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艷琴
【摘要】為了增加閱讀的趣味性以及提升閱讀的實效性,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與同伴一起閱讀,可以合情合景地融入閱讀循環圈理論。本文將主要從“選書、閱讀和回應”三個方面,詳細論述基于閱讀循環圈理論的同伴合作閱讀策略。
【關鍵詞】閱讀循環圈? 同伴合作? 閱讀? 整本書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67-02
“閱讀循環圈”理論,是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知名兒童閱讀專家艾登·錢伯斯提出的一種閱讀理論,主要包括“選書—閱讀—回應”三個環節。[1]選書,重在確定閱讀的方向;閱讀,重在落實閱讀的實行;回應,重在反芻閱讀的內容。同伴合作,則是指與同桌、同學一起閱讀同一本書,并深入交流關于書籍的內容。同伴合作閱讀,是相對于學生單獨閱讀而言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夯實學生的語言素養以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2]。
“三位一體”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著力構建的一種閱讀體系,主要包括“教讀課文、自讀課文和課外閱讀”。事實上,在構建“三位一體”閱讀體系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正就可以基于“閱讀循環圈”理論,采取同伴合作形式指導學生閱讀。下面筆者將主要圍繞基于閱讀循環圈理論的同伴合作閱讀的策略展開論述。
一、慧眼識珠選書,多學科視野
從閱讀循環圈理論的角度分析,選書,是同伴合作閱讀整本書的前提與基礎。或者是,打造一個閱讀循環圈,首先必須要解決“如何選書、選什么書”的問題。唯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夠引領學生正式步入一個閱讀循環圈。事實上,依托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教師就可以指導學有的放矢地“選書”。“雙線組元”,是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特征,其中的“雙線”主要是指“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循著這兩條線索,教師就可以引領學生慧眼識珠地“選書”。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民間故事”,“語文要素”是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圍繞本單元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教師可以著力構建一種“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即教師教讀《獵人海力布》和《牛郎織女(一)》,讓學生自讀《牛郎織女(二)》。之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中國民間故事》。而這,正就是教師指導學生慧眼識珠“選書”的一種舉措,正就是教師開啟閱讀循環圈的前奏。不僅如此,一種“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建構起來。
當然,教師除了可以依托“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助力學生構建一種閱讀循環圈之外,還可以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喜好、根據自己的能力,自主選擇一些書籍,除了文學外,還有科普、人文、自然、藝術、紅色文化等等,與同桌、同學、同伴一起閱讀,拓寬多學科閱讀視野,爭取做到全學科覆蓋。
二、深入淺出地閱讀,多維度空間
當確定了閱讀的方向之后,緊接著,教師就要引領學生開啟一段幸福愉悅、樂此不疲的閱讀旅程。然而,不可避免地,在這段幸福愉悅、樂此不疲的閱讀旅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或早或晚總是會遇到一些閱讀困境。這些閱讀困境,學生可能通過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努力徹底解決,但,也會有那么一些問題,即便是學生費盡周折,他們也無法解決。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有同伴助力,或同伴協助,那么,他們就可以卓有成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為了提升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實效性,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與同伴一起閱讀。這個同伴,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同學,還可以是朋友。當然,同伴閱讀,并不是讓學生與同桌、與同學、與朋友共同抱著一本書一起閱讀,而是讓他們在自主閱讀的前提下,經常性地進行交流,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交流自己的閱讀困境等,創造多維度空間,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同伴合作閱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原生態閱讀階段與深耕閱讀階段。在原生態閱讀階段,教師的閱讀指導應該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主。濃厚的閱讀興趣,是學生自主閱讀的動力源。在原生態閱讀階段,倘若學生缺乏濃厚的閱讀興趣,那么,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就會缺乏主觀能動性,閱讀的效益也就會大幅下降。反之,如果教師在原生態閱讀階段,激發了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那么,學生不僅會全神貫注地閱讀,還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如此一來,閱讀也就會從淺層閱讀走向深度閱讀。
深耕閱讀,是同伴合作閱讀的第二個階段。深耕閱讀,主要包括閱讀推進和閱讀總結兩個環節。閱讀推進,一則在于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二則在于打通學生閱讀的瓶頸,讓學生的閱讀更加深入。閱讀推進,既可以是教師對學生閱讀過程的一個推進,也可以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推進。當學生完成所有的閱讀任務之后,教師還應該組織學生扎實開展一次閱讀總結。以閱讀《閃閃的紅星》這本書為例,教師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在讀書交流會上,教師可以讓每一學生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分享自己的讀書收獲,以及提出自己的讀書疑問。顯然,這樣的讀書交流會,是學生碰撞思想、交匯觀點、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方舞臺,是學生同讀共議的一種表現。立足于這方舞臺,每一位學生對于《閃閃的紅星》這本書內容的理解會更加通透。此外,在讀書交流會上,即便是通過深入淺出的討論與交流,他們或許還會遇到一些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時候,教師可以適時介入,或啟迪、或點撥、或指導,助力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的適時介入,能夠助力學生疏通整本書閱讀的“梗阻”,能夠讓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道路變得更加通暢。
實踐證明,在同伴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可以更為有效地解決共讀整本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還可以更為全面地理解整本書的主旨大意與思想內涵。與此同時,以讀書交流為契機,不僅可以讓學生之間有更多的話題,還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
三、情真意切地回應,多元化發展
從整個“閱讀循環圈”來分析,“閱讀”是輸入階段,“回應”則是輸出階段。聚焦“回應”,聚焦輸出階段,教師就可以準確、細致地掌握、了解學生閱讀的情況,并為進一步調整、優化閱讀的指導策略指明方向。或者說,從“回應”的結果中,教師就可以發現學生閱讀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面臨的困境。聚焦“回應”,教師就能夠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閱讀策略,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那么,教師如何讓學生情真意切的“回應”呢?圍繞整本書閱讀的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一張讀書卡,或一張調查表,多途徑引領學生“情真意切”地進行“回應”,促進學生多元化發展。
在指導學生閱讀《海底兩萬里》時,教師可以圍繞這本書中每一個科普故事的內容、細節、主題、情感等,精心設計一張讀書卡。之后,在閱讀課中,利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主完成這些讀書卡。緊接著,透過每一位學生完成讀書卡的情況,教師就能夠清晰、具體、全面、細致地發現他們讀書的收獲與讀書的困惑等。圍繞學生的讀書收獲與讀書困惑,教師可以進一步采取一些更為有效的策略,提升學生閱讀的實效性,著力解決學生的閱讀困惑,大幅提升學生的閱讀收獲。當然,教師也可以為學生下發一張閱讀情況調查表,并要求學生在家中認真完成,并按時提交。緊接著,通過對這張閱讀情況調查表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教師就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真實的閱讀情況,并明確、找準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效閱讀的方向。
顯而易見,情真意切地“回應”,是學生反饋閱讀情況的一條途徑,也是教師了解閱讀情形的一扇窗口。以“回應”為導向,教師就能夠清晰地發現學生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現實困境。而這,也能夠為教師更為有效地閱讀整本書指出明確的方向。
分享,是同伴合作閱讀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彼此分享,每一位學生的閱讀視角會更加廣闊,閱讀收獲會更加豐富。為了提升同伴閱讀分享的實效性,教師應該想方設法將同伴閱讀分享常態化。為了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每日微評論,教師可以在班級信息化平臺中提出一些與學生閱讀內容相關的觀點,并組織學生圍繞該觀點展開微評論。如,每日閱讀微分享、每日閱讀微交流、每日閱讀微評論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分享閱讀收獲的一些有效形式。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以鼓勵、指導學生基于班級網絡平臺,適時分享一些自己的閱讀收獲。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圍繞某一位學生的閱讀微分享,展開全面、深入的閱讀微交流、閱讀微評論等。通過閱讀微交流,學生之間不僅會互通有無,還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觀點,即產生一些觀點“碰撞”。事實上,學生在“碰撞”觀點的過程中,他們的思維能力也會得到不斷提升。為了組織學生有的放矢地開展每日微評論,教師可以在班級信息化平臺中提出一些與學生閱讀內容相關的觀點,并組織學生圍繞該觀點展開微評論。
實踐證明,歸因于同伴合作閱讀過程中及時有效的分享,所以每一位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更高。同時,同伴合作閱讀也更加具有實效性。分享,則成為了同伴合作閱讀的一種有效方式。[3]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在基于“閱讀循環圈”理論,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與同伴閱讀時,既要關注學生與同伴閱讀的前期階段,也要聚焦學生與同伴閱讀的中期階段,更要著眼學生與同伴閱讀的后期階段。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夠將閱讀指導落在細處、抓在實處,才能夠讓學生通過閱讀開闊自身的閱讀視野、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以及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才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參考文獻:
[1]蘇元煒,洪東清.教師應做“有協助能力的大人”——基于“閱讀循環圈”理論的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5):95-97.
[2]杜新平.基于小組合作整本書閱讀發展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教研版),2020(1):150-151.
[3]朱紅.相閱·相議:讓閱讀效應有效溢出——例談“同伴共讀”策略在整本書閱讀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2020(2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