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數學”從學生的經驗世界和生活世界出發,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結構與兒童認知結構的統一,并逐步走向生態化與結構化的融合,走向生命觀照下的數學化,成全兒童生命的個體性與完整性。
【關鍵詞】生命數學;數學化;生命化;體驗;情感;結構化;生態化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9-0014-03
【作者簡介】葉水濤,江蘇省教育學會(南京,210024 )副會長,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寫作學會基礎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是人的生命體驗,是一種情感的召喚、心靈的陶冶、人格的凈化。人在生命體驗中成為他自己,這就是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成就兒童知識的豐富、情感的豐滿和人格的完善,是小學數學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一、由接受轉向體驗
湯建英研究團隊認為,“生命數學”要從兒童的整體生命體驗入手,關注兒童的思維傾向、思想感悟及各種心靈感受,在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世界的連接中追求知識、生活、心靈的融合與豐富,促進數學知識的素養轉化,以數學思想和文化滋養兒童的精神生命。生命數學在關注知識生成的同時,極為重視兒童經驗生成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反之,傳統的“知識課堂”以知識教學為中心,強化知識訓練,對學生的精神負荷關注不夠,兒童的數學學習經歷太多的無趣與失望,勢必造成他們畏懼與厭倦的心理,其結果是數學教學的失敗。
數學教學要讓學生體驗到學習過程中的快樂與成功。數學知識具有高度抽象的特點,更需要學生有感受、體驗和思考過程,用內心的體驗與創造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只有通過體驗與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數學理解力時,學生才能真正懂得數學和學好數學。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學生對數學活動的參與和體驗,而參與的程度與學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如數學學習的動機、對數學學習價值的認可度、對學習對象的喜好、成功的學習經歷和體驗等,這也就是楊友平老師所說的“精神在場”和“身心在場”。兒童的生命成長既包含認知能力的充分發展,也貫穿著積極的情感體驗,并不斷在成長過程中完善自己的個性品格。
生命數學教學通過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讓師生雙方有智慧的碰撞,有認知與情感的雙重體驗,有人格的提升。這正如葉瀾教授所言,教師需要“從生命層次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數學學習是以自主活動為基礎,以智力參與為前提,以個人體驗為終結的活動過程。從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視角看,這種活動最初表現為外部活動,源于兒童的個體體驗,進而內化并建構起其完整的認知結構。
二、用情感激發認知
兒童的學習過程是全方位的心理演進過程。數學教學倘若僅僅注重認知而無視情感因素的作用,那么,不但會影響兒童認知發展的有效性,還會阻滯其整體生命素質的發展。
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會忽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因素,把復雜、生動的教學活動固化在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架之內,以致學生對數學的印象就是記公式和定理、做題目及應付考試。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當然,情感教育不能脫離知識教學而單獨訓練,只有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有所感悟、有所體驗,才能真正提升其生命的質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用“經歷、體驗、探索”等過程性目標動詞刻畫學生的數學活動。
如何才能讓學生積極地進入數學學習的狀態,進而不斷地有所感悟和體驗呢?湯建英老師認為,尊重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也是課堂的應然樣態。具體來說,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原生態話語,尊重學生的認知方式,尊重學生的思維差異,尊重學生的錯誤。
總而言之,要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有安全感。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他就不會緊張和害怕,就能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悅納教師的教育要求。湯建英老師說:“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學生的個性得到釋放,思維才能自由,才會有生命的舒展。”誠如南京師范大學馮建軍教授所言,人的生命不僅是自然生命與價值生命的和諧統一,而且要在價值生命中達到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的統一。平和而平等的師生對話是達到這種統一的必要前提,也是生命課堂的重要標志。用“童性”的方式講解,并與反思相結合,能使兒童的大腦皮層“興奮灶”處于不斷的交替與變化中,從而使其保持思維的最佳狀態。情感的滲透,則能使兒童的生命在學習過程中變得更為理性而舒展。
三、從結構化到生態化
弗賴登塔爾將數學教育劃分為機械的、經驗的、結構的和現實的四種教學模式。機械主義教學模式即教現成的數學,其主要特點是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硬背、注重強化訓練。這種填鴨式教學依然有市場,但顯然不可取。經驗主義教學模式即做生活中的數學,其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下感悟數學、理解數學,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增進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但如果僅止于此,就很容易走向極端,即以生活化代替數學化,背離數學思維抽象性、符號化的特點。結構主義教學模式即做結構的數學,其關注數學的結構性、嚴謹性和符號化,要求學生像數學家那樣思考數學,親自去發現數學的規律和聯系。這種教學模式由于過早強調抽象和演繹的教學,過分強調形式化的教學,忽視兒童的實際理解能力和思維水平,會給相當多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弗賴登塔爾及其同事主張一種現實主義教學模式,組合經驗主義與結構主義教學模式的觀點,可歸結為“做生活—結構的數學”,其既注重數學教學從現實生活出發,又重視數學教學的嚴謹性與結構化。然而,這依然是一種知識視角的數學教學,是人的不在場,更沒有體現兒童立場。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前后知識點相互依存,拾級而上,系統構成。因此,數學教學應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以順應數學知識的建構特點。對于生命數學而言,課堂教學不僅要遵循數學知識體系的邏輯結構,而且要遵循兒童的認知結構與情感方式,要體現兒童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習促進兒童的生命成長。
楊友平老師說:“從課堂構成的要素看,生命數學課堂是一個由師生、數學知識、環境與媒介等要素交錯而成的場域,是一種各要素尋找生態平衡發展的生命共生系統。”課堂本質上是一個生態場,不同的學生個體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生態。因此,數學教學必須考慮兒童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適當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流程,盡量滿足兒童個體的不同需求,通過整合與優化各教學要素,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兒童的認知建構,滿足兒童的情感期待及其生命成長的訴求。
總之,湯建英研究團隊的生命數學研究,從學生的經驗世界和生活世界出發,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結構與兒童認知結構的統一。他們不是簡單地走向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而是走向生態化與結構化的融合,走向生命觀照下的數學化,成全兒童生命的個體性與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