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婷 付琦
摘要:當前,兒童也成為短視頻使用的主要群體之一,具有使用內容多元化,娛樂化傾向明顯;使用日常化,擠壓學習時間;心理、行為趨向化,盲目模仿盛行的特點。由于留守兒童的身心還處于發展階段,這類特殊群體受到短視頻的不良影響尤為突出,引發了較多的社會問題。文章主要從社會學、心理學的學科視角出發,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探究農村留守兒童使用短視頻的不良影響以及原因,并針對解決方案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短視頻;留守兒童;社會化;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058-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成都理工大學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202010616105
一、引言
5G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推動著短視頻快速傳播與發展,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動以及成效的不斷顯現,城鄉數字鴻溝在不斷縮小。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1]。農村經濟的發展、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為農村兒童提供了便利的上網條件,農村留守兒童也成為短視頻使用的主要群體之一。不可否認,短視頻給予了留守兒童娛樂身心、開闊視野的機會,但由于農村教育水平有限、家長監護缺位以及短視頻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容易產生留守兒童盲目跟風模仿、價值觀扭曲等不良影響以及社會問題。因此,分析留守兒童使用短視頻的特點、產生的消極影響以及原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留守兒童使用短視頻的特點
(一)內容多元化,娛樂化傾向明顯
自媒體時代,為迎合大眾需求,短視頻輸出的內容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其中雖不乏一些有深度、有意義的內容,但平臺以娛樂化內容為中心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者張蕊在對留守兒童的調查中發現,在內容偏好上,選擇搞笑惡搞類、創意獵奇類這兩項內容的兒童占到60%以上[2],可見對于留守兒童而言,相對輕松愉快的內容是他們更青睞的。在這些娛樂類視頻之中,大多有著夸張的視覺沖擊、低俗的腳本臺詞、奇葩的表演風格、反智的故事情節。這些新奇、刺激的短視頻快速抓住留守兒童獵奇的心理,從而使其在這種具有泛娛樂化屬性的短視頻中沉迷,甚至陷入“娛樂至死”的漩渦。
(二)使用日常化,擠壓學習時間
《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顯示,鄉鎮農村兒童對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明顯高于城市兒童的平均每日88.4分鐘,達到平均每日108.18分鐘[3]。該報告說明,不同于以往對農村網絡條件落后的認知,農村兒童與城鎮兒童在電子產品的使用條件方面差異不大,但農村兒童在使用時間上明顯多于城市兒童,這也反映出在電子產品使用的監管上,農村孩子暴露出更大的問題。處于農村的留守兒童因隔代教育的“放養”而長期沉迷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缺乏家長管控、自制力差,兒童成為“低頭族”的現象在鄉村普遍存在。長時間觀看短視頻無疑會擠占大量學習時間,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下滑,成績落后的學生或許因為壓力大會沉溺在短視頻中更長時間,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利于兒童健康地學習和生活。
(三)心理、行為趨向化,盲目模仿盛行
首先,短視頻的不良內容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和價值觀異化。由于短視頻行業發展快速,且規范化程度低,涌現出大量低俗、惡搞等不良內容,如平臺中充斥大量“網紅炫富”“少女媽媽”等短視頻。這些浮躁的內容肆意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對于處于價值觀形成期的留守兒童而言,倘若缺乏外界的正確引導,他們便容易潛移默化地受到不良信息引導,模糊是與非、善與惡的邊界,形成扭曲、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其次,短視頻導致留守兒童做出跟風模仿行為。由于留守兒童的判斷能力不足,因此盲目跟風模仿會對留守兒童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三、留守兒童使用短視頻對其社會化過程產生的消極影響
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互動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與人格,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4]。心理學家哈維斯特認為,兒童期是學習男女角色,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發展獨立個性的時期。在網絡媒介快速發展、市場化機制運作以及短視頻進入低門檻等背景下,短視頻質量低下、內容惡俗、泛娛樂化等特點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一)不良內容誘導越軌行為
短視頻的快速發展在豐富人們日常生活娛樂的同時,也使大量的自由職業者涌入這片“紅海”。入駐短視頻的用戶盈利途徑主要包括粉絲打賞、直播帶貨、廣告推廣三種,其本質是流量變現,都是基于一定的粉絲基礎,粉絲量越大,收益越高。在這種盈利模式之下,短視頻平臺出現了不少暴力、色情、惡俗等博眼球的不良內容。例如,在快手、抖音等流行的“黑化”小學生群體,他們自稱為“黑化家族”,這些兒童奉行悲觀厭世的價值觀,他們的網名中往往帶有“血”“黑暗”等字眼,他們的視頻中往往充斥著灰色的濾鏡、鬼魅的特效以及偏激的暴力行為。這種文化在兒童群體中快速流行,被認為是一種“個性的展示”。
短視頻不僅成為不良文化的傳播陣地,而且視頻傳播的特點大大增強了感官刺激效果,擴大了影響力。留守兒童群體具有更強的情感發泄欲,更容易受到這種極具煽動力的言論的影響,而且在家庭管制失控的條件下,其產生的消極后果不可小覷。
(二)造成留守兒童角色不清或角色失調
角色失調,是指個體在角色扮演中產生矛盾、沖突、中斷甚至遭遇失敗。角色規范是指社會對某一社會角色的期望和一整套與扮演角色相關的行為標準。當留守兒童正確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并進行正確的行為扮演,就能參與正常的社會活動。
在短視頻平臺上兒童群體發布的一些短視頻中,往往可以看到一些不符合兒童群體身份的內容,如“未婚媽媽”“美妝博主”等,他們對于自己的“角色”引以為傲,在視頻封面打上大大的標簽,表明自己的身份。2018年,央視就曾報道過未成年人早孕爭當網紅的事件,這些未成年媽媽大多來自農村或小城鎮,早早輟學成婚。利用自己早孕媽媽的身份在網絡平臺博人眼球,賺取流量。這種風潮很快流行開來,并吸引了大量未成年人追捧,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留守兒童在缺乏關注和引導的情況下,對學習的興趣大大降低,在生活中缺乏前進的目標。當他們觀看短視頻時發現自己的同齡人已經早早踏入社會,或組建家庭,或成為受人“追捧”的網紅等,就會對自己的角色產生懷疑,對自己的角色認知模糊,從而導致角色失調。其后果就是,一方面留守兒童不能排解角色認知模糊帶來的矛盾和困惑,從而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心理健康;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尋求角色轉變,從而產生輟學、早戀等問題。
(三)人際關系畸形發展,對虛擬世界產生依賴
鮑爾比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與母親的分離會導致防御型人格的形成,在人際交往中缺乏安全感,更難建立信任關系。眾多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如肖富群在廣西陽朔縣調查發現,留守經歷給留守兒童的橫向社會交往能力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5]。
留守兒童在現實社會交往中由于缺乏自信,更難以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部分兒童甚至無法進行正常的同伴交往,產生行為暴力、性格偏激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又使兒童陷入更加孤立的局面,形成惡性循環。而在使用短視頻過程中,留守兒童可以不顧他人的眼光,盡情展示自己、分享生活,部分兒童甚至可以收獲不少粉絲,在眾多的網友中獲得認同,從而恢復社交自信。但由于現實社會交往的受挫與虛擬社交的認同,形成留守兒童陷入虛擬世界的推理與拉力,使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畸形發展,陷入虛擬人際關系中,而缺少現實社交網絡[6]。
四、留守兒童廣泛使用短視頻的原因
(一)家庭監管缺位
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對孩子的陪伴,因此總是愿意給予孩子更多的物質補償,而缺乏精神引導。一方面,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是隔代撫養,老一輩人不能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因此父母為了與孩子聯系更加方便或因孩子主動要求,一般會給孩子配置智能手機;另一方面,由于父母長時間不在家,對孩子的學習狀況、生活狀況缺乏了解,因而也不能敏銳地察覺到短視頻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二)學校教育缺失
學校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機構之一,其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的教育也應該與時俱進。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一些學校很少開設相關教育輔助課程來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培養兒童甄別、判斷網絡短視頻內容的能力以及使用短視頻的自我控制與約束意識等。對于學生沉迷短視頻的行為,大多數教師只是運用請家長談話、沒收手機等強制性教育手段,不僅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兒童的行為,還可能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使問題越來越嚴重。
(三)兒童心理情感需求
家庭是兒童情感的寄托,家庭關系可以影響兒童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家庭親密關系的缺位使留守兒童的親密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尤其是與身邊的同齡人相比時,這種情感缺失的傷害會放大。農村留守兒童普遍是隔代撫養或親戚代養,兒童與長輩之間的交流有限,其內心的真實情緒得不到發泄,久而久之,這種壓抑的情緒會使留守兒童在虛擬世界中找到寄托和發泄的出口,因而越發對短視頻產生依賴。
五、對策及建議
(一)規范短視頻行業發展
首先,短視頻平臺應切實履行責任,樹立“兒童友好”理念,構建優質的內容池,進行合理化分級與分發,著力為青少年用戶推介寓教于樂的優質內容,突出短視頻知識普惠的重要功能。其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74條規定:“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因此,平臺應主動上線“青少年防沉迷模式”,并不斷優化各類青少年保護功能。
(二)提升青少年的網絡素養
首先,發揮家庭與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就家長而言,要充分發揮家庭主體功能,采取易“堵”為“疏”的教育方式,避免使用限制、說教等強制方式,采用交流、陪伴等方式開展教育,在使用網絡方面要言傳身教。就學校而言,要編寫新媒介素養教材、設置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引導未成年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提升網絡素養,形成正確的媒介接觸觀與信息汲取的判斷力。家校聯動發力,不僅能讓孩子提升自我保護能力,還能促使其養成健康的媒介接觸習慣。其次,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促使學術機構、公益性網站、各類協會、民間團體成為開展青少年與兒童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力量組織,借社會各界各業之力,促兒童素養教育提升。
(三)發揮社區對留守兒童的本土化干預功能
協助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跟蹤隨訪、留守兒童心理疏導、成長陪伴、情緒疏導工作,推進精神文化活動建設,完善農村社區文化設施,如社區閱覽室、廣播電視站、村落文化宮等。采用社區宣傳欄等形式開展宣傳活動,減少因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社交媒介介入而對留守兒童造成的鄉村文化認知的沖擊、自我身份認同感不足等消極影響,增加兒童對自我身份的認可以及優秀鄉村文化的展示,進一步發揮社區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哺育作用。
(四)提升政府監管和服務能力
建立統一的短視頻行業標準,完善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加快監管領域的建設,推動學界對兒童使用短視頻等社交媒介的深入研究,結合最新研究理論協助留守兒童教育工作實踐落地,將短視頻媒介的正面效用最大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從政策上給予農村地區更多教育、文化等資源的傾斜。加強社會治理聯動,各級政府領導,婦聯、公安、教育機構協助,社區及村支部落實,與社會各界形成合力,多方共治,形成信息聯動的關于留守兒童關愛幫扶的工作機制,推動全社會“兒童意識”的強化,構建未成年人保護的常態化機制。
六、結語
兒童是民族復興的未來,是國家發展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成長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正確樹立具有重大意義。短視頻豐富了人們的日常娛樂生活,拓展了人們的社交活動,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短視頻的一些內容和作用機制并不適合正處于身心發展階段的兒童,尤其是對于家庭監管相對薄弱、辨別力相對較差的留守兒童。
短視頻的不良影響已經對留守兒童的社會化過程造成了消極影響,因此,理解留守兒童使用短視頻的特點、產生的后果以及原因,對于揭示短視頻的危害,引導留守兒童正確對待短視頻以及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1-08-27.
[2] 張蕊.交互涵化效應下土味短視頻對城鎮化留守兒童的影響[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5):162-168.
[3] 中國兒童發展報告(2019):兒童校外生活狀況[R].中國兒童中心,2019-08-20.
[4]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16.
[5] 肖富群.“留守”經歷對兒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影響[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1):59-63.
[6] 殷文,焦健.建構主義視角下短視頻App的使用對留守兒童社會化的影響[J].東南傳播,2021(3):116-118.
作者簡介 陳玉婷,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付琦,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