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藝
摘 要:小學教育是中國學生學習的起點,是知識的基礎階段,雖然各科的內容非常簡單,但是教學方法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至關重要。好的學習方法,可以打開學生興趣的大門,好的教學模式,可以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好的學習氛圍,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習慣的養成。因此,中國更要加強對小學教學模式的更新,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小學數學是小學教學當中主要課程之一,它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初中數學乃至高中數學的學習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目前教學的重點,文章對如何提高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做出分析并且提出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教育;培養解決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難度比較低,但是教師和學校不能因此就忽視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和教師應當加強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科目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加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小學低年級段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生理特點,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利用引導的方式誘導學生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降低課堂的嚴肅性,加強課堂的靈活度,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加強學生思維活力,促進學生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學低年級數學教材內容比較簡單,教師在講課時應注重加強學生對數學科目的熟悉度,注重學生理解的過程,教學中多注重溝通和交流,以保證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以便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方法。
一、 培養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解決能力的必要性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每個人一生都在學習的一項技能,這種能力不僅存在學習過程中,還在生活中有所體現,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學生來講,有幾個必要因素組成,首先,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這是前提,其次,是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提升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重要因素,還有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只有對本學科有足夠的興趣,學生才會在遇到難題時能夠進行自主思考。以上綜合在一起,就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概括。
(一)啟發學生學習興趣
注重培養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今后自主學習的養成有積極作用。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自制力有限,導致教師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想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需要教師和家長耗費一定的時間,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習效率低下。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比教材講解更加重要,積極地學習和提高解決問題能力是互相促進的過程,是發展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上升過程。
(二)加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大范圍接收知識的一個階段,數學作為小學課程中的主要科目,對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培養有深遠的影響,加強學生對數學科目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加強低年級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可以推動學生在接下來的數學學習的進展。在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教學中,會逐漸增加更加比較抽象的內容,比如多邊形的面積、統計與可能性以及分數的意義與性質等等。因此,低年級的小學生在前三四年的數學學習中有了基本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接下來學習抽象部分時,就會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加強小學數學低年級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表達方式,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更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的限制,難以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進行有效的交流。在課堂上理解能力也有限,教師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通過將生活和教材聯系一起,加強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地引導學生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
二、 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
新時期下的小學教學,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當加強對教材的掌握,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重視學生主體地位,靈活設計課堂。在教學過程中解放小學生的思維,發揮小學生的特點,擴大小學生思維延展性,提高小學低年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樹立有松有緊的課堂紀律
小學低年級學生雖然活潑好動,紀律管理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管理中要有針對性的措施,課堂紀律的好壞會影響到學生學習的效率,因此,課堂有時需要一定的嚴肅性。但教師還應當注意的是,太過嚴肅的課堂氛圍會讓小學生有時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當教師講完學習內容后詢問學生是否了解時,學生也無法準確地表達是否學會。因此,嚴肅的課堂紀律是課堂的一部分,但是教師應該掌握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適當地運用嚴格的紀律。例如在學習小學數學一年及教材內容《6至10的認識和加減法》時,在基本知識講解過程前,教師可以在課堂開始前進行強調課堂紀律,要求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不準有小動作,要集中精神跟住教師的步驟,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可以運用豐富的情感和抑揚頓挫的聲音進行講解,抓住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在對《6至10的認識和加減法》基本的知識內容和框架講解結束時,教師可以適當地轉變課堂氣氛,通過提問的方式觀察學生的掌握能力:“接下來老師有幾個小問題需要同學們分組討論一下,我現在有六個蘋果,分給小平一個蘋果,再分給小明一個蘋果,還剩幾個蘋果呢?同桌之間可以一起合作討論,最先說出正確答案的同學將會得到老師獎勵的蘋果哦。”教師在后面的課堂中引領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可以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加強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和與教師的交流,方便教師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引導學生由學習數學知識轉化為運用解決問題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普遍會遇到一種現象:學生將學習數學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看作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小學低年級學生對學習數學沒有深刻的認識和整體的概念,不明確數學在生活中真正的作用和影響。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水平只停留在最基本的知識層次,例如學生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準確地對100以內的加減法進行計算,但在生活中可能對100元以內的加減就會出現誤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觀念要從小培養,數學不僅是邏輯思維強的學科,更是有實用性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從小灌輸這種知識理念,時時將教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例如在學習《三角的初步認識》時,教材要求的學生初步掌握三種類型的三角形,加強鑒別,學習難度比較簡單,但由于低年級學生初次接觸幾何圖形,對于他們來講可能比較抽象,此時教師應當結合生活實際,在生活中湊齊涉及三種類型三角形的素材,從生活的角度作為切入點進行學習,幫助低年級學生化抽象為具體,加強學生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