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娟 許鋒

摘? ?要:基于超星平臺,研究了《計量經濟學》課程PBL+LBL雙軌并行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在總結《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出現問題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了教學內容,確定了教學在培養人才中的資源分布,并對線上預習、線下理論學習、線下案例學習、線上資源共享等教學環節進行設計,以期為講授《計量經濟學》的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PBL;LBL;混合式教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8-0102-03
一、研究背景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理論、統計學和數學三者的結合,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1]。計量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使經濟學發展成為真正意義的科學。從1982年我國進行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開始,至今已發展到幾乎所有的經濟類高等院校均開設了計量經濟學課程。根據李子奈教授的調研,設置經濟類本科專業的高校中有98%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管理類本科專業的高校中有 60%開設該課程[2]。計量經濟學之所以能夠大規模普及推廣,與其在經濟實證研究與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密不可分。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課程網絡化的程度也在持續提高,要求課程網絡資源必須保證能夠正常開展網上學習、討論、作業、輔導、答疑和測評等教學環節。
二、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人才培養中發現的問題
《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團隊在近年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調查與總結發現,大部分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都是文理兼收,學生的數學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理科生稍好,文科生稍遜,使得學生在大學期間學習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幾門課程時難度感受不一,從而為《計量經濟學》打下的基礎有差異。在學生開始學習這門課程以后,有良好基礎的學生表現較為踴躍,基礎不牢的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導致個別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欠缺,兩極分化現象明顯。但是,限于課時及《計量經濟學》自身內容體系等原因,不可能在課堂上用大量時間為基礎差的學生補足先導課程的基礎知識。隨著信息技術更加深入課堂,尤其是超星、慕課、云課堂等課程平臺進入高校,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提供了新的媒介,也為該課程改革與實踐提供了切入點。
三、基于超星平臺的《計量經濟學》PBL+LBL混合式教學方法在人才培養中的改革與實踐
經過課題組多次研討,總結出基于超星平臺的《計量經濟學》PBL+LBL混合式教學方法的流程,如圖1(見下頁)所示。
因此,基于超星平臺的《計量經濟學》PBL+LBL混合式教學方法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改革與實踐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新梳理《計量經濟學》教學內容,確定教學資源分布
確定適合學生線上學習的教學內容、適合學生線下學習的教學內容。
通常,在本科階段的《計量經濟學》課程中,以講授經典計量經濟學模型為主、非經典模型為輔[3],以講授應用計量經濟學為主、理論計量經濟學為輔。經過重新梳理,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資源分布如下。
1.一元線性回歸模型。這是計量經濟學最基礎的知識,需要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2.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這是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基礎上的稍微復雜一些的知識,可以通過線上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3.非線性模型的線性化。這是在一元、多元線性模型基礎上更加復雜的模型,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4.異方差性。這是對一元、多元模型中基本假設的違背情形,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5.自相關性。這是對一元、多元模型中基本假設的違背情形,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6.多重共線性。這是對一元、多元模型中基本假設的違背情形,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7.虛擬變量模型。這是對非常規變量進行設置后建立的模型,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8.滯后變量模型。這是對非常規變量進行設置后建立的模型,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有上機實驗。
(二)教學環節設計1:線上預習——建立建全《計量經濟學》網絡課程資源
網絡教學平臺通過建設網絡課程,將線上學習和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它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可以不分時間、地點接受教育,讓更多學生共享優質資源并互相交流。從2003年開始,國家精品課程啟動建設,各高校開始建設各類網絡課程,網絡公開課、MOOC、微課等得以發展,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徐州工程學院是一所地處江蘇省的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學校在幾年前引進了超星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在超星平臺建立適合學生線上學習的教學資源,如學習指南、具體任務、課程PPT、數據集、操作指南、微視頻等,方便學生的線上碎片化學習與自主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討論區、QQ、微信等網絡交流工具與學生進行同步或異步的交流與反饋。
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已經建立了內容較為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包括課程基本情況介紹、課件、課程教學視頻、軟件操作視頻、輔助學習資料。另外,課程的題庫、作業庫、試卷庫也已建立,通知、討論等已經使用多時。
(三)教學環節設計2:線下理論學習——LBL教學法
由于《計量經濟學》中某些理論知識比較抽象,如最小二乘法的原理、異方差的定義等,完全由學生自行理解有一定難度;再加上長期以來學生們已經習慣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教學方式,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完全放開讓學生自主學習,會使不少學生不適應,因此對這部分內容仍采用傳統教學法(LBL教學法)。在課堂上,通常按照傳統的課程教學過程設計來組織教學活動,包括復習上節內容、導入新課、新課內容講解、習題、總結等。
(四)教學環節設計3:線下案例學習——PBL教學法
《計量經濟學》課程中需要引入較多解決經濟問題的案例,對這部分內容采用問題導向的教學方法(PBL教學法)。
首先對案例庫中的案例進行篩選,找出適合開展PBL教學法的案例。
其次,對篩選出的案例設立情境。根據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或者當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設置一個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情景,或者經濟社會發展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據媒體報道,由于移動支付的發展、金融創新的出現、銀行利率太低等原因,使居民儲蓄出現了大搬家的情況。居民在銀行儲蓄意愿不高,而阿里巴巴旗下的余額寶、微信旗下的零錢通等寶類產品的金額總量卻非常大。
再次,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應圍繞設置的情景或所學相關內容,以便完成課程學習。
接上例,還是儲蓄大搬家問題,我們是否可以用模型來證明確實出現了這種情況,并且居民的儲蓄行為發生變化了呢?
還有,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并解決問題。由于課堂時間短,單個學生精力與接受能力有限,因此開展小組形式的合作學習,以4—6人為一組,確定成員任務,分頭解決子問題。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及時給予幫助。
接上例,將上述問題布置給學生以后,學生們就可以展開分組討論,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段的時間序列數據建立模型,來論證某地居民的儲蓄行為是否真的發生了變化。
最后,評價與總結。問題解決后,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匯報,教師進行點評并指出應改進之處。全部小組展示完畢后,教師對學習過程中涉及的知識點歸納總結,幫助學生建立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體系,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接上例,各小組選代表就他們所選樣本數據建立的模型進行匯報,臺下老師與同學進行點評,指出其偏誤之處,并對知識點進行總結。這樣,同學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多組多樣本建立的模型,而每一個模型都有其獨特性;最后還可以比較居民儲蓄行為的區域差異現象,并分析深層次的經濟、社會原因,達到計量經濟學知識與其他知識的融會貫通。
(五)教學環節設計4:線上資源共享
對于在線下課堂學習中的閃光點及不足,教師進行總結整理,并發布到網絡課程里,供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接上例,問同學們,山東省與廣東省居民的儲蓄行為是否不同?為什么?
但是,同學們在查找山東與廣東省數據時會發現2013年前有城鎮、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沒有全體居民的人均收入;2013年后有全體居民的人均收入。在中國統計年鑒上也是如此,不同年份數據的口徑不一致。
針對于此,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處理:
全體居民的人均收入=(城鎮人均收入*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均收入*農村人口數)/全體人口數=(城鎮人均收入*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均收入*農村人口數)/(城鎮人口數+農村人口數)
其實,在處理現實問題時經常會遇到數據不盡如人意的情況,這就需要對數據進行相應處理。當然,處理時需要有理有據,比如,根據經濟原理,運用相應的數學公式去處理。
同學們在寫畢業論文或讀研究生以后寫論文時,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可能需要查找多種年鑒,而且查完了以后,數據還需要進行加減乘除,個別數據還需要通過“內插”等技術補齊,消除通貨膨脹因素,消除極端數據或異常數據等,或者數據分布區域太大需做歸一化處理等。現實問題不可能都像精選的例題一樣完美,遇到情況很正常,現在多多練習一下,為將來能夠順利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以上總結課后發布到課程網站上,方便那些在課堂沒聽懂,或者沒注意聽講的同學課后自學。
結語
本文基于超星平臺,探索《計量經濟學》課程PBL+LBL雙軌并行下混合式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改革與實踐,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學習意識、團隊合作意識、網課使用技能等,減少兩極分化現象,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體會到分析與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喜悅與獲得感,感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專業素養,并在大學期間的學術論文寫作、第8學期的畢業論文寫作、未來的工作與深入學習中適時運用,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李子奈.關于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8-22.
[3]? ?李占風,孟德峰.計量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