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 李冰


【摘要】目的:分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醫學院兒科學教學中的實際效果。方法:研究中,將我校2019年的120名學生當成了主要的研究對象。首先,對所有資料的常規資料進行了整合分析,并且將其劃分成了研究組與常規組,各有60人。常規組學生采用的是常規教學措施,而研究組學生則采用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最后就兩組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以及自我評價認可度情況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研究組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表達和交流能力、自信心、學習效率以及對于教學目標的認可度均要明顯優于常規組的學生。已知P <0.05,所以結論均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結論:依托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完成兒科學教學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表達和交流能力,之后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需要在后期做好相關教學模式的應用實踐,進而實現整體教學質量的全方位提升。
【關鍵詞】兒科學教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 應用實踐? 應用效果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兒科學教學中多種教學方法聯合應用的效果分析,項目編號:2020-LYZJGYB018
【中圖分類號】G42;R7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48-02
兒科學是臨床醫學類專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主要研究的是嬰兒至青春期兒童階段的生長發育、病理生理以及疾病防治保健問題[1]。得益于現代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完善,兒科學已經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新階段,并且學科間的融合趨勢也在大大加強[2]。在上述變化的影響之下,兒科學教學改革也就成為了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在于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有關知識點的印象并且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之后還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并且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下文中筆者以我校2019級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實際兒科學授課過程中的應用實踐進行了研究論述,希望能夠進一步推進有關教學工作的創新改革。
1.資料與方法
1.1常規資料
本次研究以我校2019級的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所有學生的常規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之后將其隨機分成了研究組與常規組,各有60人。具體來說,常規組學生采用的是常規教學措施,主要包括35名男同學、25名女同學。組內學生的年齡在18~22歲之間,年齡均值為(20.56±0.76)歲。研究組學生采用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包括36名男同學、24名女同學。組內學生的年齡在18~22歲之間,年齡均值為(20.79±0.58)歲。經數據計算可知,兩組學生的常規資料并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 >0.05),因此,本次研究工作值得繼續推進。所有參與本次研究實踐的學生均已了解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為了保證研究結論的可靠性還排除了服從性差或是存在交流障礙的學生。
1.2研究方法
首先,常規組的學生主要采用的是常規教學措施,而研究組的學生則主要采用的是以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為主導的教學措施。具體內容如下:第一,成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領導小組。需要邀請本專業內教學經驗豐富的正高級教師擔任,其余教師則為組員,通過實際教學中的正常帶教以及與學生的私下訪談,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學習問題,科學地分解教學大綱,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任務。第二,叮囑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在正式授課的前三天,任課教師應當將教學方案中涉及到的視頻、案例等基礎資料發送到班級群組內,安排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做好相關資料的查閱和搜集。第三,小組合作式學習。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教學,就課件中的教學案例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析辯證,用合作分工的形式來加以解答[3]。第四,依據反饋情況,調整教學方案。教師要圍繞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以及學生的真實反饋,適當地調整教學方案,并針對個別典型案例或重點知識進行深入講解,提高學生的辯證論治能力。在正式授課前,教師也可以在班級群組了解學生的預習進展及潛存問題,以便在授課時能夠為學生答疑解惑。第五,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大學階段的學生已經完全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增加學習難度,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4]。為了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定時在群組內發布自主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開展課題研究。第六,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除課堂教學以外,教師也要在課后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交流,要多給予學生正向鼓勵,對于表現稍差的同學要適時加以指導和幫助。第七,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為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在評價學生的課題作業時,教師也可以將做題研究發布到班級群組,讓學生之間進行互評,教師則做好最終的點評指導工作,為學生提供專業性意見。
1.3觀察指標
研究中,首先對兩組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進行了量化對比。具體使用的是自制的教學效果評估量表,量表重測效度為0.85,克倫巴赫系數為0.87。具體涉及到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表達和交流能力、自信心提升情況、學習效率以及對于教學模式的認可情況等內容。每個分項目的評分標準均為30分,評分越高、教學效果越好。其次對兩組學生的自我評價認可度進行了量化對比。具體使用的是自制的自我評價認可度量表,量表重測效度為0.87,克倫巴赫系數為0.86。具體涉及到了人際關系技能、學習效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知識掌握情況4個方面的內容,單個項目的評分為25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即證明學生的自我認可度越好。
1.4數據處理
研究中,主要借助于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各個環節的數據資料進行了整合分析。期間,主要用(x±s)表示研究中涉及到的計量資料,并且對其進行了t檢驗。最后在P <0.05的情況之下即可以認定為數據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對比
研究組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表達及交流能力、對教學模式的認可度、自信心提升情況、學習效率均要明顯優于常規組的學生,并且數據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 <0.05)。具體數據對比情況見表1:
2.2兩組學生的自我評價認可度對比
研究組學生的人際關系技能、學習效率、問題解決能力、專業知識掌握情況要明顯優于常規組內的學生,而且數據差異同樣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 <0.05)。具體數據對情況見表2:
3.討論
現階段,兒科學教學大都采用的是常規教學模式。雖說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但由于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狀態,再加上難以與身邊的同學或老師進行切實有效的溝通交流,所以學生的綜合素養始終難有提升[5]。鑒于上述情況,需要進一步推進該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而通過全新的授課模式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與傳統授課模式相比,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將教學理論和理論知識點整合到一起,因此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6]。在此基礎上,按照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思路完成各個環節的教學工作還能夠讓其對于兒科學中涉及到的知識點建立起更為系統全面的認識,并且讓其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之處。如果想要讓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則需要努力實現現代信息技術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進而給學生搭建起全新的學習平臺,以實現其學習效率的全方位提升。
研究結論證實,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輔助之下研究組內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自我評價認可度情況要明顯優于常規組內的學生,而且數據差異存在顯著統計學意義(P <0.05)。鑒于上述情況,應當做好相關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需要在后續兒科學教學改革中做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推廣應用,進而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與不足之處,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際改革實踐之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具體的教學措施進行優化調整,進而提高整體教學工作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李紅華,范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醫學院校兒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科技風,2021(12):43-44.
[2]周藍飛,萬志超,洪靜,鄧琤琤.混合式教學在《中醫耳鼻咽喉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33(2):100-103.
[3]崔潔.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中的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21,19(3):426-428.
[4]孫慧.兒科學教學中臨床案例教學法的應用與實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36):16-19.
[5]劉浩.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中醫兒科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36):219-221.
[6]楊志勇,周志強,龐玉生,單慶文,覃遠漢.人文思政教育融入兒科學專業課程中的教改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20,36(18):2986-2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