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懷武
【摘要】新課改之下,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和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成為衡量初中數學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因此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鍛煉是今后展開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當前的數學教學模式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還有所欠缺,本文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實施策略,以期為促進學生數學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出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 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06-02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數學教學目標對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要求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數學[1],同時能活學活用。數學教師應該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更新和改革教學形式,從問題出發,從教會學生學習入手,使學生在有規劃、有效率的教學中不斷提升數學創新思維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1.初中數學教學現狀
(1)學生被動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傳統的初中數學課堂中,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為主,難免枯燥乏味,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吸收效果也不好,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被動學習環境即便能讓學生獲得暫時性的知識,但學生喪失了自主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只會“復制”解題方法和思考過程,缺乏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和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獲得質的進步。
(2)教學形式單一。傳統的數學課堂往往缺乏多樣性,教學內容更側重于記住定理、解決常規練習題和學習考試技巧。然而在數學教育中,真正的數學思創新維能力不是從記背公式和做題中得來的,而是要通過數學素養的提升[2]。初中數學課堂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大腦,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單一的教學模式則和這一宗旨相違背。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細胞的教學形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3)與生活實踐脫節。此外,如今的學生時常會質疑“學習數學究竟是為了什么?難道去菜市場買菜還需要解一個二次方程嗎?”對數學缺乏敬畏之心使得學生不會用心感受數學,時代的進步和高級運算工具的出現讓學生誤以為數學沒有用了,殊不知正是自己所學習的數學造就了如今的便利。數學的產生和發展也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所有的創新都是因為實踐中碰到了局限性。教師應當在課堂當中向學生傳達數學的魅力,告訴學生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與數學相關的,才能使學生意識到創新思維的重要性,心懷崇敬地投入到數學課堂,用心感悟數學。
2.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實踐策略
(1)在數學課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指人們對數學理論和內容的本質的認識,是數學思想的具體化形式,它在數學思想的宏觀指導下給出解決數學問題的具體策略,在數學學習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于基礎知識的積累,有扎實的基礎才能構建上層建筑。而單純的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的積累,但這種積累是有限度的,且知識會隨著時間流逝被遺忘。只有數學方法的掌握和數學思維的鍛煉,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學習,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將數學思想方法滲透進數學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運用,為學生今后的自主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并能激發學生發展創新思維。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針對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數學思想方法貫徹教學,并在平時應用和復習中不斷加深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使學生真正做到熟稔于心,學會舉一反三。例如在學習到初二下冊的《一次函數》單元時,教師就可以用復習導入法讓學生回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講解完一次函數的概念后,引入“函數與方程”的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明白,原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使一次函數y(x)的值為零的x的取值。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一次函數概念的理解,也能鞏固對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為之后學習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打下良好基礎。在課后習題中,也要涉及一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數結合的題型,讓學生深刻理解“函數與方程”的數學思想方法,并學會應用到解決問題中去。通過不斷積累數學思想方法,學生能夠從本質上學會理解數學概念,思考數學問題,從而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2)采用互動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允許師生雙向交流的教學模式,是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的一種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實踐中獲得良好的反饋。優質的互動式教學包含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主體與教學中介的互動等,能夠提供給學生靈活思考的機會。通過互動式教學,學生可以脫離傳統枯燥課堂,活躍地參與知識點的推進,在潛移默化之中鍛煉抽象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數學核心素養。教師在數學課堂中可以適當地采用互動式教學,以課程目標為導向讓學生參與課堂,形成良性的數學知識互動,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在初三上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一課中,教師首先在課前展示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當堂課程的重點是學會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質,以及如何應用這些性質來判斷兩個三角形是否相似,進而展開互動環節。教師可以在用多媒體展示多種不同的三角形,組織學生相互討論,從中選擇其中是相似的兩個三角形,并解釋理由,從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接著教師告訴學生三角形的部分邊角信息,讓學生嘗試證明三角形是相似的。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進行巡視,聆聽學生的證明過程并予以評價。最后總結討論情況,指出不足并表揚表現積極的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教師也應當時刻扣緊主題,圍繞目標互動,引導學生朝著目標方向學習。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有目的性地進行自主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能力。
(3)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空間。在傳統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將新課知識從頭講到尾,既不易讓學生深刻理解,也沒有提供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自主性學習是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行為,通常帶有較強的目的性[2],學習過程也有一定獨立性,學生帶著對結果和知識的渴望能夠更加積極地學習數學,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能逐漸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會迸發出很多創新思想。教師如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留一部分時間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將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在導入新課的環節讓學生思考一些問題,并考慮用已經學過的知識是否能解決,不能的話是否可以自己想別的辦法解決。例如在九年級上冊《弧長和扇形面積》中,教師可以在黑板出給出一個扇形圖形和它的數據,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它的面積。可以允許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要注意學生的思考和討論狀態,保證他們在積極思考問題而沒有談論與課程無關的話題。為了避免學生開小差或因為沒有思緒而陷入沮喪,可以適當提醒學生聯想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思考結束之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方法和計算結果,可以發現有部分學生產生了一些創新型的想法,說明自主探究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4)數學課堂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新課標之所以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僅是為了滿足學生個人的發展需求,也是社會發展對數學學科的要求。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在各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只有創新才能帶來更先進的東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重視知識教學與生產生活實踐相結合,因為知識和創新思維在促進生產的同時,生產也啟發知識的進步和思維的拓展延申。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融入生活因素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也大有益處。此外,數學學習對部分同學的難點在于大量的公式和定理過于枯燥,思考過程過于抽象。為了擴大學生對數學的接受程度,教師可以將數學課堂變得更“接地氣”,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初三上冊《一元二次方程》中,學生不免會產生“學方程有什么用”的疑惑。為了讓學生明白其用處之大,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小明這個月的零花錢是100元,而兩個月前的零花錢是80元,那么他的零花錢月增長率是多少呢?學生通過這個問題能夠體會到原來看似抽象的問題能夠通過數學運算來解決,也明白了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實踐中會更加注意到數學的存在,在思考中不斷鍛煉抽象思維能力。接著可以進一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還能想到和本節課內容有關的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嗎?這類問題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想到的問題大多包含自己的思考和創新型,且能及時鞏固一元二次方程的相關知識,學會舉一反三。
(5)合理設置課后練習,深化創新能力培養。除了在課堂中貫徹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要求之外,還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合理布置課后作業。在深化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的基礎上,滲透創新思想,設置一些學生“跳一跳能摸到”的題目,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求解。例題也可以盡可能貼近生活,讓學生感受到解決這個問題是有意義的,從而會更加主動地求解,盡量得出更具創新性的解決辦法。比如在結束了與概率有關的課程后,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某些概率事件,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概率,觀察結果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的話是哪些方法錯了,錯在哪里,為什么這樣想容易錯。學生經過這一系列的思考會對概率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也能逐漸掌握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3.結語
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初中數學教學任務中的重中之重。當前的數學教學還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學形式單一、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脫節等問題,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適當采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和自主探究性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互動交流和自主思考過程中逐漸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要將數學課堂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學會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
參考文獻:
[1]李福林.造氛圍、搭平臺、蓄動力——芻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7(7):203.
[2]李海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探討[J].考試周刊,2019(9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