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師教學能力比賽自創辦以來,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來提升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師教學能力,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高職技能型人才工作做鋪墊,這一定程度上也對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產生了影響。本文分別從幾個方面對比賽對教師的影響展開了分析、研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 教學能力比賽? 教師專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25-03
2021年是職業教育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第三年,也是教學能力比賽實施全新方案的第三年。大賽實現了賽項設置專業全覆蓋,比賽內容更加全面,評價體系職教特色更加鮮明。大賽強調落實國家教學標準,對教學目標提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要求,強調對接職業標準(規范)、《專業實訓教學條件建設標準》,實訓教學內容源于真實工作任務、項目或工作流程等。 強調信息化作為教學的一個輔助手段,教學實施全程浸潤“課程思政”,探索“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更加注重考查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實施能力、科研能力及技術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推進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團隊建設,促進“能說會做”的“雙師型”教師成長。[1]
一、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賽點分析
(一)比賽內容分析
從2018年之前關注“一個教學或教學單元”的教學內容,發展為較為全面考查“不少于12~16學時連續、完整”的教學內容,更加考查教師對一門課程的整體教學和掌控能力。
(二)教學實施分析
基于職業工作過程建設模塊化課程的需求,優化教學內容;依據整體個體學情分析,借助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處理教學重難點;關注教育學行為采集,開展教學全過程考核與評價。凸顯學生中心,強調知行合一,體現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互動深入有效,教學成效好。
二、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現狀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一種行為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組成。一般能力指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認識能力,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個性特點的觀察能力;預測學生發展動態的思維能力等。特殊能力指教師從事具體教學活動的專門能力,如把握教材、運用教法的能力;深入淺出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完成某一學科領域教學活動所必備的能力等。
(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技能水平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分析歷年獲獎作品得出:獲獎成績突出的多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如江蘇、浙江、北京、山東、河北等省市,中部地區的安徽、湖南、教學技能水平較高的地區往往也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總體而言,東部地區獲獎數量最多,中部、西部地區次之。同時,中西部正不斷縮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說明國家對中西部教育政策的扶持起到了重要作用。[2]
(二)高職院校教學緊跟市場需求
康養、老年保健、人工智能等相關新產業、新熱點的主題課程增多,反映出高職教學以崗為綱來明確人才培養目標,以質為重來優化課程體系。
(三)高職院校雙師隊伍建設良好
從獲獎教師的群體特征來看,主要是26~45歲且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中青年教師,女性教師對于教學技能的提升更有熱情。中青年教師對于新理念、新技術的接受能力更強,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教師隊伍構成更有利于激發教學活力。
三、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推動教師各方面個人專業能力的提升
教學能力比賽是撬動職業教育戰線改革發展的有力杠桿, 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引擎, 是教師綜合教學能力提升的得力推手。 高職院校教師是搞好基礎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生力軍,是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學反思的教學實施全過程,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出了多角度、多層次的具體實施要求,倒逼教師多維度發展。
(一)促進教師信息化運用能力的提升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職業教育也悄然進行著時代變革。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評分指標之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教學資源、設施設備提高教學與管理成效”,教師要采用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等適應學生學習習慣和教學模式的變化,合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仿真、增強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以及教學資源、設施設備改造傳統教學與實踐方式,提高管理成效。這對教師的信息化利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從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形式的普及,到3D、虛擬仿真、VR等信息技術應用,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對教育的推動,都反推教師信息化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升個人專業能力的發展。
(二)推動教師個人創新能力的提升
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需要。新時代高職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教師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學能力大賽對參賽作品評價的標準之一就是作品是否具有創新性。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在一定的程度上為教師的創新發展指明了道路,教師在備賽過程中關注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對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挖掘特色創新亮點,推動了教師個人創新能力和提煉反思能力的發展。
(三)推動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提升
2021年的比賽指導思想中提出“引導各地各校持續深化‘三教改革’”“探索使用新型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等”。同時參賽作品要求不少于 12 或 16 學時連續、完整的教學內容,重點考查教師對整門課程的設計、建設思路。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認真研讀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要求,對接職業標準(規范)、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拓展教學內容深度和廣度,體現產業發展新趨勢、新業態、新模式,體現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優化實踐教學體系,實訓教學內容應體現真實工作任務、項目及工作流程、過程等。通過分析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工作真實流程,對課程進行系統的優化、重構、開發建設,提高了個人課程設計開發的能力。
(四)推動教師團隊協作能力的提升
從一校一師到一校多師、多校多師、校企雙元的轉變。2018年比賽的各賽項均可個人或團隊報名參賽,團隊參賽成員不超過3人,主要考查的是教師個人教學能力。 2019年參賽對象發生變化,重點考查教學團隊(2~4人)對某門課程部分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組織、實施能力,各代表隊可以在本區域范圍跨校聯合組建團隊,公共基礎課程組外,每個教學團隊可吸收1名學校聘用的企業兼職教師作為團隊成員參賽。參賽對象已從一人、一校或本區域擴展到了團隊、跨校,可吸收外校教師或企業兼職人員;由以前考查教師個人能力轉為考查同一學校或同一區域教師團隊整體教學能力,更考查校企之間專職教師與技術人員的互補效應,充分體現了“職教20條”提出的“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推動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和職業院校教師雙向流動”的要求[3]。
教學能力大賽由個人參賽調整為團體參賽,鼓勵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域組隊。參賽人員的性別、年齡、學歷、研究專長、興趣特長等進行合理配置,團隊成員互相合作、優勢互補、各司其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師團隊的協作能力。不同于個人參賽、團隊參賽的思路以及模式都要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是對教師團隊協作能力的考驗。參賽團隊采用中青混合、男女搭配、專兼結合的搭配方式,有利于多維度、多視角的思考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體會團隊合作的優勢,形成了專業凝聚力,互助共進、良性發展,實現了教師個人發展和團隊發展的雙贏,從教師個人發展升級為群體發展,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同時參賽團隊成員以點帶面,帶動同專業教師思考教學、開展理念、方法、模式的革新,形成協同效應,提高育人效果。充分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目的。
(五)推動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高職院校教學能力大賽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幫助教師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加強……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1年的大賽文件中明確提出:引導各地各校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體系,深化“課程思政”建設;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與專業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要有機融入與專業相關的勞動教育、工匠精神、職業道德、人文素養等育人要素,提高學生的政治意識、理想信念、職業素養等。提煉課程思政元素,結合專業特性,找準課程思政載體和思政元素落腳點,以靈活多樣的策略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政目標。明確課程思政方向,融思想、融時政、融文化、融生活,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引導學生不斷思考感悟,最終實現對學生精神境界、文化層面、綜合素養的不斷升華、塑造、提升。
(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高職院校的教師肩負著新時代職業教育的任務,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要精于專業技能,思想道德水平也應該與專業知識能力相匹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職業教育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同樣也重視教師立德樹人的能力,并對此對教師提出了相關要求。參賽教師可以在參加比賽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己思政融入教學的能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有機統一,在教學中有機融入專業精神、職業精神、工匠精神等育人元素,培養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大賽可以幫助教師積累思政融入教學經驗,更加嫻熟地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等各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結語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對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影響是多層面、多角度的,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有效發揮“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以賽促建、以賽促改”的作用,讓廣大教師在實戰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幫助教師提升了信息化運用能力、創新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將思政融入教學能力的提升,對教師的個人專業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龐玉周,譚靖,王坤.全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能力研究[J].職業教育,2020:62-73.
[2]朱琳.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的變與不變[J].教育科學論壇,2020(9):61.
[3]魏瑩,李國琴,孫爽,等.職業教育技能全國職業大賽對教師職業能力提升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4-265
作者簡介:
李珊(1989年-),女,漢族,河南濟源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