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可欣
摘? ?要: 語言與思維本是互生互助的統一體,學習語言的目的不僅是交際,語言課程應該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外語學界越發強調語言學習對人類思維發展的促進作用,然而如何在實際教學中落實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大問題。本文從思維品質的內涵與定義入手,基于目前思維品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語言與思維? ?思維品質? ?中學英語教學
一、引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倡導外語教育不應該局限于語言的工具性,要使知識增長,語言學習與思維發展融為一體(程曉堂,岳穎,2011)。根據社會文化理論和系統功能語言學,語言使用與人類認知發展是緊密相連的,語言有助于促進人類思維的發展,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能夠幫助人們學習語言。另外,國家層面越發強調外語教學中對思維能力的培養,如《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外語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分為兩個層次,其中第二層次提出包括“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應該具備的通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后稱新課標)更是將思維品質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獨立維度突出強調。
但教師們是否真正了解思維的內涵,如何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切實落實思維的培養,都需要進一步探討。本文借用新課標提到的術語—思維品質,嘗試分析思維品質的內涵,并基于目前思維教學在中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討中學課堂中思維品質的培養途徑。
二、思維品質的內涵及框架
目前國內不同學者對于思維品質的定義都不同,術語的使用也莫衷一是。李華(2013)使用高階思維能力這一概念,認為高階思維能力是一種以高層次認知水平為主的綜合能力,包括不斷分析、比較、概括、綜合評價和創造的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王薔、胡亞琳(2017)將英語學科能力定義為關于不同層次的認知活動和思維品質的系統構念,其中思維品質是學生具有個性特征的個體思維。陳則航,王薔等(2019)進一步強調思維品質是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看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深刻性、靈活性和敏捷性。而郭寶仙,章兼中(2017)認為英語學科中的思維應該包括元思維能力和思維能力兩個層面,是學生對于客觀世界事物能動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新課標將思維品質表述為人的思維個性特征,是人們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這一定義既強調了思維的本質特征,又強調了思維的表現特征,具有較高的推廣度。本文將基于這一定義和框架對思維品質進行進一步探討。
三、課堂教學背景下思維品質培養存在的問題
雖然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提及了中小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程,但直到2017版新課標才將思維品質正式納入學科核心素養中。如此說來,實踐層面對思維品質培養的重視更是才剛剛起步,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對思維品質的理解上,存在簡單化和絕對化的誤區,簡單絕對地將思維品質等同于批判性思維,又將批判性思維簡單地理解成提問與質疑。思維培養和學科教學相分離,未能意識到要在實現學科目標的過程中落實思維培養目標,而不是終點(吳妍,2018)。其次,在實際英語課堂教學中仍強調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采取填鴨式教學而忽視學生的輸出和課堂表現,即停留在讓學生明白而不是啟發學生思考(李華,2013)。在教學活動中,仍然是傳統的學生觀察與記憶,壓抑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總的說來,現在的課堂教學對思維的關注和培養還處于較低水平,學生的思維難以從課堂上得到真正意義的發展。
一些實證研究結果確實指出,學生的思維能力表現或多或少存在問題,陳則航、王薔(2019)在收集分析四百多篇高中生作文的基礎上,分析得出學生在評價他人觀點,評價他人論證過程,辯證地看待問題,運用多種論據支持自己的觀點方面表現較為薄弱。王薔、胡亞琳(2017)在對高一學生進行大規模抽樣測試的基礎上發現,學生英語學科各項關鍵能力要素的發展水平差異顯著,學習理解能力明顯優于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能力,說明目前高中英語教學大多還停留在關注學生較低水平的認知層面,忽略應用實踐、遷移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英語學科中思維品質的培養策略
青少年階段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和思維的發展,因此中學階段的外語教學不可避免地承擔促進學生個體思維發展的角色。我們應該從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和規律出發,促進語言能力與思維能力協同發展,但是在現階段落實過程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思維品質培養的學科特色
以程曉堂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認為當前針對如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研究和建議較為宏觀,英語學科特色并不顯著。作為語言課程,英語學習對學生各方面思維品質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從英語學科特點和英語學科思維的內涵出發思考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思考如何通過英語學習促進學生發展。程曉堂(2015)提出通過英語學習能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十種思維能力,包括“觀察與發現能力、比較與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概念建構能力、信息記憶與轉換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時空判斷能力、嚴密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二)教師中介作用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不是否認課堂教學的作用,更不是否認教師的作用。事實上,雖然學習是學生獨立自主的行為,但教師接受過專門的訓練,能夠發揮中介作用,更好地把控教學方向、內容和方法。文秋芳(2015)提出的“產出導向法”中強調的“學習中心說”就是主張所有課堂活動服務于有效學習,關鍵在于“教師如何選擇實現教學目標的最佳形式”。郭寶仙,章兼中(2017)提到了教師在教育變革中通常扮演關鍵角色,并且對學生起示范作用。在思維品質培養中,教師的任務艱巨而重要。首先,只有教師養成勤于善于思考的習慣,形成較強的思辨能力,才能教會學生運用思維技能。其次教師從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活動的選擇、到課堂氛圍、教師提問方式和類型都對學生思維培養有著重要影響。
(三)思維品質教學的融入
目前,我國英語教學的普遍情況是教材為了適應學生外語水平而淺顯易懂,不利于引發學生思考。另外,教師教學總是將思維教學與“高難度”“高水平”掛鉤,認為英語學習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思維大發展、大跳躍。其實,就思維品質培養內容來說,思維品質的培養還應該包括培養學生的思維傾向,現實中,許多學生并沒有養成思考習慣,不愿意思考而不是不會思考。再就思維品質培養形式來說,思維訓練并不是為了解決高難度的語言和任務存在的,它的培養應該將認知和思維活動融入教學的方方面面,包括隱性課程中通過豐富教學資源和課程形態,統籌安排語言學習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正如陳則航、王薔等(2019)強調的思維品質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在課內與課外的交融、預設與生成的碰撞、訓練與實踐的結合中逐步實現的。
五、思維品質的課堂教學模式
思維品質要如何落實到真正英語課堂中,本文基于劉道義(2015)提出的啟智性英語課堂五步驟,即預備、呈現、練習、產出與進步為大框架,嘗試探討如何在英語課堂落實思維品質的培養。
(一)預備
預備階段不同于劉道義(2015)提到的激活與頭腦風暴,本文所提的預備環節更多指向的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研讀與分析,對學校、學生學情的解讀,為教學做好充分的準備。以閱讀課為例,教師要做好文本解讀工作,深度挖掘文本,尋找文中學生思維的發展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出合適的學習任務和活動。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最有效的方式是將思考讓給學生,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忙起來,教師更多地扮演“腳手架”的角色,因此教師充分的課前準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二)呈現
呈現可以理解為課堂教學環節,這是至關重要的環節。第一,教師要注意教學的情境性,注意利用教學與學生生活的相關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第二,思維通常是在問題與思考中引發的,因此要推動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問題,更要注意提問方式、候答時長、反饋等細節問題,啟發學生觀察和發現。第三,圍繞主題意義展開,語言學習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增長和語言技能的發展,跳出這一局限的最好方法就是抓住主題意義開展課堂活動。第四,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對學習狀態和動機有積極的影響,思維品質的培養有賴于認知與情感的融合。
(三)練習
語言學習不可避免地伴隨大量練習,但要注意練習方式與方法,以學用結合為導向,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圍繞學生特點,通過形式多樣且基于真實情境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使用英語的舞臺,使學生帶著目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語言,既促進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教會學生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道理,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另外,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自主思考、互助合作等形式積累經驗,知識更加印象深刻,發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改變練習方式有效加強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大大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學生的大腦持續運轉,思維更敏捷、靈活,養成愛思考的習慣。
(四)產出
學生的產出在課堂中扮演的作用時常被忽視。文秋芳(2015)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提到,產出比輸入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熱情。課堂教學如果以學生輸出為起點,那么學生一方面能夠熟悉話題,體會英語的交際作用,另一方面能夠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包括知識背景及語言儲備等,更加積極主動地輸入知識。同時,教師能直觀地了解學生實際的知識和語言儲備。再者,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實時產出是學習效果的反饋,有利于教師實時監控學生學習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或調整教學環節,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在鞏固環節的產出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強化所學知識、鍛煉語言技能。
(五)進步
首先,教師要放平心態,人類思維的發展是伴隨終身的,是螺旋式前進、波浪式上升,不可避免地經歷反復的過程,更何況,育人本來就是一個慢下來的過程。思維品質的培養需要真正立足于學習者的認知發展,最終促進學習者自學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發展。其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反饋十分重要,不僅起著鼓勵和激勵學生學習的功能,還在很大程度上承擔著更正信息與語言輸入的角色。教師多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反饋,有利于建立師生之間良好的信任關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因此教師反饋的主要目的是激勵學生發展。
六、結語
思維發展與語言是緊密聯系的。學習和使用語言要借助思維,學習和使用語言反之促進思維發展。英語課程作為中學階段主要的語言課程,對學生各方面思維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英語課堂中思維品質的培養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教師對思維品質的理解與落實還存疑。本文基于新課標對思維品質的定義,針對思維品質的培養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嘗試性地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見,包括思維品質的培養要具有學科特色,要注重教師的中介作用,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的點滴融入等,并從預備、呈現、聯系、產出和進步五個維度嘗試探討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思維品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英語學習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6):73-79+127.
[2]程曉堂,岳穎.語言作為心智發展的工具——兼論外語學習的意義[J].中國外語,2011,8(01):51-57.
[3]陳則航,王薔,錢小芳.論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思維品質及其發展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01):91-98.
[4]郭寶仙,章兼中.英語學科中思維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2):80-86.
[5]李華.中學英語教學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導刊,2013(03):79-82.
[6]劉道義.啟智性英語教學之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01):80-90.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8]王薔,胡亞琳.英語學科能力及其表現研究[J].教育學報,2017,13(02):61-70.
[9]吳妍.我國批判性思維課堂轉化的問題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5):69-75+68.
[10]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04):547-55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