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凱杰
【摘要】素質教育的開展和普及使得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受到廣泛關注。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文章主要對高中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中心理健康的實際應用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高中體育與健康;應用策略
開展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的目的是促使學生形成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中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和成長的困惑,極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幫助學生有效處理人際關系,面對挫折,更好地適應社會。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師要注重對心理輔導的融入,通過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完善,實現對學生心理的輔導,幫助學生釋放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融入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融入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自我認知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高中生學習壓力大,平時運動時間少,大部分時間都坐在教室里學習,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可能使學生形成心理問題。適當地運動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新陳代謝,使學生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1]。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可以使學生在運動的基礎上釋放心理壓力,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融入有利于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體育運動是學生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體育教學中存在很多競技類的運動形式。不同學生的體育運動能力和水平不同,體育運動能夠將學生的真實水平反映出來。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修正學生的行為,幫助學生構建良好的自我認知,從而促進學生體育能力的提升。這種教學方式對高中生體育與健康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現狀和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過于注重理論化
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體育與健康教育的要求提升,需要在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內容。因此,教師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計劃,將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具體要求做好心理調整,保證身體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提升,提高心理接受和調整能力。從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應用情況來看,雖然課程中融入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理論性比較強,缺乏實踐性,無法達到有效的教育目的。
(二)心理健康教學目標狹隘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開始受到教育領域的關注,但是大部分體育與健康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了解過于片面和狹隘,認為教學中涉及的心理健康內容僅包括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不注重學生在人際交往、社會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2]。體育與健康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過于狹隘,無法全方面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引導。而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強調的是糾正,而不是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達到穩定發展的目的。
(三)心理健康疏導方式不合理
高中學生的升學壓力比較大,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極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種情況下需要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及時疏導,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和包袱。體育教學是幫助學生進行宣泄和減壓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傳統體育教學工作中,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僅處于表面層次,沒有落實對學生心理的實際指導,或者心理疏導方式不科學,無法起到緩解學生心理壓力的作用。此外,針對部分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教師需要適當增加心理疏導比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整體教育發展,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個案研究,導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針對性不強,無法達到有效的心理疏導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使學生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學生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過程中更具主動性,提升教育效果。因此,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想合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必須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體育與健康教學的魅力,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發揮心理健康教育作用[3]。
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豐富運動內容、形式,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使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契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同時,教師還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基礎進行體育與健康課程設計,使學生感受到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魅力,提升學生參與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比如在“體育舞蹈”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促進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潛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比賽的方式進行教學,一方面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表現,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采取互助教學模式
通過大量調查研究發現,個人被群體接納后更有利于激發成就感,提升個體自信的同時促進個體更好地發展。所以在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這個原理,采用互動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有效開展,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輕松、愉悅[4]。這種方式能夠保證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與健康教學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和滲透,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比如在“養生體育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互助教學模式,對養生體育教學進行創新,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關于養生體育運動內容,并通過多媒體等形式為學生講解養生體育運動形式,使學生了解養生體育運動理念和心理健康知識,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從心理治療向心理預防轉變
在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由于資源等方面的限制,更注重出現問題后的治療。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來看,醫療成本逐漸提升,但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而且各種原因導致的學生健康問題越來越多。當前,青少年逃學、網癮、自殺等案例屢見不鮮,使得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改進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管理”是美國保險行業首先提出來的,但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醫治未病”的理念。健康管理工作對個人以及群體健康風險管理具有監測、分析以及預防和控制等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預防工作,可以通過運動、飲食等方式降低疾病發生率。加強學生心理預防,能夠對心理問題進行有效預見,不會在心理出現問題后才進行干預,能夠有效減少學生心理創傷。在體育與健康教育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心理健康理論知識,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或者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提升學生抗挫折能力,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預,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培養學生合作與競爭結合的意識
體育運動是一項強調合作與競爭并存的活動,能夠促使學生感受到合作與競爭的重要作用。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注重對學生體能、技能等方面的訓練,而且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比如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對男女生分別進行分組訓練,針對男生可以組織籃球比賽,針對女生可以組織排球比賽,使學生通過參與體育競賽感受到合作與競爭的重要作用。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所有的活動都離不開合作和競爭。因此,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采用減壓與增效結合的教學方式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減壓,使學生通過參與體育運動消除由于文化課學習導致的壓力,提升學生體能,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保持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態度,才能夠保證學習效率。體育課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調節平臺。在體育課中,學生可以通過參與激烈的運動來釋放自身壓力,也可以通過體育舞蹈或者太極等輕松的運動方式放松自身,減輕學習壓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高考當前是我國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重要方式,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學習習慣以及以后的發展。因此,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中,教師在關注學生體能和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要做好學生心理的引導,探尋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以及產生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適當緩解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預防和鼓勵為主,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提高抗挫折能力,提升學生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趙紅.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心理健康管理分析[J].南北橋,2020(10):54.
李剛.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過程的心理健康管理[J].新課程導學,2020(02):53-54.
任磊,王琳.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的心理健康管理分析[J].文淵(高中版),2020(01):561.
金貴榮.在高中體育與健康課堂上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19(0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