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母課,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作為語文老師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駕馭課堂的能力應不在其他學科老師之下。學生是不是喜歡上語文課跟語文老師的語言是否有魅力關系密切。語文課堂語言應在靈動中配合規則,多樣中充滿情趣,趣味中帶著節奏,幽默中彰顯個性。鍛造靈動、有趣、多彩、個性的教學語言應該是每個語文老師每天的必修課。
【關鍵詞】語文課堂? 語言? 靈動? 情趣? 節奏? 個性? 必修課
【中圖分類號】G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5-0017-02
課堂教學離不開語言,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怎樣使語文教學語言更具有魅力呢?
一、靈動中配合規則
學生這個群體他們情感是跳躍的、涌動的、充滿漣漪的。但他們的認知能力并不成熟,所以他們不喜歡嚴肅的說教,不想接受生硬的灌輸,不喜歡老氣橫秋。語文課堂上只有用靈動的語言,使知識性與趣味性同在,才會深深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畢竟語言不同于繪畫、雕塑等,能通過視覺去直觀感受它,語言則必須通過體會和想象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自己理解的樣狀,再通過自己的語言組合表達出來。語文課堂就必須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想說的,弄懂別人所說、所寫的。這就對語文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語言能力要求。
這種能力的訓練也是貫穿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的。當學生能從視、聽、嗅、觸等多方面調動自己的感官,就能使自己的語言具有立體感,也可借助一些生動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對象直觀化,或能感同身受,或能身臨其境,或形成畫面感,這樣才使學生樂學易學。例如朱自清的《春》,生動地描寫了春花、春雨、迎春等畫面,那么經典的春色落于紙上多可惜呀,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語言引導學生調動感官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摸。在精講品讀中這些生動美景通過各種體會透過文字呈現出來,使學生去想象仿佛進入百花爭艷、春意盎然的境界,陶醉在花的世界。 但由于作者與學生的生活閱歷 、認知水平、審美情趣都不盡相同,因此,要想使這些作品與學生的感受產生共鳴,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這就需要老師極具感染力的語言藝術作支撐了。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長期只慣用單一的表達方式,學生肯定容易厭倦,難以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所以在教學中也要根據語文教材的內容和課堂上學生的情緒巧妙地控制和調節語言的節奏,快慢適宜、輕重得當、張弛有度的節奏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主體感知的教學目的。因此,語文教師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抑揚頓挫,錯落有致,聲情并茂地自帶節奏感和旋律美,使學生聽起來易于接受,身心隨往。教材中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語言特點,即使是同一類文體由于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同,也會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體會。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感知能力,不斷變換節奏,把每一篇文章的語言特色,盡力體現出來。
青少年學生總是站在時尚的前沿,他們更喜歡年輕時尚的老師,因為他們的契合度很高。作為不再年輕年輕的語文老師,我們沒有年輕的身體,但應讓自己的語言顯的年輕一些,所以我們在重視經典誦讀教學的同時不妨在教學中時不時蹦幾句流行用語、網絡用語,時不時的幽上一默盡量填平與學生的代溝,給語文教學以輕松感。風趣幽默是一種能力,如果語文老師練就了這種能力,你的語文課堂一定不會呆板,一定會多一些風趣和笑聲,更可能帶來隨機的點化和化腐朽為神奇境界,使學生在認同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師只有不斷磨礪自己的教學語言,才能做到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 啟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促使學生深入鉆研問題,并使課堂氣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亂。
二、多樣中充滿情趣
老師不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機器,要善于煽情,既要善于點燃學生感情的火花,教師自身要帶著飽滿的熱情講課,要用自己的熱情與激情去感染學生,創造學習課文的最佳氣氛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問題,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情感的教學語言。傳情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在“讀”中煽情,也可在“畫”中勾情,也可在“演”中現情。在語文課堂上應該讓讀回歸課堂。默讀、放聲讀、動情讀,對能體現人物性格、心理的對話要分角色讀、分組讀,看看誰能把握得好語氣、表現好人物性格,在呈現出來的狀態中就能感受到學生在讀中的體會,在讀中理解。朗讀時注意用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語調,作用于學生的聽覺。用一顰一笑,激昂慷慨、悲傷憂戚的表情,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讓學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對于畫面感較強的詩歌或文章,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可以讓學生動手畫出他們認知的畫面,讓學生為詩詞配畫并用語言描繪的過程就是學生對詩詞再領悟、再品味的賞析過程,變抽象為具體。真正實現在“畫”中學,在樂中學。語文教材中課本劇很多,通過學生的演,展示出“劇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我在教《曹劌論戰》《故鄉》《羚羊木雕》等文中人物形象豐滿的課文時,指導學生演出了課本劇。通過學生對文中角色的演繹展現他對文章的理解,既很好地挖掘了主題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達到了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只要我們不懈地探索和大膽創新,語文教學就不再枯燥無味,學生的學也不會是霧里看花,語文教學一定會充滿情趣。
三、趣味中帶著節奏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必不可少。可高聲讀一些高興、激昂的句子,可低聲讀一些深沉悲哀的句子,去體悟作者的情感。在語文教材中,趣味的素材很多,有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的古詩文,有語言清新、文意應時的現代散文,有溫婉深情,耐人尋味的詩歌。引導學生帶節奏地朗誦課文,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用心靈去觸摸作品,更好地把握文義的同時,更多的是學會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例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悄悄”“輕輕”等疊字的反復運用,泰戈爾的《金色花》中的情趣詩句的呈現,不僅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而且將熱烈的情緒蘊涵在詩的內層,令人回味無窮。但有時遇到一些文言文或枯燥的說明文時,很難找到興趣的激發點,教師就要想辦法去調動學生,這時候講一些相關的故事、趣事、軼事、寓言、典故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因為學生都喜歡聽故事,故事本身就有一種吸引人的魅力。如在教學《隆中對》一課時,可以試著讓學生講《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故事,特別通過“臥龍”未出草廬而知天下三分的預測能力,激發同學們的興趣。當學生對課文有了興趣時,印象也就深了。在講說明文《故宮博物院》時,借助圖片或影視材料,邊看圖邊讀課文,把它做成看圖說話,這樣不僅使得課堂教學富于變化,而且還能帶動課堂節奏。
四、幽默中彰顯個性
通過問卷調查表明,學生最喜歡的老師是幽默型的。在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幽默機智的教學語言,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歡快,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常常能把學生引入色彩斑斕的神奇世界,留給學生清晰的印象而使之銘記于心。午后的課堂當學生昏昏欲睡之時,“周公家接你吃飯了嗎?哈喇子流一地”一句幽默的玩笑,一個委婉的提醒,常能使教室笑聲頓起 ,也達到批評的目的。學生答錯問題時,一句幽默的調侃緩解學生的尷尬,引發合理的思路。當學生上課走神時,一句“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上”輕松拉回學生的思路。語言的幽默是教師睿智的思想、廣博的學識的再現,恰當地使用幽默語言可以創設出一種風趣動人的情境,驅除了學生的學習疲勞,引發其學習興趣。幽默的教學藝術還能喚醒學生的好奇心,觸動學生的興奮點,促使學生樂于探究敢于挑戰,從而形成良好的品質。我每次考試評卷后或作文批改后,把一些有錯誤但卻很搞笑的答案收集起來,既使學生在大笑中保持飽滿的學習狀態,又矯正了知識,加深了記憶,同時,對照檢查,以補己過。但老師課堂語言的幽默,如果只是為了好笑好玩,脫離了正常的教學內容,一堂課雖然滿堂大笑,而課堂知識容量卻有所減少,反而會減低教學質量。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從教學內容和教學情景等方面尋找切入點,恰當靈活地把握好幽默的度,在笑聲中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
總之,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鍛造靈動、有趣、多彩、個性的教學語言應該是每個語文老師每天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郭少雄.淺談如何使中學語文課堂生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4):12
[2]朱洪杰.新課標背景下語文教學語言的轉變[J].新作文,2008(4)
[3]何振亞.語文課堂中教師的語言藝術[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