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雅蘭
摘 要:在數學課程不斷變革的進程中,數學課堂當堂檢測變得越發重要。在傳統課堂中,教師總是圍繞數學知識和能力給學生設置檢測,更加注重系統訓練、知識整理,精講多練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形式。在今天,在新課標下,教師除了要給學生在課堂中講授知識,還要注重給學生設置檢測題,在檢測中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關鍵詞:巧“測”促學;小學數學;課堂當堂檢測
課堂檢測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教學方式,能夠為整節課的成果做好鋪墊。當前,從當堂檢測的情況可以看出,教學觀念和行為還是比較滯后的,只是形式上的數學課程變革和教學效果。這樣學生的檢測量比較大,教學的壓力比較重,也不能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變革更是遇到了瓶頸。這是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還是因為在將教學觀念轉化為行為時,在具體過程中沒有得到引導,這樣就不能實現教學目標。
在數學課程中,當堂檢測并沒有發揮出太大的作用。近些年,數學課程正在不斷變革,但教師只關注教學流程,像情景創設、小組合作形式、電子白板的運用,卻沒有注重當堂檢測的設計,檢測的形式比較單一,學生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全體學生統一檢測,這樣并不能提高檢測的效果。
一、 當堂檢測實踐中給教師的建議
(一)不斷更新教學思想
教師在認真研究《數學課程標準》后,圍繞重難點知識調整教學方案,不斷對課堂環節進行研究。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大膽讓學生思考、合作。檢測的重點應該是做而不是講,要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不能只得出結論。要讓學生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出來,這樣才算以學生為主體,才可以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對課本重組整合
小學數學課本的編纂的體系是完整的,但是數學知識的選擇也有限制,有的過于科學嚴謹,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少,沒有設計活動的空間,這樣就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不會有飽滿的學習熱情。教師在給學生設計當堂測試時應該注重對課本進行重組整合,滿足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需求。
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小數乘法》的知識時,根據234×26=6084,讓學生算一算2.34×26=( ),
23.4×26=( ),234×2.6=( )。教師將測試題進行改動:說一說他們的積分別有幾位小數,變動問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取得不同的測試效果。
(三)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在當堂檢測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測試進行回答,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學生學習的不再是枯燥無味的知識,測試變得生動有趣,發自真心喜歡上課堂測驗,并在測試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加強與學生的生活的聯系
數學課本中有很對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學生可以在生活中積累知識,并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才是主要教學目標。在課堂中,教師為學生創設與知識相關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教師在給學生講授《克與千克》的知識時,學生到超市中看常見的物品的重量,以千克為界限,大于1千克的用千克稱重,小于1千克的用克稱重。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中稱重,感受1千克物體的重量,并對其他物品進行預估,借助這樣的比賽,可以讓學生輕松學習知識,并且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教師為學生提出開放性測試,可以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并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
二、 在當堂檢測中給學生的建議
(一)運用前置性學習單
學生的課前準備會更加充分,尤其是對教師本節課講授的知識進行預習,并不是單一的課前準備,將課本、文具擺放整齊。學生借助前置性學習單可以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數。
在對前置性學習單的研究中,學生會提出質疑,并將問題記錄在學習單中,等到上課時和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假設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要在單獨提問中,請教教師。
如果學生在課堂中只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那么就成了被動學習知識的機器。當堂測試首先要保證學生學會思考,從本節課中學習的知識去回憶以往學習的知識,如果以往學習的知識沒有記全,學生還需要查閱課本。思考就相當于一座橋梁,是已經學習的知識與新學的知識中間的橋梁。學生在上課前進行思考,帶著質疑去學習,那就不是被動的學習了,而是有目的、有選擇地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二)學會小組合作
在對學生調查后發現學生一般都喜歡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中學生之間可以互幫互助,學生遇到問題后可以向其他同學請教,這樣可以減緩教師的壓力,會做這道題的學生或許還可以找到更多解題方式。
在一節課程中,教師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給學生分工,這樣可以改變以往某些同學不參與的情況。充分考量學生的學習水平以及他們的學習目標,像有些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安排他們動手操作,有的學生喜歡發言,教師可以鍛煉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因為每個小組中人數都比較少,學生可以近距離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以往在數學課程中學生很可能會走神,但是現在不得已只能認真傾聽,而且學生也學會了對他人進行評價,自己也會發表想法,學生提出多種觀點,從而不斷提升判斷能力。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尤其是學困生,要不斷抓住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想法,以往有部分學生害怕發言,現在每個人都需要參與其中,教師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學生也能勇于表現自己,這樣能夠不斷增強學習的信心,還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教師的主要目的應該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學生為了向其他同學展示自己,需要先對知識形成自己的想法,教師關注每個學生的檢測情況,對學生進行分層檢測,這樣可以滿足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和能力,這樣就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不斷在小組合作中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展現出學習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