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楠
摘要:固定資產投資資本金制度是適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管理制度,是不斷深化投資體制改革以適應時代要求促進經濟發展的有力舉措。該制度在1996年開始實行時的指導思想是抑制經濟過熱促進持續發展,經過四次的調整與完善正,成為我國增強內生動力、補齊發展短板、調整產業結構、持續改善民生的有力工具。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資本金制度
經濟發展來源于不同主體的投資,投資體制演變的研究既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經之路,也能反映出國家經濟的歷史發展情況及經濟發展方向。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在嘗試打破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如建設投資的“撥改貸”試點,開辟了投資資金的新渠道。自1992年黨的十四大開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探索開始興起,私營經濟與外資經濟得以發展,存在多年的計劃與市場之爭在指導思想領域基本結束。資本金制度的推出及其演變就是投資體制服務于發展的關鍵舉措探索。
一、資本金制度推出的背景
“八五”時期GDP的年均增速12%,翻兩番的目標得以提前五年實現,工業取得年均17.8%的發展成果,產品結構加速調整,基礎工業和設施建設的成就為后續經濟增長添加了新的力量。從投資需求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開始出現明顯膨脹,而投資結構不夠合理,這主要表現是:工業的投入過猛而農業不足;超速增長的工業投入使得部分產品供給過度產能浪費。企業大幅虧損,財政支出大增而收入連年下降,導致財政赤字越來越嚴重,促成大量的貨幣發行,年均通脹達到11.4%。
二、資本金制度的推出
為了應對由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引起的財政赤字,以此解決嚴重的通脹問題,國家確定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的“九五”發展戰略,“九五”期間的調控方針是經濟降溫,增速維持在8%附近,固定資產投資率控制在30%,通脹幅度明顯降低,爭取低于經濟增速,控制合理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在建規模,提高投資結構調整力度,改善投資效益。為了落實投資體制改革精神,控制投資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從1996年開始試行資本金制度。資本金比例要求根據行業的效益特點等多方考慮,將資本金的比例劃分為三檔,即20%、25%、35%。
35%比例是交通運輸、煤炭項目的最低要求:對于交通運輸項目,社會經濟增長對交通運輸的需求是顯著的,但須占用巨額資金才能產出,過多的投入對其他行業形成負外部效應;中國是全球最早開發煤炭資源的國家,1993年以來煤炭企業減人提效,應用現代高新技術與采礦技術及裝備相結合,加速推進煤礦生產技術的現代化,以扭轉“九五”期間煤炭工業自新中國以來大幅虧損窘境,控制煤炭增量投資為思想是資本金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
25%比例檔是鋼鐵、郵電、化肥項目的要求。對于鋼鐵行業,新中國剛成立時鋼鐵工業基礎薄弱,“以鋼為綱”的指導思想配合改革開放利用外資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浪潮,鋼鐵產業進步顯著,1996年成為全球第一產鋼強國,粗鋼產量實現億噸突破。但鋼鐵行業固有缺陷突顯,資金占用量大擠出效應明顯、高投入低產出、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等問題。“九五”計劃期間化肥工業新建項目不多,主要是老廠技術升級與產品結構改善:大型氮肥廠以局部技術升級為主;中型氮肥廠主要進行節能挖潛、淘汰落后工藝等技術改造,因此資本金比例的設置上位于中檔。
其他行業均為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優先大力發展的行業,項目資本金比例較低,資本金比例僅出于控制投資的需要設置為20%的最低一檔。
三、資本金制度的四次調整演變
(一)2004年資本金比例的調整
資本金制度的推出,對當時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迅速回落至個位數,GDP增速些許回落但仍能保持較高速度,而通貨膨脹率則迅速下跳甚至出現一定程度的通縮,資本金制度的推出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開放后住宅商品化主導的住房制度改革引起了第一波房地產熱,1993年7月國家開始控制資金向房地產導入以控制投資規模和信貸規模。1998住房貨幣化替代實物分配改革,配合銀行個人購房貸款及后續房改房上市交易松綁政策,購房需求急劇飆升,引起了第二次房地產熱。2003年,鑒于此輪投資過熱導致的潛在風險,央行以121號文明確,對手續缺失、資本金短缺的房地產項目不得審批放貸,不得使用貸款墊資,主體封頂作為放貸的前置條件。同時停止審批用地農轉非申請,全面整頓存量項目,暫停部分新開工項目。
“十五”期間受房地產熱的影響鋼鐵的用量暴漲,鋼鐵工業跨越式發展,2001~2007年期間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為了給鋼鐵產業投資過熱降溫和調控落后工藝的重復修建,國家對鋼鐵工業宏觀調控力度逐漸加碼。2003年11月,國家發改委密集出臺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違規建設的指導意見:多年的建設使這三個行業取得了快速的進步,投資維持高位,產量大幅度提升,已經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個別投資主體受利益驅使,罔顧市場、資源等關鍵要件,違規大規模增擴建,導致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環境破壞等問題,甚至將風險傳導至金融系統和經濟社會。為了迅速遏止盲目投資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加強調控力度,優化經濟結構,國家將鋼鐵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5%加碼到40%及以上,水泥、電解鋁、非經適房地產開發項目由20%上調至35%及以上。
(二)2009年資本金比例的調整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尤其9月后,國際經濟發展急轉直下,中國受到越來越重的負面作用,宏觀政策轉向為以積極財政和貨幣適度寬松預防經濟增速下滑過度。前后出臺多項政策組合以實現金融支撐經濟發展、督促各行各業良性發展、以流通盤活消費,加速推進產業振興結構調整規劃。提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用于保障房、科教文衛等民生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加大保障房建設和棚改力度,穩定房地產投資。保障房、商品房項目資本金比例維持20%,其他地產開發項目由35%下調至30%,同時加大交通運輸類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下調為25%,其他交運類項目機場、港口、航運項目資本金下調為30%。
圍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眼于行業發展突出矛盾,貫徹落實鋼鐵有色、石油化工、船舶車輛、裝備研制、通訊物流等重點產業提升方針。發展不忘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嚴格節制對“兩高一剩”行業企業的貸款,持續淘汰落后產能。鋼鐵和水泥項目維持原比例,并進一步上調電解鋁項目比例至40%,能源化工類項目統一調整為30%比例要求。
(三)2015年資本金比例的調整
后金融危機時代,得益于各國的各種刺激政策,全球經濟在2010~2011年顯示出大幅的反彈,國內經濟也取得10.6%及9.5%的增長。但很快又重新陷入低速,主要經濟體走勢分化,復蘇缺乏持續,地緣政治沖突不斷,黑天鵝事件頻發,國內同樣出現經濟下滑。發展才是硬道理,是擺脫經濟困境解決問題的根本。
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持續推動四化建設。城鎮化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底層路徑,推進新型城鎮化需從這些方向開展:首先推進房地產市場平穩良性發展,一城一策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對棚戶區和危房進行改造,鼓勵居民自住和改善需求。其次是加強城市生活所需水電氣、公交和地下綜合管廊等建設,同時編制并落實城市群規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同城化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突出加強路的建設,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以鐵路發展基金為抓手,深化投融資改革。為配合國家發展戰略,2015年通過51號文再次調整不同行業固定資產投資資本金比例要求。在推動城鎮化的建設方面,各類項目的資本金均在2009年的比例要求基礎上進一步下調5個百分點,即其他類房產項目下調至25%,鐵路公路軌道交通下調至20%,機場港口航運下調至25%。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停車場項目可在20%的基礎上進一步適當降低。
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實施中國制造2025規劃,以創新內驅、智能轉型、強調基礎、綠色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化解過剩產能。打好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攻堅戰,以垃圾、污水為重點加強環境改善工作,把節能環保打造成新興的經濟增長極,把控能源總體消耗水平,產能過剩行業項目均延續2009版資本金比例要求。
(四)2019年資本金比例的調整
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經濟全球化一波三折,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給企業生產經營、市場預期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面對經濟轉型陣痛凸顯的嚴峻挑戰,國家通過加強定向、相機調控,主動預調、微調,以積極財政加穩健貨幣的政策組合應對,通過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合理擴大有效投資,把握防控風險的節奏和力度。
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速實施鐵路、公路、水運等重點項目,擴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災害防治、民用和通用航空等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針對基礎設施項目的調整了最低資本金要求:維持機場項目25%的情況下,下調港口航運項目比例要求為20%。其他基礎設施項目維持20%不變的基礎上,公路鐵路、城建物流、生態環保、社會民生等領域的補短板項目可以再次適當降低比例要求至不超過5個百分點,要求確保投資回報機制明確、收益可靠、風險可控。同時鼓勵通過發行權益金融工具等方式,籌措不超過資本金總額的50%各類資金作為資本金,以此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加大補短板調結構的力度。
2020年以來,由于新冠疫情爆發,各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受到了深遠的影響,宏觀經濟發展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從國計民生出發未設置經濟增速目標,恰恰是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的發展。伴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漸控制穩定,多地突發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巨大的水災給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蒙上了陰影。鑒于2020年的特殊國情,未來繼續加大新興科技、災后重建、醫療衛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類似項目的資本金比例規定仍有進一步放松的空間。
四、結語
資本金制度自推出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運營發展已經有24個年頭,1996年中國的GDP總量為7.18萬億元,經過16.18萬億元、34.85萬億元、68.60萬億元,到2019年的中國GDP總量達到了99.08萬億元。這項制度始終結合中國經濟的具體發展情況,依據經濟總量、經濟結構、風險管控等發展需求,不斷作出調整,使中國的經濟速度維持在合理的軌道區間。作為我國重要的投資調控工具,資本金制度有效的增強了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同時有利于企業、銀行和政府對整體風險的把控,是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有力舉措,也是新時代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體現。未來隨著全球宏觀經濟的不斷變化、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產業結構出現新的調整,資本金制度也會順應國家需求和人民要求不斷的調整完善,繼續為國家的發展和改革貢獻新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鋼鐵工業年鑒[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4.
[2]李志堅,王玉倩,王敏,等.我國化肥行業30年發展經驗與啟示[J].中國石油和化工經濟分析,2008(11):26-31.
[3]胡祖銓.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制度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5(11):76-78.
(作者單位:中建安裝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