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洪 馮明友 方乙 陳曦
【摘要】《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教學資源及建設成果豐富,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與學”奠定了基礎,同時該課程也是思政教育的良好載體。課程設置的具挑戰度的課后測驗、作業、討論等,能夠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能力;開展的線上書目、文獻推薦、知識擴展閱讀,能夠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環境及營造科研的氛圍;基于學科發展前沿研究成果及相關技術開展的第二課堂,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采用的過程化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又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成就感;采取的線上動-靜結合的模型、標本實例分析考核、線下理論聯系實際試題考核,增加了課程考核挑戰度,增強了實踐教學過程與考核的統一性,能夠充分反映學生創新學習能力。
【關鍵詞】結晶學與礦物學?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一流本科課程? 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結晶學與礦物學”四川省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建設部分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84-02
一、引言
《結晶學與礦物學》是西南石油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國家一流專業)及地質學專業(四川省一流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為《古生物與地層學》《晶體光學》《巖石學》等課程的學習和今后工作奠定廣泛而堅實的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地質科學思維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能力;具備對常見礦物進行準確鑒定的能力,以及通過對常見礦物各類特征的綜合分析獲得合理的地質及工程結論的能力。
經過多年的建設,2017年,《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獲批四川省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1]。2018年,為了進一步實現實踐教學過程與考核的統一性,考核方式能夠體現學生創新學習能力,立項“學科專業類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考核方式研究與實踐”校級教改項目[2]。2019年,為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并參與實踐創新,立項校級規劃實驗教材(富媒體)建設項目。同年,為了更好地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進一步完善了課程教學大綱及教案,在每一章節中明確思政元素切入點,根據目標設計相應教學環節及教學活動[3]。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推進 “雙一流”建設,《結晶學與礦物學》作為能夠體現學校學科專業特色,支撐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的專業基礎課程被優先支持建設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
二、課程建設及應用情況
(一)課程內容與資源建設及應用情況
課程包括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兩部分的教學內容,團隊教師長期致力于教學資源的建設,并將其應用于教學過程中。2016年春季學期,基于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理論教學內容,錄制了全程20學時、36個知識點的66個理論教學視頻,在學校課程中心建課,課程教學大綱、教案、課件、試題庫等資源陸續上網,并于2017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春,制作了所有教學用模型動畫、實驗操作過程、標本視頻并配以解說及字幕,在原試題庫基礎上,增加了具有實踐性、挑戰度的考核內容,建立了基于基礎理論知識、實際模型及標本分析的動-靜結合的試題庫,依托以上資源在中國大學MOOC上建立SPOC課程。
2019年春,基于新建的SPOC課程,引入“慕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初步探索了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面授有機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先后完成了2018級資源勘查工程專業(138人)、地質學專業(54人)兩期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在線階段測試,成績經折算后計入學生平時成績。2020年3月,補充錄制了剩余8個學時、16個知識點的22個理論教學視頻,2020年春,基于全面更新后的課程網站,完成了2019級兩個專業共198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在線結業考試,由于疫情影響,該學期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時間達總學時的30%以上。2021年春,進一步完善課程網站資源,完成了2020級兩個專業共197人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及在線階段測試,其中試點班級學生線上自主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時間超過了理論學時的50%。
(二)課程教學內容及組織實施情況
課程主要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具體教學內容及實施方案如下:
通過線上公告發布,使學生及時掌握課程進度及具體安排;通過線上網絡平臺授課視頻學習,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及相關知識。通過線下師生互動,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對重、難點內容進行解析;通過線下任課教師實驗操作指導,學生實際操作及實驗報告編寫,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通過線上設置有挑戰度的課后測驗、作業、討論等鞏固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能力;通過線上書目、文獻推薦、知識擴展閱讀,使學生對學科前沿發展動態有一定的了解,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環境及營造科研的氛圍。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及時將學科發展前沿研究成果及相關技術引入課程,通過線下開展內容豐富的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知識層次,擴大學生就業視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利用課堂教學、課程網站思政案例分享,課間參觀礦物巖石展廳,礦物巖石相關大精儀器設備,線上線下主題討論,言傳身教的實驗指導相結合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在使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其審美情趣、家國情懷、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生價值觀,了解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三)課程成績評定方式
課程建立了嚴格的考核評價標準,采用過程化考核方式,對學生各方面能力進行綜合考核,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成就感。考核方式包括任務驅動考核(線上,占20%),實驗動手考核(線下,占30%),基礎掌握考核(線上+線下,占50%)。任務驅動考核成績由網絡平臺章節測試、作業、討論、考試等按照比例折算而成;實驗動手考核成績由任課教師根據實驗表現及實驗報告情況給出相應的分數;基礎掌握考核成績主要為期末閉卷考試成績(線上+線下)。
該方式既能反映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又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通過增加線上動-靜結合的模型、標本實例分析考核,加大線下理論聯系實際試題比例,增強課程考核挑戰度,增強實踐教學過程與考核的統一性,充分反映學生創新學習能力。
(四)課程評價及改革成效
經過連續三年的教學改革與線上線下混合式實踐,課程形成了一套與時俱進的教學模式及方法,學生普遍反映課程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先進、考核方式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在豐富了理論知識的同時,實踐及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連續幾屆的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巖礦鑒定單元中,我專業學生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學生考入國內重點大學研究生比例連年增高。
同時,基于課程教學、課程建設及改革,團隊教師多次參加各級教學比賽并獲獎,發表教改論文多篇,出版《結晶學與礦物學、晶體光學實驗指導書》(富媒體)教材(2020年),以礦物-巖石展廳、巖礦分析相關大精儀器設備參觀學習為主體的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掛牌成立(2020年),課程獲批四川省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2021年)。
三、下一步建設及思考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關于課程的下一步建設,主要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充分利用國家、省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契機,加大課程組教師參加教學會議、培訓等資助力度,幫助了解當前教育發展趨勢,增強教學改革意識,提高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等能力,解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在認知層面、技術層面的問題;(2)以線上線下混合式國家一流“金課”建設標準要求[4],進一步梳理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活動,廣泛收集、整理課程教學案例及素材,將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融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3)進一步豐富課程網絡教學資源,提高課程資源質量,將線上課程由只針對校內學生小規模開放(SPOC)逐步擴大至向大眾開放(MOOC);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明確線上、線下課程具體內容、目標要求及開展形式,線上、線下內容優勢互補,激活學生主體思維,提高學生學習動力;(4)通過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定期開放、有針對性地開設第二課堂(礦物巖石標本解說培訓、巖礦鑒定培訓、寶石學導論課程開設等),提高課程影響力;(5)進一步優化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全過程化考核量化標準[5-6],增加高階性、創新性,具挑戰度的考核內容,實現對學生學習行為、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表現、學習積極性等全面而綜合的考量。
參考文獻:
[1]劉小洪,馮明友,陳曦,郗愛華,方乙.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9(16):142-144.
[2]馮明友,劉小洪,陳曦,方乙,郗愛華.學科專業類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考核方式研究與實踐——以《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為例[J].教育科學,2020(10):3,5.
[3]馮明友,劉小洪,陳曦,方乙,郗愛華.石油高校《結晶學與礦物學》課程思政教育探索及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9,6(91):255-256.
[4]楊曉宏,鄭新,田春雨.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目標與建設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9):104-111.
[5]鄭祥江,張強,謝鴻全,王生偉.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策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8(2):89-95.
[6]宋專茂,江波.課程教學“兩性一度”評價的指標建構與實施方法探索[J].上海教育評估研究,2021,10(2):62-67.
作者簡介:
劉小洪(1980年-),女,漢族,四川新都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礦物巖石學相關教學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