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希花
【摘要】深度學習不僅課堂上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知識的理解與創造,實現認知結構完善、實踐能力發展和復雜情感體驗,還需要教師設計指向深度思考的作業,引導學生圍繞著核心問題,積極思考,體驗成功。本文主要以蘇教版小學數學為研究背景,闡述作業設計的路徑。
【關鍵詞】深度學習? 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78-02
深度學習不僅課堂上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知識的理解與創造,實現認知結構完善、實踐能力發展和復雜情感體驗,還需要教師設計指向深度思考的作業,引導學生圍繞著核心問題,積極思考,體驗成功。設計層次性、實踐性、前置性、開放性的高效作業,在幫助學生固化本節知識點的同時,能夠有效開發學生開展自主知識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養成對數學知識的深思意識,讓學生能夠從多個感官角度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本文主要以蘇教版小學數學為研究背景,闡述作業設計的路徑。
一、布置層次性作業,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
小學生由于受其身心成長特點的影響,其自我約束意識與學習意識還未完全形成,隨著數學知識不斷深入,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差異逐漸顯現出來[1]。在此背景下,教師在作業設置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針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數學能力水平選擇相應的作業,通過階梯式訓練,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對本節知識內容的固化,同時能夠通過進階作業,有效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數學思維活躍度,培養學生的深思意識,進而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例如: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圓柱與圓錐》為例。在進行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為學生布置分層作業任務。
A層作業:
根據所給出相應的條件,計算出圓柱或圓錐的體積、表面積。
(1)已知圓柱的半徑r為3cm,圓柱的高h為5cm,求圓柱的表面積。
(2)已知d=8dm,h=10dm,求圓柱的體積。
(3)已知c=12.56cm,h=6cm,求圓錐的體積。
A層作業作為必選作業,需要全體學生全部完成,主要是引導學生對本節基礎知識點進行固化,全部完成的同學累計3顆星。
B層作業:
(1)有一節長度為2m的圓柱形木材,工人從2dm處將木材分為2段,長的一段木材的表面積比原來木材的表面積少了12.56dm2,求原來的木材體積是多少?
(2)一臺壓路機的滾筒長度為2m,滾筒的直徑為1.2m,以當前的速度勻速行駛,滾筒每分鐘能轉16圈,3分鐘壓路機能夠走多少米?壓過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層作業為選做作業,主要是鍛煉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運用能力與思維轉化能力,學生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選擇完成,完成的同學累計5顆星。
C層作業:
(1)有一堆石子,呈現圓錐形,其地面的直徑為10m,高度為9m,現在想要把這堆石子均勻地鋪在路基上,石子平鋪的厚度為8cm,寬度為15cm,求這堆石子能鋪多長?
(2)有A和B兩個體積相同的圓柱。圓柱B比圓柱A高出25cm,且兩個圓柱的底面半徑之比為3:2,求圓柱A和圓柱B的高分別是少厘米。
C層作業為拓展作業,其主要是側重對學生思維的拓展,主要考核學生的理解、推理、計算等綜合化數學能力,完成的同學累計10顆星。
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根據其完成的不同層次的作業,得到相應的積分累計,在累計一定的數量的積分后,教師給予其相應的獎勵,以此激勵學生積極開展數學知識探索[2]。教師通過分層作業,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質效能夠充分了解學生對本節知識內容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其學習質效對教學活動采取針對性指導措施,不斷縮短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效。
二、布置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數學探索積極性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性課程,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充分結合教學知識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實踐性作業,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來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探索[3]。例如:以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百分數》為例。在完成基礎性知識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結合本節的知識內容為學生布置實踐性作業:“你想成為‘小小理財師’嗎?新年過后,假如你一共收到了5000元的壓歲錢,你能對這筆錢進行合理的財務管理嗎?請調查了解現在的理財方式有哪些?收益分別是多少?根據預計的收益情況制定一個最佳的理財方案。”讓學生結合教師預設的情境開展實踐作業。首先利用業余時間,可以找到一個離自己家庭住址最近的銀行,根據當天該銀行的利率將其繪制成當前某銀行的利率表,然后通過計算確定最劃算的存錢方案;也可以通過咨詢大人,了解“余額寶”等理財的方式和收益預算,進行合理搭配,確立合適的理財方案。
通過這樣的實踐性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探索的趣味性,同時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固化本節知識點,并通過活動引導,調動學生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開發其數學實踐能力,進而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數學信息的敏銳度,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度,為學生未來開展數學知識深度探索奠定基石。
三、布置前置性作業,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前置性作業主要是教師根據下一章節的學習內容,為學生布置自主知識探究任務,讓學生通過任務驅動,結合教材中知識內容與自己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來嘗試完成任務。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小數加法和減法》教學。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借助微課活動為學生布置前置性作業任務:“任務1:觀察主題圖,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根據數學信息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任務2:你能計算解決這些數學問題嗎?任務3:你覺得豎式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需要注意什么?任務4:豎式計算小數加法和減法為什么要小數點對齊,你能用你喜歡的方式說明理由嗎?”,并根據任務導向為學生推送相應的微課視頻課件,讓學生進行自主知識學習,根據任務導向,領取任務,并結合教材知識內容嘗試完成任務。教師通過線上平臺數據分析,了解學生的任務完成進度,并為遇到瓶頸的學生根據其進度為其推送相應的學習資料。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將自己在預習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上傳至線上平臺的問題庫中,并嘗試幫助其他學生解決問題庫中的問題,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解決問題,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預習質效,同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通過對問題庫的整理,并結合學生的預習任務完成進度,對現有的教學形式進行及時的調整,將學生預習中所遇到的難題進行重點梳理講解,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鏈。
通過這樣的前置性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有效實現對學生自主知識探索能力的培養,同時通過任務驅動能夠有效開發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索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其數學學習質效。另一方面,讓學生通過自主知識探索來實現對知識的汲取,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自信心,并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摸索高效的數學學習方式,為學生未來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做好鋪墊[4]。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開放性作業是相對于封閉性而言的,有利于變通學生的思維,打破學生單一的思維定勢。教材中的習題大部分是結構良性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低階思維,而結構不良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教學中,要適當改編教材的結構良好問題或針對教學內容設計結構不良問題,通過設計條件多余問題、條件不足問題、解法多樣問題,引發學生深度思考,培育學生的高階思維。比如,教學三年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可以設計開放性作業:“笑笑家有一個長方形的蔬菜園,長8m,寬6m。其中有一面靠墻,爸爸想在三面圍上籬笆,籬笆的長可能是多少米?(畫圖試試看)”。本題“三面圍上籬笆”,這個條件是開放的,沒有指明是哪面圍,可能是長面,也可能是寬面。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要抓住開放條件進行辯證分析,如果是長面靠墻,需要的籬笆長是一長兩寬;如果是寬面靠墻,需要的籬笆長是一寬兩長。開放的條件,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了辯證的分析過程,開放了學生的思維,有效幫助學生積累由窄變寬的思維經驗。一道開放題集多元思維、有序思維、抽象思維于一體,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在日常數學作業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結合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與數學認知水平,為學生設計多樣化作業形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重點開發學生開展數學知識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對數學知識的深思意識,讓學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對知識的汲取,并在汲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摸索高效的數學學習方式,進而實現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學習,提升其數學學習質效。
參考文獻:
[1]周建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習題設計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文淵(中學版),2019(3):683.
[2]楊豫暉,梁佩雯,楊彩蓮,等.小學數學文化深度學習的教學結構探析——以“乘法分配律”為例[J].2020(7):31-40.
[3]修嶸嶸.例談“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目標設計策略”[J].讀與寫(上,下旬),2019,16(35):164.
[4]王艷玲.指向數學核心素養 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第十八次學術年會綜述[J].小學數學教育,2019(5):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