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西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針對這一教學重點,本文巧用美國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的發現法,結合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試從發現難點,掃除閱讀障礙;發現疑點,解決閱讀困惑;發現重點,明確文章主旨;發現美點,培養審美素養;發現規律點,形成認知能力五個方面,談談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學科興趣,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發現法;閱讀能力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就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可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往往落實得不盡人意,究其原因不是教師不想落實,而是沒有科學的方法與模式。那么我們運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很好落實新課改核心理念呢?我認為美國著名認知主義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的發現法就很有實踐的價值。其倡導的理論核心是:學生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能夠自主學習,自行發現文本知識,并掌握語文學科規律,形成語文核心素養與能力。本文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就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發現難點,掃除閱讀障礙
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首先遇到的難點是生字詞。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時首要教學環節是讀順課文,就要掃除文本中的生僻字詞。字詞解決了,學生在讀的時候才不會斷斷續續、磕磕絆絆。在閱讀教學的初始環節,我們可讓學生帶著發現的眼睛去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讀邊做生字詞標記,讀完之后可以讓學生把發現的生字詞寫在黑板上,師生共同解決,并齊讀幾遍,從而實現學生對生字詞的識記。當然,如果讓學生自己查字典,解決生字詞,也是可以的,方法不一,目的相同,那就是掃除我們閱讀的障礙,從而能讓學生讀順文本,能自由愉快地朗讀課文。
其次,閱讀教學的難點還在于文本寫作的時代背景,許多文章所反映和描寫的內容往往與我們所處的時代生活相距甚遠,學生讀起來難免有很多的困難,學生發現之后,要引導學生借助同伴的力量或網絡來解決難點,從而能掃除學生理解文本內涵的障礙。
最后,在閱讀教學中,學生還會發現其它的難點,如詞語的運用、寫作手法、文章結構等等。針對這些,我們要引導學生一一解決,務必讓學生在閱讀時沒有任何的障礙。從而讓學生順利走進文本,實現無障礙閱讀。
二、發現疑點,解決閱讀困惑
所謂“學貴有疑”。自古以來,人們在做學問時都倡導懷疑,歷史長河中許多人文與科學的進步,都是在疑中產生,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現疑點,并解決疑點,從而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如在教《白楊禮贊》一文時,學生發現了兩處疑點:一是作者寫白楊樹,為什么還要用一個段落寫黃土高原;二是結尾處作者為什么提到楠木。針對學生的疑點,我引導大家共同討論,最后大家明白寫黃土高原與楠木都是為了襯托,只不過襯托的類型不一樣,寫黃土高原是正面襯托,用黃土高原的無邊無垠、坦蕩無砥襯托白楊樹的雄壯偉大;寫楠木是反襯,用楠木的高貴、秀頎反面襯托白楊樹的質樸、正直。
事實上,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我們在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因為問題意識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只有在懷疑中才能思索,只有在思索中才能探究,也只有在探究中才能獲取對事物的認知。從新課改的角度看,我們也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疑點,因為學生知識的獲取不能僅僅依靠我們教師,而是要靠自己。要把學習的過程當作是自身探索的過程,從發現問題到提出問題,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從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當然,為了很好地促進學生發現疑點,我們還要創造良好的問題閱讀情境,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三、發現重點,明確文章主旨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一談到主旨,總認為是記敘文的事情,其實,所有文章都是有主旨的,說明文是說明對象的特征,議論文是文章的論點,記敘文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許多文章的主旨往往體現在文章的一些重點語句中,我們在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文章的重點語句,從而實現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些重點的句子有的是文章的題目,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的在文章的開頭,如《蘇州園林》一文中“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有的在文章結尾,如《岳陽樓記》一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的文章開頭與中間都有,如《懷疑與學問》一文中“學者先要會疑。”和“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有的是線索句,貫穿始終。如《白楊禮贊》一文中“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如果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能夠發現這些重點語句,那么就能夠實現對文章內容的很好理解。
當然,一些能夠體現文章主旨的重點句也是難句,我們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時代背景與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理解,讓學生在上下文的體會中感知重點語句的內涵,從而實現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與理解。如《記承天寺夜游》中的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我們就要結合作者被貶謫的背景去分析,才能感悟到這句話的豐富內涵,進而才能理解本文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文章主旨。
四、發現美點,培養審美素養
現在我們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就包含著審美的鑒賞與創造。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也是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任務之一。可見,審美素養的提高與培養已經擺在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位置,我們在語文教學時一定要關注語文的審美功能,把審美教學作為我們語文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現美,并鑒賞美,進而創造美,實現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另外,從一定意義說語文也是美文,任何一篇閱讀文本,只要我們有善于發現美的眼睛,都能發現文章的美之所在。有的文章美在結構,能夠首尾呼應,嚴謹縝密,如《背影》一文,開頭點明背影,中間刻畫背影,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背影一詞貫穿始終并前后照應;有的文章美在立意,能夠主旨深遠,境界闊達,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杜甫,作者身處困境,但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更想到千千萬萬個像自己一樣士人們安危;有的文章美在選材,能夠標新立異,新穎別致,如王維的《出塞》中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對邊塞景觀描寫的選擇就匠心獨運;有的文章美在語言,能夠生動靈巧,妙語生花,如畢淑敏的《精神的三間小屋》一文,大量運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使整篇文章如三月的花圃;有的文章美在手法,能夠匠心獨運,巧奪天工,如《愛蓮說》,作者運用襯托、托物言志等手法,巧妙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文章美在情感,能夠積極向上,樂觀豁達,如《龜雖壽》,作者面對生死,能從容面對,人雖暮年,卻壯心不已。所以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美,只是有的文章單一,有的文章全部具備。例如我們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就可以讓學生盡情地徜徉于這篇美文之中,讓他們去發現并分享該文的語言美、結構美、情感美、立意美和寫作手法運用之美。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美的能力,讓學生在發現美的過程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培養閱讀文本的能力。
五、發現規律點,形成認知能力
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無盡的,但知識點往往是有限的。善于學習的人都會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從而掌握知識的規律點。學生學習的任何學科知識都有自己的規律點,這方面相對而言,理科知識更明確些,所以布魯納的學習理論在理科應用得較為廣泛。文科知識中的語文學科雖然不如理科知識那么明確,但仍然有著自身特有的規律。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現語文學科存在的規律點,從而讓學生掌握學習的要領,并形成認知能力。會學習語文的學生都明白,語文的規律點存在于文本的方方面面:如文章的第一句或第一段往往開篇點題,總領全文,并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調;文章結尾段常常篇末點題,呼應開頭,甚或總結全文;記敘文中的議論句往往起到畫龍點睛,點明中心的作用;寫人散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常常起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議論文的論點常常在文章的開頭或文章的結尾。至于各種修辭手法、寫作手法、說明方法、論證方法等知識,也都有著自己特有的規律點。所有這些語文學科的規律點都應該讓學生學會發現,并靈活應用,從而提高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與技巧。
當然,規律點的發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在不斷地實踐中去發現、去總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教學時,要對學生進行不斷地引導,傳授給他們各知識點掌握的方法,讓學生在具體的文本中去印證與體會,從而形成一種認知能力;否則,學生即便了解了這些規律點,依然形成不了能力,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學生仍然不會運用。
總之,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是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時,不能越殂代皰,不要把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包在自己身上,我們不能再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去教學,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用智慧的眼睛去發現文本的一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閱讀時的主動性、積極性,讓閱讀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讓學生享受暢游閱讀的樂趣,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荷先.“發現學習”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進[J].教育教學論壇,2013(32)
[2]馮敏.關于中學語文主體性閱讀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