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勤文
摘 要: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可以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師在創新教學手段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升地理教學質量。要運用網絡高效備課,運用網絡資源導入新課,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微課資源,運用多媒體多樣施教,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網絡信息技術;備課;導入;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4-0100-02
為了優化高中地理教學,探索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師應當積極將網絡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相整合,推動地理學科教育不斷發展。而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地理學科知識的有效傳授,無疑也成為教師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及時地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借助網絡資源優化地理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
一、運用網絡高效備課,實現多元資源整合
備課是教師進行地理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對于一些新入職的地理教師來說,他們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因此在備課時經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導致備課效果不理想。所以,為了更好地發揮地理學科備課環節的作用,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教育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分析,并結合學情設計出更具針對性、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案。
例如,在教學“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之前,教師就可以應用網絡,整合教學資源,從而做好備課工作。首先,教師運用校園的網絡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從整體上掌握高中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其次,教師結合“大氣的受熱過程”“自然界中的熱力環流”等知識設計問題,并以網絡問卷的方式發給學生,從而獲得本班學生對這部分地理知識的認識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在網絡中檢索教學案例,以便結合優秀的案例資源設計本節課的教學方案。最后,教師對之前檢索、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做好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顯然,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檢索教學設計案例,并利用網絡平臺了解學生的自學情況,從而設計出最貼合學情的教學活動流程,讓地理課堂因精準化的教學準備而更加高效。
二、運用網絡資源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在傳統的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較為單一,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而作為高中地理教師,要想從課堂教學的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必須對導入環節進行優化和改進,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將靜態的地理知識轉變為動態的內容,使地理課堂變得有聲、有色,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以“氣壓帶和風帶”的教學為例,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在導入環節先為學生播放介紹“馬緯度”的視頻,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視頻播放完畢后,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在‘馬緯度附近帆船不容易航行呢?如果船只行駛到了‘馬緯度,就一定會一直被困在原地嗎?”之后,教師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自主討論,在學生的興趣被充分激發后,教師順勢為學生引入本節課的內容:“我們先不急于探究這些問題的答案,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會對‘馬緯度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那么現在就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在本節課中尋找答案吧!”這樣,學生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完成對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增強探究的動力。
不難看出,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利用網絡視頻資源導入新課,在課堂的開端就營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圍,使學生主動地思考地理問題,提高聽課效率。
三、提供微課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基于自身對知識的理解,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探究。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有充足的學習資源供學生探究,而微課等教學手段的出現,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學資源匱乏的狀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所以,為了在地理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地理教師可以積極制作微課,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
例如,在“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指出“利用等溫線圖判斷暖流、寒流的方法”“世界洋流分布規律和模式圖的構建”“世界海洋洋流名稱”等教學要點。隨后,教師以上述知識點為微課的內容,按照微課的時長要求,進行微課視頻的制作,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資源。然后,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發送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就可以通過觀看微課的方式,對“利用等溫線圖判斷暖流、寒流的方法”等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樣,在教師教學時,學生因為已經通過微課學習有了一定的認知,就能夠迅速地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微課,為學生提供地理學習資源,能夠有效地拓展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空間,讓學生將學習地理知識的行為延伸到課下,從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運用多媒體多樣施教,實現地理直觀講解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地理課堂的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而多媒體技術的視、聽等多種功能,也預示著地理知識的教學方式不再單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學習體驗,讓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地理教學中獲得知識和技能。
比如,“地球的運動”這一課中所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因此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要求也較高。如果教師仍舊采用理論講解的方式,那么學生的知識接受過程將會變得艱難。所以,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Flash動畫軟件,通過多媒體向學生直觀展示地球運動的狀態,為學生打造一個生動形象的學習環境。之后,為了進一步強化本節課的直觀性,教師讓學生在動畫中重點觀察公轉時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情況,讓學生認識到黃赤交角的存在與太陽直射點南北移動之間的關聯性。最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呈現地面上影子的變化情況,并讓學生對影子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加深學生對本節課難點內容的理解。
可以看出,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進行地理知識的直觀展示,能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讓學生在視聽刺激中提高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
五、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
高中地理作為高中的必修學科之一,在高考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文理不分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高中生選擇地理作為高考科目之一。部分學生認為地理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比較容易掌握,但從教師的角度來看,事實并非如此。地理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面十分廣泛,其中不乏一些理論性的內容,這些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比如,在教學“地球公轉及其地理意義”時,針對學生很難理解的黃赤交角變化情況,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情況,晝夜長短、四季交替、五帶劃分情況,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上述變化進行直觀展示,幫助學生理解變化規律。這樣,學生可以從直觀的動畫演示中理解抽象的地理規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
總之,作為優化教育模式的有效手段,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具有整合教育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豐富教學手段等優勢,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地理教學。要運用網絡高效備課,運用網絡資源導入新課,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微課資源,運用多媒體多樣施教,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優化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孔凡瑞.微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中學政史地,2018(07).
[2]王小龍. “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平臺中地理教學資源應用現狀及優化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3]趙希寧,高超.WebQuest在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17(04).
[4]吳佳佳.信息技術環境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與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