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宇,李琳榮
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太原 030000
王孟英,清道光咸豐年間江南名醫,是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之后著名的溫病學家。其博采眾長,學驗俱豐,各科均有建樹,“之臨床經奇,處方熨帖,亙古幾無敵手”[1]。筆者現就其診療月經病的特色做一初步探討。
月經病以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異常為主癥[2]。各醫家論治月經病,多從寒邪、氣郁、瘀滯入手[3-6]。王孟英繼承了葉天士“女子以肝為先天”的觀點,認為女子易肝氣郁結,進而蘊熱化火,或橫逆犯脾,濕阻痰壅,致變證叢生。臨床重視痰氣、痰瘀、痰熱及痰火的辨證,調經原則為祛痰活絡清熱,兼顧護肝腎營陰,即使通調經絡,亦溫而和之,不妄投辛燥。
1.1查脈視稟,隨證加減王孟英認為,一個好醫者應該:“但觀其臨證時,審問精詳。心思周到,辨證剴切,方案明通,言詞慷爽近情,舉止落落大方者。雖向未謀面之人,亦一見而知為良醫矣。”[7]只有臨證之時,心無旁騖,認真揣摩,才能把握病機所在。《王孟英醫案》[8]中對脈象的描述十分細致,如在“張養之令正”案中,其脈象為:“脈似虛細,而沉分略形弦滑”,認為其病機為:“此陽明有余,少陰不足,土燥水涸”。脈象的“似”與“實”體現了王孟英診脈的細致。只有用心去體會脈管的跳動,才能分辨出真實的脈象。在“朱紺云令正”案中,記載脈象為“脈來右寸溢,關尺滑而微數,左手弦而帶滑”,認為是陽明痰阻,氣機不通。只有仔細診脈,才能夠在三部九候之中,找出疾病的病機所在,用藥也才能有的放矢。王孟英認為:“婦人之病,雖以調經為先,第人稟不同,亦如其面”[9]。強調了婦科病癥調經治療的重要性,但更強調了人體稟賦不同用藥也不同的觀點。“天癸者,指腎水本體而言。癸者,水也。腎為水臟,天一生水,故謂腎水為天癸。至,謂至極也,猶言足也。”[9]指出天癸即是腎水,是月經來潮和欲念產生與否的根本,來自先天稟賦,其強弱固有不同,發病表現各異,治療亦不同。
1.2結散邪行,氣通液布王孟英認為,“以身中之氣,有愆有不愆也。愆則邪留,著而為病;不愆則氣默,運以潛消。調其愆而使之不愆,治外感內傷諸病,無余蘊矣”[7]。人體氣血正常運行則健康,如果有邪氣侵襲,氣血運行受阻,就會表現類似虛證的證候,只要祛除邪氣,則正氣自復。其治療月經病,以祛邪為先,因有形實邪最易阻滯氣機,影響血運,氣機不通則升降失常,氣不得通,津液不能順布,血液運行失常,月經不能按時來潮。王孟英尤其重視痰邪。例如“張養之令侄女”案中,患者表現為月經后期,出現飲食減少的虛證,某醫家認為月經后期是由于沖任失調、經絡不通而處方通經活血藥,結果飲食大減。前醫只因未見患者吐痰,而認為是血脈不通,不治氣而治血,以致痰凝氣滯,胃不納而脾失運化。王孟英診斷后認為是有痰氣交阻,經絡不通,處以化痰理氣藥物,患者痊愈。此證采用理氣化痰之法,氣順則痰消,痰化則氣血自和,津液宣通,月經得以按時而下。
1.3存陰即存正,存正即扶陽《王孟英醫案》中有不少他醫誤治案,大多是他醫妄投溫補而導致疾病加重,針對當時醫家專事扶陽溫補的弊病,其在《隨息居重訂霍亂論》[7]中提出:“余謂人身一小天地,試以天地之理論之,陰陽本兩平,而無偏也。故寒與暑為對待,晝與夜為對待,然雨露之滋,霜雪之降,皆所以佐陰之不足,而制陽之有余。”可見,王孟英承朱丹溪“陰常不足”學說,但又有所發揮。王孟英認為,陰陽是指邪正,機體正氣猶如陽氣,外來邪氣為陰。大承氣湯急下存陰,所謂急下,就是下邪氣,所謂急下存陰,邪氣一去,正氣來復。“病去則虛者亦生,病留則實者亦死。故去病正以扶陽也。”因此,王孟英認為,無論外感病還是內傷病,不應該隨意溫補,有內傷病證,一定要診察所受何邪,病機所在,針對病機采用相應治法。
2.1治病求本,不妄溫補月經病為血不調之證,王孟英認為,治療當以“資水為主”。王孟英在《女科輯要》中指出:“雄于女科閱歷多年,見聞不少,始知古人之論不可盡泥,無妄之藥不可妄施也。”[9]個體稟賦不同,月經病病機不同,需明確病機,隨證治之。
例如“壬寅春,邵小墀室患汛愆,群醫診以為妊,廣服保胎藥,漸至腹脹跗腫,氣逆礙臥,飲食不進。入夏延孟英視之,曰:血虛氣滯,誤補成脹也。先以黃連、厚樸、山楂、雞內金、橘皮、大腹皮、枳實、茯苓、梔子、楝實、杏仁、紫菀、旋覆等藥,少佐參、術服之,氣機旋運,脹去食安。漸入滋陰養血之治,數月經行而愈。”此案中,群醫誤將血虛之停經診斷為妊娠,服用保胎藥后,致血虛氣滯,引起腹脹腿腫。王孟英先以理氣消食、健脾化滯之藥消食導滯,待氣機恢復正常,再采用滋陰養血藥物治療。
2.2祛痰通經,擅用清柔王孟英重視痰邪阻遏氣機、或變生痰熱、痰火之病機。治療以祛痰為主,其謂:“須知痰之為病,最頑且幻,益以風陽,性尤善變。治必先去其病,而后補其虛,不為晚也”[8]。
典型病案:“趙聽樵令妹,每汛至則腹脹嘔吐,腰脊痠痛,兩腿腫痛,筋掣脘疼,甚至痙厥,多藥不效。孟英以金鈴子散合左金,加二陳、竹茹、枳實、桂、苓,數劑而愈。續用蓯蓉、菟絲、淫羊、杜仲、桑椹、木瓜、續斷、香附、歸、芍、茴、楝調之,汛至如期,略無痛苦。初冬適楊子樸,尋即受孕。”此患者經期胃脘疼痛,腹脹嘔吐,腰腿疼痛,筋脈拘攣,甚至出現痙厥,只采用調經治療,但均無效。王孟英先以祛痰平肝溫經為要旨,后以養陰柔肝暖宮收全功。
2.3重病輕取,藥貴對證重病有輕取之法,對證之藥才是良藥。王孟英醫案中不少是前醫診治無效,轉而請王孟英治療者,前醫治病多因溫補而導致病情加重,其言:“藥惟對證,乃克愈病。病未去而補之,是助桀也。病日加而補益峻,是速其死也。原彼初意,非欲以藥殺人,總緣醫理未明,世故先熟,不須辨證,補可媚人,病家雖死不怨,醫者至老無聞,一唱一和,孰能挽此頹風”。
如“錢塘張君篪伯令郎韻梅茂才之室,自去年夏間娩后,雖不自乳,經亦未行,方疑其勞也。四月間患感,醫進升散藥,遂腹膨氣逆,肢痙欲厥,或又疑其娠也。延余診之,脈弦巔痛,乃營虛肝郁,微挾客邪,誤投提表耳。以清解輕宣之品數劑而愈。繼參養榮,月事亦至,人皆詫為神治,其實非大病也。”此證患者為分娩后閉經,患外感病后,醫者妄用升散藥物,以致腹部脹滿氣逆,甚至出現痙厥癥狀。王孟英診斷為肝郁血虛夾邪,以清解輕宣之劑治療取效。
2.4倒經衄血,活血通經倒經衄血也叫“經行吐衄”,在月經期間出現口鼻周期性出血的癥狀,倒經衄血的主要原因是月經不能按時來潮,血無出路而上行至口鼻,出現衄血。《中醫婦科學》[2]認為其病機為肝經郁火和肺腎陰虛。《王孟英醫案》中有兩例經行吐衄的病例,王孟英認為其病機為血脈不通,采用通經活血的治法。“孫氏女,年將及笄,久患齒衄,多醫莫療。孟英診曰:六脈緩滑,天癸將至耳。予丹參、生地、桃仁、牛膝、茯苓、白薇、滑石、茺蔚子,一劑知,數日愈。尋即起汛,略無他患。”此女15歲,月經未至,時常發生齒衄,治以通經之法,經絡通則月經得下,齒衄自止。
王孟英治療月經病,以祛邪為先,因有形實邪最易阻滯氣機,影響血運,氣機不通則升降失常,血液運行失常,月經不能按時來潮。實邪為氣機阻滯、痰飲內停和瘀血內結,臨證重視痰邪阻遏氣機,或變生痰熱、痰火之病機,以祛痰活絡清熱,兼顧護肝腎營陰為治則,清上溫下兼養陰,邪祛則正自安。其治病求本,不妄溫補,即使需用溫法通調經絡,亦溫而和之,不妄投辛燥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