解詩意,從而全面了解了杜甫的詩風和人生。例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就是很好的故事改寫的范例。“那是一個秋風怒號的傍晚,杜少陵拄著拐杖佇立在蕭瑟的秋風中。那一夜他輾轉難眠、愁腸千轉。這個無眠的夜是那樣的漫長,凄風苦雨、雨腳如麻。可是詩人竟然站了起來,向屋外走去,雨水浸濕了他的衣服,他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再比如,在教學《小石潭記》時,可通過重點分析“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這一段,讓學生探究“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等詞語所表現的魚兒生動活潑的情景,結尾句“似與游者相樂”,又通過擬人手法寫出了這群憨態(tài)可掬、活潑靈動的小魚好像故意挑逗游人,與人共享山水之樂的情態(tài)。這些素材又為學生寫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學生借助詩歌故事寫作微課,給根據這個故事開頭,便能輕松地順著這樣的語言特點和行文思路將故事敘寫完整。
五、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開發(fā)生命教育微課程
其一,課前設計以問題驅動為導向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將學習目標明晰化,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來完成具有探究意義的學習任務,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強化學生對信息的歸納和整合能力,放大詩詞中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并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來完成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實現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目的。
其二,教師可利用釘釘、希沃等網絡平臺進行古詩詞微課程教學,借助5~10分鐘的微課進行課前、課后在線自主學習,再通過課堂線下指導,探究質疑學習中發(fā)現的問題,進一步完成學習任務。
總之,通過對古詩文中的生命意蘊的解讀與挖掘,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重構整合學生的詩文學習框架,并且能更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去感知生命的美麗,尊重生命的價值,體悟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卓鮮維.語文閱讀教學拾遺[J].考試周刊,2013(43):47.
[2]徐曉君.合理開發(fā)利用地方課程資源 有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J].試題與研究:2012(16):85-85.
作者簡介:
張龍(1981年11月-),男,漢族,甘肅張掖人,現任甘州區(qū)思源學校教師,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甘州區(qū)優(yōu)秀教師,甘州區(qū)青年崗位能手,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