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小麗
【摘要】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教師需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通過閱讀教學來強化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對此,本文就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及解決對策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7-0107-02
閱讀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每個人都必備的一項能力。通過開展閱讀教學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奠定基礎。以往的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并沒有給予閱讀教學足夠的重視,常常是要求學生簡單地對課文進行朗讀,并沒有傳授學生閱讀技巧,導致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進而導致閱讀教學效果差強人意,也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對此,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斷創新和完善閱讀教學,注重良好的教學體驗,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小學中高年級階段是培養學生讀寫能力的最佳時期,此階段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較強,會對閱讀具有較大的興趣。然而在教學實際中發現,學生明顯缺乏閱讀的興趣,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開展閱讀教學略顯枯燥,使學生閱讀教學缺乏興趣。部分教師并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不符,并且在教學時僅僅依靠教材,沒有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常常為學生詳細地講解課文內容,分析文章的情節,忽視了引導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忽視了學生自主思考,從而嚴重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此外,當前小學生學習壓力仍較重,缺乏閱讀的時間,如果教師缺乏豐富的教學手段,學生很難在閱讀上投入較多的精力,進而影響了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課前準備工作不足
在開展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并且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但在當前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明顯存在課前準備工作不足的情況。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其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生字、詞語,寫作手法等,更能使學生了解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歷史文化和各種生活常識。教師由于課前準備不足,并沒有對教學方案進行精心的設計,只是單一地教授語文知識,加上學生沒有進行有效的預習,那么閱讀教學就會十分枯燥,并且學生無法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課堂寶貴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生字和熟讀課文上,缺乏有效的拓展閱讀和相關訓練,從而影響了閱讀教學的質量。
(三)學生缺乏主體地位
由于教師陳舊的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仍是占據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學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小學語文教師仍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對課堂有著絕對的控制權,學生只是被動地進行學習和回答問題,缺乏自主思考,對教師有著極強的依賴性。一些教師雖然已經開始注重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中并不能有效落實,無法兼顧到所有學生,導致部分學生很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小學生在中高年級階段,思想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一些學生變得不愛發表意見,課堂參與度相對較低,而教師并沒有關注學生的發展規律,忽視了學生存在的差異,仍是對所有學生都運用相同的教學方法,這就導致一些學生在學習上產生挫敗感,失去學習的興趣。
(四)學生閱讀習慣較差
目前,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機械式地對課文進行閱讀,閱讀能力和有感情朗讀能力較差。并且學生在開展閱讀時并沒有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沒有進行讀書筆記和對好詞好句的摘抄,從而對學生的寫作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做好監督和指導,逐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學生閱讀技巧,進而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強化學生閱讀效果。
例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生由于年齡較小,對歷史事件缺乏了解,對此,教師了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去收集與鴉片戰爭有關的資料,從而對文章背景有大體的了解。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學生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整理,將其轉化為課堂教學的輔助素材。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起來會變得十分輕松,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二)結合教材內容,精心設計閱讀教學
閱讀教學是在教材基礎上開展的,對此,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立足于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目前,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過于注重對教材進行講解,要求學生掌握相關的重難點知識,但并沒有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入分析。對此,教師要精心設計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的了解,感受作者字里行間表達的情感,進而有效把握文章脈絡,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匆匆》一課,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提出問題:文中的“匆匆”是什么意思?作者是如何解答的?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來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強化學生的閱讀效果,還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認識到時間的寶貴。
(三)構建閱讀教學情境,強化閱讀教學效果
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其邏輯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逐漸形成了一定的閱讀習慣,能夠在閱讀過程中對文章進行自主探究。對此,教師可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例如,教學《桂林山水》,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展示桂林山水的視頻和圖片,并配上優美的背景音樂,從而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在此情境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最后每個小組分享桂林山水的美。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強化閱讀教學的質量。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對此,教師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斷創新和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興趣,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進而實現小學中高年級閱讀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責編 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