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指出了,語文是人類交際中的重要工具,同時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文教材工具性的體現就是傳統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眾所周知,小學統編語文教材中有我國諸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學作品,古詩詞作為其中的一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的學習和傳承我國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要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中,著重對學生實施優秀文化的滲透。從而才能達到在傳承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古詩詞教學?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4-0116-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命脈,是涵養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能夠推動我國在世界文化的激蕩中站穩腳跟的重要基礎。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結晶,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作品,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名篇。學生在學習這些古詩詞時,能夠促進小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審美意識的養成,讓學生能夠在璀璨的民族文化下提升傳統文化底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階段的課程大部分都是識字教學、古詩詞教學、閱讀教學以及寫作教學占據了主要部分,尤其是古詩詞教學更是占據了語文中的重要比例。古詩詞當中蘊含著我國優秀的傳統習俗文化、傳統建筑文化以及傳統精神等優秀文化。將其融入于教學中能夠促進小學生在學習和積累古詩詞知識的同時,還能讓其更加理解古詩詞當中的含義,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感受到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
古詩詞當中的語言具有風格多樣的色彩,不管是清新曉暢的語言還是含蓄雋永的內涵,都是創作者在遣詞造句以及表意上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對于豐富學生的言語積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能夠學會將古詩詞當中的語言符號,將其當作探索的基礎來探究作者在創作背后所隱藏的意蘊,并能夠感悟到作者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感受,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語言能力的效果。
(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古詩詞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特殊語言表達符號,能夠借助其所獨有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之間不斷影響著人們的思維能力。而這種獨有的形式也是作者在古詩詞中所要呈現出來的微妙意境,以此來讓讀者能夠深深地沉浸于作者所描繪的世界中[1]。基于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能夠活躍自己的思維,并能在腦海中進行想象和勾勒出詩詞畫面,讓詩詞與畫面緊密相融,從而才能讓學生在想象詩詞的意境中體會到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且能形成獨特的思維方式,促進思維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作為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教學資源,古詩詞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渠道。能夠借助學習讓學生猶如置身于千年前,領悟到古人的神韻風采,進而體驗到詩人的所思所想與所感。讓學生能夠領悟到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沉迷于詩人所營造的世界中,并能在詩中體會到詩詞的情感之美,從而幫助學生能夠確立起正確的情感價值觀,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效果。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對小學生的古詩詞情感之美的熏陶。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難度較大
古詩詞與現代文教學比較之下,教學的難度更大,其中含有著大量的一字多義、一詞多解等,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現階段中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上仍是比較注重對古詩詞中的字、詞、句等的理解和識記,甚至還有部分語文教師片面性地認為古詩詞教學就是背誦及默寫,只是為了應付相關的考試。也是源于此種錯誤的教學理念造成了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不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感,感受語言的魅力和體驗背后蘊藏的文化意蘊。只能為了應付教師的考查,采用機械式方法來學習,導致了不能體會到古詩詞背后隱藏的文化韻味。
(二)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較少
全球化的發展讓各國文化交流變得更加密切,也讓西方節日更加受到國民的青睞,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在此情況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生活中開始逐漸減少,對于古詩詞的學習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并沒有正確地認識到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性,對其認知較少。
(三)缺乏古詩詞朗誦技巧
古詩詞學習中的重要手段與有效方法就是正確的朗讀,其能助力學生感受到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與文化。然而在現階段的教學里,絕大部分教師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只會讓學生大聲地朗讀,并沒有給學生傳授正確的朗讀方法和技巧。而學生缺乏了朗讀技巧后,就會造成學習古詩詞的效果大打折扣,沒有發揮出理想的效果。
(四)忽略了對古詩詞的整體感悟
現階段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主要是包含了解釋詩詞與字詞的含義、簡要講評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等環節,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只是被動地接受內容和機械的記憶要點,并沒有充分地呈現出自身的主體地位,缺乏了獨立思考的機會。由于小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且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語言感知力,教師此種被動式的教學方式會直接壓制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悟,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與感知能力的發展。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古詩詞中一般只有短短的幾句話,便涵蓋了較為強烈的情感和豐富的內容。而由于學生年齡、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局限,使得學生對離生活較遠的內容,學習與理解起來較為困難[2]。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媒介,在教學中以創設情境的方式,突破學習的重難點,讓學習內容呈現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促進學生能夠對其內容產生共鳴,并激發興趣,主動投入于教學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在學習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因為學生對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了解較少,教師在展開教學前,可以結合陸游的生平事跡,播放有關陸游的相關視頻、音頻等,讓學生能夠了解陸游創作此詩的背景,并結合“尋找愛國詩人陸游”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提前走進文本,增加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了解。其次,為了能夠讓學生了解詩詞中描繪的情境,體會到詩人的愛國和憂國憂民之情,從而激發出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可以播放一些金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視頻畫面,讓戰爭的場景呈現于學生前面,從而讓學生在圖文、音頻并茂的形式下能夠身臨其境,感受詩人的情感,從而產生學習的欲望,更容易理解詩中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境,并能讓學生激發出愛國主義之情,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依托節日,感受人文情懷
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有一部分是描寫我國傳統文化節日的,學習此類的古詩詞內容能夠加深學生對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節日的理解,從而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我國古代的傳統風俗與人文情懷并能體會到其中的內涵與意境。例如,王維的《十五夜望寄杜郎中》描寫的是中秋月色和望月思念友人的古詩詞,是詩人在中秋佳節時與朋友相聚時所作的。詩中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中,也展現出了一幅寂寥、冷清以及沉靜的中秋夜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讓我們在作者的筆下體會到了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中的另一番景象。
(三)拓展教學資源,促進愛國主義文化滲透
了解作品思想作為解讀的重要部分,教師在解讀時要能夠結合作者的經歷、性格與作品的特點、寫作時代來進行,即知人論世。因此,在教學時也要引導學生學會知人論世,從而全面地掌握作品創作背景,更加了解作者所創作的目的與理解其表達的情感,讓中華優秀傳統的愛國主義文化能在教學中進行滲透。例如,杜甫是我國最具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中沉郁頓挫的風格十分突出,揭示出了時代社會的動蕩不安,表達了強烈了愛國主義之情。在學習杜甫的詩歌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如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因為詩歌中抒發了詩人忽聞官軍痛擊叛軍的勝利消息后的驚喜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學習后的收獲寫成研究性報告。并在課外布置任務,讓學生能夠搜集更多杜甫的詩歌,繼續探究這位詩圣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在潛移默化間促進學生自覺地接受愛國主義的熏陶,讓學生能夠養成愛國主義之情。
(四)鼓勵自主探究,提升人文素養
目前語文教學中很少涉及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考查內容,在教學中比較重視詩詞的理解和識記,對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培育較少。基于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加大對其重視,并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不斷鼓勵學生的自主探究,促進學生文化素養提高。
例如,在介紹作者時,會出現諸多婉約派、豪放派、現實主義等,倘若學生不理解詞語,會加大學習的難度。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前向學生介紹有關此發展過程與特點、風格特征等,讓學生能夠了解更多的古詩詞文化,進而掌握更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
四、結語
總之,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集中體現著民族的氣質和傳統情懷。教師在實施教學時,要將其融入于教學中,以此來達到傳承與發揚我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賀慶華.小學古詩詞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1(7):146.
[2]韓健梅.古詩詞教學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21(4):60-61.
[3]楊詠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滲透[J].語文課內外,2020(14):348.
作者簡介:
饒思思(1986年-),女,廣東梅州人,中小學一級職稱,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