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姍姍 鄭翔云 張曉 滿麗冰 楊序蓉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現代信息化技術的提高,以提升我院《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的教學質量為目標,文章嘗試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積極探討《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改革的價值與意義,從轉換教學思路、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學習平臺及完善評價體系多角度出發,持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與《急危重癥護理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深度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急危重癥護理學? 護理教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
【注】本文用于貴州護理職業技術學院《急危重癥護理學》精品在線開房課程。
【中圖分類號】R47-4;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181-02
一、《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意義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急危重癥護理學》中應用價值的分析,有助于教師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轉變教學理念,從教學效率以及教學深度的角度出發,明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意義與作用。
(一)提升教學質量,建立高質量課堂
混合式教學模式依托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對課堂環節作出更合理的優化調整,利于不同教學環節之間的轉換與過渡。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更生動、直觀地呈現知識點,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又能合理壓縮教學環節,高效利用課堂有限時間,降低了知識學習的周期。在傳統課堂上,如果對某一知識點講解的時間過長,學生無疑會出現注意力下降、課堂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以護理ICU患者為例,由于臨床ICU患者生命體征極不穩定,出現生命危重的機率較高,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夠根據心率、血壓等基礎數據,快速判定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并及時向醫生進行反饋,輔助開展搶救工作[1]。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借助教材采取面授灌輸的方式,逐步介紹整個護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仔細講解重點內容,往往需要多個課時才能夠完成教學任務,較長的講授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注意力產生了干擾,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在混合式教學的模式下,通過縮短教學流程,更合理、高效地利用、安排和分配課時。例如,課前通過學習通平臺發布微視頻[2],學生課前自學觀看,對課堂教學打下一定基礎,利于學生建立自學意識。且混合式教學模式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多元化的信息化手段配合教學,如3D動畫、虛擬仿真,有助于學生對《急危重癥護理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二)開拓學生視野,拓展教學深度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學屬于一種深度學習,通過線上線下合理有效地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系列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完成知識點的學習。例如針對胸痛患者的日常護理,教師借助虛擬仿真營造真實情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身融入到情境中完成護理工作,利于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相結合;以護理胸痛患者為中心,將心電圖測量、心理疏導、壓瘡護理等知識點融入重組,實現了多學科、貼臨床的教學設計,利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深化吸收。同時,混合式教學強調對學生研究意識、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通過在課堂中設置相應的問題、布置課后拓展任務等方式,引發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現問題,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從臨床角度出發進一步分析問題,最終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學習思維,拓展了課堂學習的深度,延伸了知識學習的范圍,對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有著深遠影響。
二、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基本現狀
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在采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暴露出系列問題,若沒有妥善地對應處理,勢必限制混合式教學優勢的發揮,影響教學整體質量。教師開展系列教學改革活動之前,應當立足于實際,客觀、全面地總結現階段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為后續教學方案的優化、調整提供方向性引導[3]。
混合式教學對于教學設施有較高要求,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混合式教學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及時完成基礎設施的建設、更新和完善,導致硬件系統的缺失,無疑限制了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在危重癥氣管切開患者護理的課程中,為了更規范、生動地呈現操作方法,通過3D動畫、虛擬仿真、立體影像多元信息化手段的配合,降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難度。而這一教學過程的實現,既需要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完成教學設計,還需要系統的硬件設施的配合。實現混合式教學模式,必須具備多元化信息化技術,能做到全院覆蓋、全員使用,否則將趨向于傳統教學方式。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為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認真做好教學平臺的搭建工作,以教學平臺為基礎,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的機會。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在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忽視了教學平臺構建的重要性,仍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思路開展混合式教學平臺的搭建,導致學生參與性較差,削弱了平臺的交流與共享的屬性。同時,《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涉及不同的專業學科,學習難度較高,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氣餒、畏懼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有效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需要采取必要的課堂評價機制,設立評價指標,多方參與評價,使得教師可以更科學、全面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實時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大多數高職院校缺乏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評價方式單一,大多以理論、技能考試成績為主,這種片面性評價機制,影響了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整體把握,無形之中造成教師教學指導的有效性與合理性。
三、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在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過程中,教師應堅持科學性、實用性原則,堅持需求導向,從轉換教學思路、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學習平臺及完善評價體系多角度出發,持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與《急危重癥護理學》的深度融合,實現教學質量與教學深度的全面提升。
(一)轉換教學思路
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實施前,院校需結合自身需要及時調整思路,充分認識到院校自身信息化設施建設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根據教與學的需求,有計劃、有步驟地投入資金,實現教學設備的定期更新,根據授課內容及時引進相應軟件、設備等教學資源,以確保硬件、軟件等教學設施滿足混合式教學活動的開展要求。例如應設置專項預算,對《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中的心肺復蘇,引進虛擬仿真實訓設備,采用情景式的教學方法,為教學活動提供硬件支持。除了做好教學設施的升級更新外,高職院校還需要從教師隊伍的建設角度出發,組織教師開展系列化的培訓活動,通過教學培訓幫助教師轉換思路,教師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改革中來,探索線上與線下融合混合式教學的方法與路徑,組建起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二)構建教學平臺
實現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促進教學平臺作用的有效發揮。線上平臺的建設,主要依靠信息技術將課堂與臨床真實情景連接起來,形成智能化的教學平臺,縮短課堂與臨床的距離。通過線上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各項教學資源,將教學資源以更為多元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條件,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利用線上平臺,有針對性地查閱相關教學資料,完成問題的自我解答與能力的自我提升,實現了課堂教學深度的拓展。線上平臺搭建完成后,還需要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教師定期對線上平臺進行更新、完善,使得線上教學資源可以更好地滿足現階段《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的使用要求。本門課程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可以采取與醫院合作的方式,開拓建立實訓基地,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將理論學習成果融入到實踐的機會,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以及實踐能力的提升[4]。
(三)完善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學的特點,設立不同的教學評價目標與評價標準,采用師生、生生、標準化病人等多方評價,以持續提升評價的有效性與合理性。具體來看,在線上平臺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線上學習任務的完成質量、文獻查詢的頻率作為評價依據,判定學生對《急危重癥護理學》的學習態度,完成對學習過程的評價,同時做好結課考試的組織工作。根據學生考試成績、學習成效、多方評價,為過程性評價以及形成性評價提供參考,使得教師更加直觀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教師對課程模式的調整以及學生對自身學習狀態的改善有著深遠的影響,構建起課程學習的評價機制。
四、結語
混合式教學模式對于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學深度的拓展有著極大的裨益,是建立高質量線上線下融合的現代化、信息化課堂,實現技能型護理人才培養的高效舉措。文章嘗試從多個角度出發,系統探討高職院校《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和途徑,通過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更為完備、專業的學習平臺,完善多方參與的評價體系,為持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朱軍,賈茜.基于深度學習的高職《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初探[J].世界最近醫學信息文摘,2021(7):117-118.
[2]左婷婷,彭勝男.微視頻在急危重癥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7):15-16.
[3]王位瓊,張洪,許振華.急危重癥護理學課程改革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8,16(36):64-65.
[4]王榮華.基于校院合作構建《急危重癥護理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D].鄭州大學,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