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是用于研究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數學研究中的基本的研究對象是“數”和“形”,表現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既統一又對立,故稱之為“數形結合”,而在數學中的應用產生特別的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使用“數形結合”讓數學問題簡單化,提高學生理解能力,高速分析題目中的各種關系和條件,幫助學生延伸思考。文章則以“線段圖”為例,梳理教學體系,思考探究“數形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系統結構化的應用。
關鍵詞:數形結合;小學數學;結構化;線段圖
“數形結合”方法中“線段圖”是小學數學應用最多的解題方式,在應用題的解決中“數形結合”無處不在,部編版小學數學教材完全參照學生的知識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編寫,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線段圖”最初是從認識線段開始,逐漸過渡到用直線來表達數量的多少,再到用線段表示數量之間的關系,完全依據“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遞增的特點。
一、 思考前因
以《認識三角形》為例,教師引導學生畫三角形,無條件限定,學生作品存在差異,引導學生探究其中差異,先讓學生自行探究,小組內比較,根據學生討論中產生的問題,教師統一解答,解答從易到難,關注到每一個知識點,學生獲得的知識將形成完整的結構,落實完成課前規劃的教學目標。
在此,分享一些精彩的課堂情景:
片段一:回顧上節課的問題,學生提出疑點,教師進行解答。
教師要求學生任意在本子選三點(不能全部在一條線上),分別為A、B、C,三個點兩兩連接。
選取兩點D、E。過兩點畫一條直線DE。在直線外選取一點F。畫一條線表示F到DE的距離,畫直線DE過F的平行線,之后連接DF、EF。教師提出讓學生比較自己兩次畫出的三角形的區別,并和同學展開討論,討論其原因。
片段二:教師在黑板上分別畫了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尋找和他們所畫三角形的相同和不同之處,并提示學生可以使用尺子進行比較。
片段三:在給學生研究鈍角、銳角、直角三角形之間的相同和不同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了直線,在其中一條選兩點G,H,在另一條直線選取無數點,連接GH,讓學生觀察其中規律。
課堂主導者不再是教師,教師解決學生關于上節課的疑問,在新課中,只是畫了幾幅圖,引導學生找到答案,教師只解決疑難和總結學習規律。總能在數學舊知識點中找到新知識點,又從新知識點中找到舊知識點的拓展,循環往復。數學知識體系可以構成點線面組成的體系,相互印證。從小學數學到高等數學,總結的完整體系,少有知識點單獨存在,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從不缺席,以防知識斷層,影響以后的數學成績。在數學教學中,合理的系統化整合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脈絡,以便查漏補缺。
二、 “數形結合”與線段圖的組合應用
(一)“線段圖”的兩種應用
一種是直接用直線來表示數量多少,比如:花園中有10朵玫瑰,芍藥是玫瑰的3倍,芍藥花有多少朵?教師應引導學生用線段圖表示玫瑰和芍藥之間的數量關系,直觀表示數量多少和關系,為學習“線段圖”的知識奠定好的基礎。
一種是用線段表示數量的關系和多少,比如,學校的操場有三棵樹,一棵百年古樹,高336厘米,還有兩棵剛種下的,其中一棵是柳樹,古樹的高度是柳樹3倍,白樺樹比柳樹高30厘米,以圖二為例,表示數據關系。
對比畫線段圖和列等量關系式,畫線段圖的方式更加直觀清晰,容易理解。使用線段圖解決應用問題,能夠提高審題速度和降低難度。但繪制線段圖必須提取正確的數量、數量關系,才能保證數量轉換的清晰,線段圖符合要求,從而復雜問題簡單做,高效解決數學應用問題中復雜的等量關系。
(二)應用問題
應用題是數學教育的重點。教師應采取最有效的辦法,引導學生攻破重點。而應用題敘述復雜,數量關系更難理清,而線段圖則有效解決這一疑難,解決數量關系間的問題,提高解題效率和準確率。
但最讓學生困擾的是分數應用,在解決分數的應用問題時,線段圖不可替代,讓學生輕松理清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對數學產生興趣,體會數學美學。
以四年級“線段圖”為例,楊樹是柳樹的三倍,楊樹高60cm,求柳樹的高度,以圖三為例。以五年級“線段題問題”,某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1.5倍,求男生的人數和全部人數,以圖四為例。以六年級“線段圖”問題為例,現有蘋果10個,梨占總數的13,桔子占總數的12,求水果的總數,以圖五為例。
教學實踐證明:每個年級涉及“線段圖”的形式各不相同,從整數倍、小數倍、分數,從簡到難,循序漸進,但本質上都是在求一個結果,或者某個數的倍數和分數,使用線段圖的方式大同小異,以“1”作為單位標準的。線段圖解題更加直觀,有效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用于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小學養成的思維習慣,將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受益終身。
三、 “數形結合”思想教學結構化的措施
根據記憶曲線,知識記憶是有時效的,只有經常重復學習才可能對某一知識永不遺忘,但知識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知識會因為時間而淡忘,但在學習中養成的學習和思維方式歷久彌新。因此,教師要更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結構化教學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熟悉基本結構。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教會學生整理的辦法。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本,大致了解教材內容,告訴學生整理辦法并完成整理。其次,教師自行整理知識導圖。學生整理是為認知學習內容,內容趨于淺薄,但也是為讓學生了解過程和方式。而教師是為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每一次的整理中都會發現新的知識點,產生新的感悟。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存在差異,學生和教師各自整理,相互印證,對知識點產生不同的看法,在系統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做到查缺補漏。
數學題答案固定,方法無數,是數學的有趣之處。從小學開始,整理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使解題過程和“線段圖”一般直觀清晰。
學習方法沒有優劣之分,小學階段的數學知識是概念性,而學生處于學習的基礎階段。因此,教師在教學生知識體系的過程中,要選擇最適合大多數學生的教學方法。
四、 結束語
“數”“形”是數學的兩個最普遍的研究對象,“數形結合”是數學思想之一。而結構化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系統認識數學知識,教會學生將知識結構應用于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因此,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應用“數形結合”思想和結構化教學,將產生一舉多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雅婷,麥丹霞.以“線段圖”為例看小學數學“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9(15):285.
[2]肖祖榮.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分析[J].文存閱刊,2020(4):90.
[3]梁潤杰.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教研版,2020(1):152-153.
[4]羅彬.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分析[J].東西南北:教育,2019(18):211.
[5]黃慶偉.畫線段圖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2):215.
[6]謝成城.淺析“數形結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線段圖的靈活運用[J].新課程:小學版,2019(3):116-117.
作者簡介:鄭藝惠,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