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意識,加強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在深化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的教育背景下,科學課程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對學科教學的熱愛,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水平,成為教師面臨的關鍵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科學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優化發展,教師需要創新固有的教學理念,明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意義。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科學? 情境? 興趣? 實驗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2-0079-02
一、核心素養下優化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性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無論是縱觀當前的社會背景,還是展望未來的時代環境,都可以清晰地看出人才的重要性。對于未來型人才來說,其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以及必備的實踐技能,還需全面發展個人的核心素養,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由此可見,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正好貼合了現代化的教育需求,也為人才培養指明了重要方向。小學教育是學生接受基礎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個人學習習慣養成、學科素養培養的關鍵階段。科學教學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實踐能力,夯實其認知基礎,為其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深化奠定良好基礎。
通過在課堂教學環境下的學習,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取、吸收并理解學科知識。這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概念,其意在引導學生在滿足自身真實學習需求、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水平,從思維情感、個性態度等兩方面對學科教學形成更深層次的認知,從而獲取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核心素養下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做好課前準備,規范課堂教學
充分的課前準備是確保課堂教學得以高效完成的基礎與關鍵所在,也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的必備條件。在課前的準備階段,梳理并規范整個授課流程、以課本教材為依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有助于實現課堂環境下各個教學環節的緊密銜接,避免讓學生產生知識的斷層感,加深核心素養培養的滲透深度。在以往的科學課程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忽略課前準備的重要性,將重心放在了課堂活動形式的選擇與創新上,沒有采取針對性的有效策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使得學生在大容量的教學內容學習中產生疲累與厭倦感,逐漸失去了對科學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熱情,未能達到素養培養的教育要求。除此以外,隨意性的內容講解也顯得過于枯燥、乏味,盡管將大部分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時間留給學生,學生也毫無學習思緒與探究意識,可是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科的教育價值未能被充分展現出來。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來說,完整的授課方案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是確保正式課堂教學有序開展、融入核心素養培養教育內涵的首要前提。通過對課本教材的仔細研究、與小學生實際學情的緊密結合、深入挖掘重難點知識點以及其蘊含的核心素養教育素材,以此為課堂教學規劃體系的科學化、可行化構建提供必要保障。與此同時,核心素養培養強調以和諧、平等的溝通與交流方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這要求教師應秉承尊重的教育態度面對不同學生存在的個體化差異,切實了解并把握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點,以及不一樣的真實學習需求,將其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優化設計教學方案,實現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的全方位滲透。充分的課前準備、規范的課堂教學一方面能夠滿足學科大綱的各項教學要求,另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充分彰顯出學科教學在核心素養培養方面的教育價值。
(二)構建真實情境,融入核心素養元素
真實情境的構建不僅是提高學科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凸顯核心素養培養理念的直觀式教學方法。運用真實情境,創設出獨特的教學場景,營造與眾不同的課堂氛圍,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加深其對學科知識的感知與理解。通過分析與觀察傳統的科學課程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發現,教師對固有的口授教學法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缺乏創新與豐富學科教學方法的思想意識,使得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普遍呈現出千篇一律的發展態勢。這樣的教學形式已難以滿足現代化基礎教育的基本教學要求。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環境下引入與應用情境化教學模式,可以喚醒小學生的求知欲望,豐富授課方式,將核心素養元素有機融入理論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依托于精心設計的多樣教學情境,能夠將教材上的核心教學內容逐一深化,對學生勤于觀察生活的學習意識的樹立予以有效引導。這樣,學生能夠在潛意識下從隨處可見的真實場景中挖掘并分析其蘊含的科學知識,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樂觀的思想情感,學科素養得以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得以強化。
(三)注重興趣培養,提升學習素養
興趣是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其主觀能動學習意識的重要源動力。小學生年齡較小,帶有活潑好動的性格特質,個人學習能力與核心素養正處于關鍵的成長時期,內在的學習興趣需要帶動。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說,往往需要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逐漸培養其對學科的學習熱情。如果忽視了興趣培養,不僅無法提高科學課的教學實效,也難以達到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要求。教師應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學習地位,將激發興趣、提升個人學習素養放在課堂教學的核心位置,帶動其參與科學實踐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促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理解能力。當學生帶著濃厚的參與興趣體驗科學實踐探究活動時,必然可以獲得更豐富的學習成果。以激發興趣、培養素養為主導的科學教學緊密貼合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與學習規律,有效喚醒其內在的學習動機。學生帶著好奇心與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學科教學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分析能力,樹立創造思維與探索精神,實現對個人核心素養的良好培養。
(四)拓展實驗教學,增強學生探究能力
科學知識具有實踐性高、應用性強的本質特征,因此實驗教學是這一學科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借助于實驗教學培養并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能夠促使其在切身實踐過程中獲得更豐富、更真實的學習體驗,并形成對科學知識與課本內容更深層次的感知,推動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穩步提升。在傳統小學教育模式與教學思想的制約與影響下,無論是學科教師,還是學生,普遍忽視了實驗教學環節,未能對學生實踐探究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形成正確認識,刻板的授課模式與教育理念成為阻礙提升科學課程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意識、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并借助拓展實驗教學環節,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與認知基礎,體會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動手實驗的學習過程。在指定實驗課題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模式,學生可以開展自主操作,形成自己的實驗思路,還可以與他人進行互動溝通。在科學實驗過程中,學生要體驗整體實驗框架與操作流程的設計方法,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得出最終的科學實驗成果,總結這一課題的探究結論。將原本單一化的口授講解拓展出實驗教學環節,一方面拓展了學生的認知視野,帶給其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充分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不僅可以促使其實地觀察到實驗現象,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對科學課程理論知識的感知與記憶。在理論教學與實驗探究相結合的系統化教學模式下,學科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必然呈現顯著上升的發展趨勢,切實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與自主學習水平,增強其動手操作、設計實驗等實踐能力。
(五)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動態呈現教學內容
多媒體是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重要產物,通過分析其在課堂教學環境下的長期運用情況來看,多媒體技術為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是具有顯著功能性與實效性的良好輔助教學手段之一。將科學課程的理論知識通過動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能夠在理解與分析層面給予學生較大幫助,便于其在科學學習方面的深入發展,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當前大部分教師依然習慣于運用傳統的板書式教學法,以對課本內容的口授講解為基礎,然后再將重要知識點、關鍵點等書寫在黑板上,認為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便能夠扎實地掌握學科知識。但通過分析與總結真實的教學反饋可以發現,學生對單一化的教學方法已經習以為常,很容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溜號現象,更無法在充分理解課本理論知識的前提條件下夯實對所學科學課程內容的記憶,使得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逐步降低。在現代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教育背景下,要想進一步提高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價值,關鍵在于轉變固有的授課方式、革新落后的思想觀念,積極運用多元化的新型教學手段,將素養培養合理地融合到授課活動中。將平面式課本內容的呈現方式予以轉化,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功能,向學生呈現直觀、動態化的科學知識,有助于推動科學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大幅提升,充分詮釋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理念。
三、結語
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關鍵學科,科學課程承擔著素養培養、能力強化等重要的教育責任,因此,在核心素養的指導下,教師應提高對小學科學課程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視,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科的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段淑霞.談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教學中STEM理念的滲透[J].學周刊,2020(36):95.
[2]朱勉.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培養[J].文理導航(中旬),2020(12):69.
[3]方慧.在科學課教學中強化學生生態意識[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281.
[4]周建國.“教-學-評”一致性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