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單清 李皓

[摘 要] 課程思政融入醫學生課程體系是新時代高等醫學院校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踐行教師全要素育人職責的必然要求。通過對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的目標定位,思政環境構建,醫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師資源、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模式及授課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基本路徑及效果評估,為病理生理學專業課程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 課程思政;病理生理學;思政元素
[基金項目] 2019—2021年南京醫科大學“十三五”教育研究課題“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教育新模式的實踐研究”(JYY2019ZD002)
[作者簡介] 李曉宇(1975—),女,江蘇海安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醫學教育研究;單 清(1973—),男,江蘇揚州人,博士,揚州大學附屬醫院老年醫學科教授,主要從事老年醫學研究;李 皓(1974—),女,江蘇丹陽人,博士,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基礎醫學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R363,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07-0177-04? ?[收稿日期] 2020-09-25
為貫徹落實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及《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等重要文件精神[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專業課程思政是建構醫學院?!按笏颊苯逃w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在推進高等醫學院校病理生理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在創新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的制度設計的保障下,如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升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素質和能力;如何強化教案管理,編寫更多體現價值引領,兼具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的典型教案;如何強化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全面質量管理,把一切育人因素調動和利用起來,全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南醫大特點的思政工作體系;已成為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環節和主要發力點。鑒于此,本文試以結構化思維分析醫學教育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必備要素。
一、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思政的功能和目標
(一)醫學專業基礎課程思政的功能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醫學院校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遵循教育規律、回歸教育本源、強化教師育人職責的必然要求[2]。在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核心、綜合素養課為支撐、專業教育課為輻射的“三位一體”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中,圈層結構理論在這一體系中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圈”的向心性和“層次分異”的客觀特征。其中,專業基礎課思政教育主要體現為“輻射層”效應,發揮多層次互補、專業課育人、將思政教育貫穿全過程的基礎性作用[3]。
(二)專業基礎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
一是構建推動和保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制度體系;二是構建以“集中培訓、集中備課、集中研討”為基礎的師資素質提升和教學質量保證的課程思政方法體系;三是構建專業基礎課程思政教育效果評估與質量持續改進體系。
二、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環境的構建
(一)推動和保障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的制度設計與安排
在學校總體工作方案的基礎上,由學系制定《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方案》和《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教案編寫與更新管理辦法》等制度化文件,明確專業基礎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主要任務”“組織和制度保障”,以及課程思政方法中有關知識點歸納、思政點設計、融入點對比等方面的內涵和要求,對加強教師培訓、師資政治素養管理長效機制、課程思政推進力度廣度深度、教案編寫質控管理機制等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
(二)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中關鍵要素資源分析
1.教師資源。教師是立德樹人的主體,也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專業課教師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在課堂教學中,把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統一起來,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通過制度機制建設,以課程思政的全面質量提升帶動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以育人質量的全面提升帶動“雙一流”建設[4]。
2.教學內容。病理生理學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主要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的規律及其機制,其內容包括:總論、基本病理過程和各系統器官病理生理學三個部分。病理生理學不僅在基礎醫學和臨床各學科起到“橋梁”的作用,而且與多學科密切交叉,它從機能和代謝的角度,解釋疾病的本質和基本原理,使學生全面探究并認知疾病的本質,理解疾病發展進程中致病因素如何誘發機體的分子、細胞和系統的反應,以及這些結構和功能異常與疾病各種臨床表現的內在聯系,為思政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3.教學對象。病理生理學主要的研究對象是疾病或者損傷過程中機體的生理機能變化。從學科性質來看,病理生理學是一門與基礎醫學多個學科密切相關的綜合性交叉學科,它的知識和理論必須通過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動物模型、體外實驗及臨床觀察才能獲得,因此它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鑒于此,當前病理生理學授課和考核對象主要為中低年級在校醫學生、護生、留學生和在職醫學繼續教育學員。層次、種類各異的教學對象意味著課程設置、教學重點、教育背景、邏輯思維能力、社會環境與生活體驗能力等的巨大差異,提示思政教育也需要因人而異、因課而進、因勢而新。
4.教學模式。為體現現代教育思想,依照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教學的規律,應建立與臨床見習、科學實驗、基礎理論相結合的病理生理學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從基礎步入科研和臨床,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基于自我導向的學習能力和習慣,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探索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以常見疾病為實踐遵循的醫學整合式教學模式。
5.授課形式。除課堂教學外,病理生理學專業課程還包括實驗教學、案例教學、答疑教學、論證教學、觀察教學等,視教學目標和課程任務設定的學習環境包括線下授課、線上微課和慕課、實踐課、資料收集與整理等。無論何種形式或環境,都應針對基礎理論,結合臨床相關病例的發病原因、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及最新的臨床治療方法等進行講述,讓學生的角色轉換為救治病人的醫生,培養學生科學主動的思維、理解記憶和運用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病理生理學的前沿進展。在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同時,可以按照不同的授課形式、案例場景、學習環境融入相應的思政要素。
三、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基本要素
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見圖1)。
(一)專業課程知識體系分析
1.現狀和不足。當前病理生理學在醫學教育中仍定位于基礎醫學,教材內容重基礎、輕臨床,包括許多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基礎知識,而對相關臨床癥狀和體征描述則比較淺,沒有充分體現其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作用,授課對象僅僅局限于二、三年級臨床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公共衛生學的學生。病理生理學教師不參加臨床工作,新募教師甚至缺乏基本的臨床醫學知識背景,都不利于歸納、總結、挖掘臨床中需要結合病理生理學基礎知識思考的專業性、決策性、倫理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更難以舉出生動鮮明的有思政元素的臨床病例。通過動物實驗得到的研究成果,也甚少用縝密邏輯、周密論證、嚴密解釋轉化為關聯性臨床應用案例。
2.專業課程知識點設計的注意事項。從內容看,應加強對臨床需求緊迫的病理生理學問題用辯證的、發展的、歷史的眼光進行研究。新發疾病如艾滋病的出現,以及威脅人類健康疾病譜的變化,也將促進病理生理學不斷向新的領域拓展。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對于疾病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要用系統的、整體的、關聯的觀點和先進科學的方法對疾病的病因及機制進行綜合分析和客觀評價。基因組、轉錄組、蛋白質組和代謝組等多組學技術的巨大進步推動從分子水平揭示疾病的本質,為精準醫療奠定了基礎,也為唯物主義思辨方法在科學領域的應用豐富了新的實踐。例如:五年制病理生理學的教材建設由疾病概論、基本病理生理學過程及系統病理生理學三部分組成,而八年制病理生理學教材則增加了細胞分子病理生理學,總體內容充分體現綜合科學與橋梁學科的特點[5]。
(二)基于專業課程分析的思政元素挖掘
1.思政元素挖掘的主體和載體。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責任人,實施課程思政的主體是專業課程的授課教師。專業課程教師的思政意識、思政素養和思政能力是影響思政元素挖掘深度、廣度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專業基礎課程思政必須密切結合學科專業特點,認真梳理和構建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有機結合的邏輯關系。因此,全面分析病理生理學專業課程知識點構成體系和分布現狀,以及優化設計的注意事項,將思政教育的思考點嵌合載入病生知識點,以發揮“有形講授、無形引領”的教育作用。
實施課程思政的載體是病理生理學教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病理生理學教材建設,為專業課教學引領正確的政治方向,更是為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行動指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因式融入教材內容體系和實踐設計之中,充分發揮醫學院校的立德樹人功能。遵循科學精神吸收中國優秀文明成果,為病理生理學教材打上中國底色,提升專業課教師和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堅定“四個自信”。
2.思政元素的主要挖掘方向。充分挖掘蘊含在專業課程中豐富的思政元素無疑是實現課程思政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的關鍵。因此課程思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思政元素挖掘的深度和廣度??梢哉f,凡是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相關的、蘊含在專業課程中的、能夠承載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形或無形的教育資源,包括人物事件、史實紀事、科技文化、國情世勢、改革發展、成就進步、方式方法、傳統時尚、焦點視野、變革傳承、精神信念、素養修為、思想情懷、責任意識及榮譽使命等都是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運用的對象[6]。結合病理生理學專業課程特點,以其為載體的思政元素挖掘方向主要應在科學精神、價值取向、思維方式、人文意識及職業精神等。在傳統的專業知識教育、過硬的科研思維培訓及扎實的實踐操作訓練中傳遞救死扶傷的道術和心中有愛的仁術。
(三)思政元素的教學體現
充分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和內涵,根據課程特點在課程環節中找準教學主題和課程思政的結合點,有效地在教學設計中切入、引申和體現思政元素,以靈活的和有創新的方式巧妙地融入和運用思政元素,使課堂思政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能夠引起互動產生共鳴,對避免課程思政枯燥乏味、保證和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思政元素的教學體現主要在總論中集中論述、在各論中巧妙融入、在考核中延伸和拓展。
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為例,其發生發展規律在病理生理學的疾病概論、水電解質代謝紊亂、酸堿平衡紊亂、缺氧、發熱、心功能不全及肺功能不全等章節中都有映射。由呼吸道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機體缺氧,引發酸中毒,損傷肺泡上皮細胞及肺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加之肺毛細血管液體交換失衡,從而導致肺性水腫,幫助學生理解臨床通過CT影像診斷肺炎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體會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講述抗原抗體復合物作為一種發熱激活物如何引起機體發熱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發熱不需要用抗生素。呼吸系統疾病為什么不僅可以引起呼吸功能衰竭,還可危及心、腦功能,引導學生思考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秉承科學精神和自主創新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急性呼吸功能不全的發生機制,從而理解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
四、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效果評估和持續完善
(一)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由于德育成效是比較難以評價的動態變量,因此只能在隱性知識傳播、顯性知識獲得、知識技能習得這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對象的教育效果考察,與之對應的三個階段則分別為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最終結果。故而為確保思政教育成效,在體系建設方面應著重評價課程思政責任主體體系和價值認同體系[7]。主要是指明確德育責任的任務完成主體,構建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新型績效考評體系,讓更多的專業課程教師主動挖掘以專業知識點為載體的思政元素點,建立有鮮明德育色彩的專業教案編制和質量保證體系。對應本文分析的諸要素,遵循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的原則,制定“病理生理學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圍繞規制安排、目標設定、任務梳理、技術運用、資源配置、習得總結、師生滿意度等進行體系建設方面的綜合評價。
(二)教學反饋調查和改進措施
教學反饋調查重點內容應在教學內容設計,思政要素點提煉的科學性與必要性,教學方法適應性和匹配性,思政教育親和力、感召力、說服力,以及思政教學的針對性等。根據教學對象特點、教學進度、課程安排、教學方式等利用“集中培訓、集中備課、集中研討”等方式開展師資素質提升和教學質量持續改進。
五、結語
課程思政實質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核心在于深入挖掘學科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通過病理生理學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既進一步完善了高等醫學院校思政教育體系,又充實豐富了本課程教學目標,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把價值引領與思想道德教育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把病理生理學課程中的社會責任、文化基因、科學素養及人文關懷轉化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載體,充分發揮了不同學科專業課程和課堂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周曄,嚴書倜.高等教育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J].中國高等教育,2019(9):7-9.
[3]王光彥.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10):4-7.
[4]李向東.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觀引導[J].中國高等教育,2019(9):18-20.
[5]陳德偉,何文娟,倪兵,等.提高病理生理學教學效果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9,18(2):152-155.
[6]高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15):11-14.
[7]謝晗進,李鑫,江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專業課程思政化評價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51-53.
Study on the Element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Pathophysiology
LI Xiao-yu1, SHAN Qing2, LI Hao1
(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66,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edical student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in the new era, and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path and effect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Pathophysiology cours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teacher resource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objects, teaching model and teaching forms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medical major,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teaching of Pathophysiolog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ophysi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