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昊
摘 要:人文關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能夠創建便于溝通的人文環境,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質量。本文通過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圍繞工作機制、教育內容等方面探究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途徑,創建大學生思想政治生態鏈與綠色走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優化思政工作水平。
關鍵詞:人文關懷;大學生思想政治;生態鏈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3.059
0 引言
人文關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與終極目標,其包含兩部分內容,即“為人”與“人為”。前者是指以人為主體,幫助其生存發展;后者強調依托人的自我意志進行實踐。因此,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應突出人文關懷的重要性,依托“以人為本”的原則構建思政工作生態鏈,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價值和成效。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的重要性
1.1 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伴隨著社會競爭程度的加劇,其容易在生活、學習、思想、心理層面承受較大壓力,因而存在較多困惑,對于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產生較大難度。因此,以人文關懷角度入手,加強對高校大學生思想與心理層面的引導,可以使其產生情感共鳴,發揮思政工作實效性,提升思政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1.2 實現育人目標
新時期大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較高,意識客觀、目標明確。因此,借助人文關懷圍繞物質層面和精神生活角度滿足學生情感與發展需求,可以使思想政治理論深入其內心深處,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實現“親其師而信其道”。避免單一化思想灌輸模式影響大學生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使思政教育由單向傳輸拓展成雙向互動。
1.3 構建和諧校園
高校教育工作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動力。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創建和諧校園,維護師生、生生關系,實現同心同德,構建協調發展的良好育人環境。因此,學校教育主體應形成合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態鏈,發揮教師、學生、學校的整體效應,為創建和諧校園,維護社會發展穩定做出貢獻。
2 人文關懷與思想政治工作融合途徑
2.1 制定人文關懷工作機制
完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學校有必要明確人文關懷職責,協調、組織多方力量,使職能部門一同承擔工作任務,構建大學生人文關懷工作體系。例如,創建全方位、立體化育人機制,依托校內和校外資源,在全過程育人階段提供人性化服務,加強精細化管理。圍繞“科學管理”“以生為本”原則,為學生辦好事、辦實事,實現高校、家庭、社會的聯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范圍,將其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涯各個階段,構成工作生態鏈,優化思政管理、教育、服務水平。此外,建議明確思政工作人文關懷理念,定位教育目標,將塑造人、培養人、提升人、發展人作為思想政治服務要求。圍繞大學生交友、健康、學習、就業、戀愛等方面話題設置針對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貼合其實際生活,幫助學生在思想上完成二次塑造,通過人文關懷為其解難事、辦實事、辦好事。
2.2 調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黨的十九大強調,高校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明確“立德樹人”任務,實現素質教育,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及時更新、與時俱進,真正走進大學生群體,發揮人文關懷魅力。因此,高??梢越Y合當前經濟全球化形式,圍繞科技、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豐富教學內容,依據大學生實際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調整教育內容,突出教育人性化和趣味性,吸納社會思潮中積極元素?;谏鐣髁x核心價值觀,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基本方向,引導學生在多樣化社會思潮中堅定理想信念。同時,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核心課程,分析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進行責任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實際案例,結合大學生學習需求幫助其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人生觀。在教育階段尊重學生人格,避免“居高臨下”“以權壓人”,以平和的語氣和身份開展教育工作。創建平等、民主的人文關懷氛圍,將大學生作為道德生活、社會生活的主體,做到因材施教,凸顯人文關懷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2.3 明確工作主體責任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其與學生朝夕相處,十分了解大家的實際情況,因此可以圍繞“以生為本”原則,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使學生感受到人文關懷。同時,需優化學校共青團、后勤保障、黨政部門工作水平,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充分了解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掌握其思想動態,促進其全面發展。一線教師需肩負思想政治教育責任,以身作則,通過自身學識、人品、價值觀、世界觀對學生形成積極影響,作為校園人文精神傳播載體為后續學生心理疏導工作奠定基礎。
此外,建議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一線教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十分關鍵,因此應提升政治素養、堅定理想信念,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師應認同人文關懷思想理念,拓展知識結構、積累專業知識,進而提升其人文關懷水平。通過優秀的授課水平為教育事業做貢獻,滿足大學生學習需求與內心實際呼聲。
2.4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疏導
2.4.1 實現分層疏導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圍繞“以生為本”原則,融合歷史、文化、社會、精神等要素,關注學生自身發展。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全體學生,因此既需要秉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做到人文關懷。還應結合學生實際需求和具體特點,對其進行分層教育,關注其成長全部環節。例如,從大一新生入學至大四畢業,將四年時間分成四個階段,針對性采取多種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通過細致分析每一年級學生特點,設置多種活動主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人文關懷,全方位、多角度關心學生。
2.4.2 創新疏導形式
新時期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逐漸增加,使得學生面臨生活、就業、經濟、情感等方面的困惑,導致其出現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因此,高校有必要安排教師和相關專業人員對學生加強心理關懷,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完成就業指導,形成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思政教育人員應提升心理疏導水平,如借助團體咨詢、個別輔導、書面咨詢方式,或利用網絡渠道幫助學生疏解內心焦慮,依托其心理需求和性格特點開展正向引導,給予其良性的人文關懷。針對畢業生、新生、貧困生、異常心理狀態學生完成及時談話疏導,消除其內心障礙,向其滲透思想政治理論內容,發揮人文關懷的良性作用。例如,某高校借助心理咨詢平臺,依托“情感對話”“心理交流”“心靈溝通”等板塊,使專家教師在線為學生提供人文關懷,消除其內心困惑,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
2.4.3 優化心理疏導隊伍
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引入人文關懷要素時,應積累心理學專業內容,補充心理學理論知識,充分了解大學生各個年齡層次的心理特征,向其普及相關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其正確認識自我,定位學生的思想動向,提升人文關懷思政教育能力。例如,思想政治教育人員可以開展心理健康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借助案例研討會、報告會、專題講座等形式完成知識普及。通過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宣傳欄等途徑傳播心理健康內容,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幫助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建議高校構建心理咨詢室,組建專業心理輔導人員向學生提供良性心理輔導服務。借助健康測評方式捕捉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創建采集、跟蹤、引導機制,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科學性。當發現學生存在思想意識方面的偏差和錯誤時,需要發揮人文關懷的積極作用。通過耐心傾聽、科學引導,拉近師生溝通距離,以善意角度進行教育提醒,使其及時糾正自身錯誤思想,約束不良行為,培養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
2.5 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溝通體系
第一,開展溝通教育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交流了解其學習情況、思想動態及實際需求。利用面對面溝通或在線交流的方式明確大學生內心疑惑,掌握其學習動態,最大程度地克服其面臨的困難。第二,完成信息回應。教育人員需要尊重大學生人格,針對大家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有效回應。第三,科學調整決策信息。高校可以創建大學生思想政治人文關懷協調組織,圍繞“民主”“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解決思政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2.6 創建校園思想政治人文教育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培養人文精神,高校有必要創建豁達、包容、和諧、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學是積累知識,弘揚文化的場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凸顯人文關懷,圍繞“以人為本”原則實現價值導向,明確人生價值。通過整頓“學風、教風、校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將人文氣息融入校園文化,充分調動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積極性,幫助其樹立社會責任感,明確價值取向,并提高人文素養。因此,建議依據“育人、育心”原則,依托大學生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明確大學生思想動態和行為方式,對其開展人性化管理。此外,應創建校園生態網絡環境,凸顯校園網思想性、服務性、知識性優勢,為學生提供豐富視野、交流學習的機會,幫助其解決難點和熱點問題。借助綠色網絡環境,塑造大學生樂觀向上、是非分明的個人品德。
3 結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人文關懷元素能夠幫助其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社會,達成思政教育目標。因此,教育人員和管理人員有必要以身作則,明確職業道德。通過優化校風和學風,弘揚人文情懷,創建高校大學生、教育工作者、思政管理者彈性互動生態鏈,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媛媛,文譯,鄒杉,等.人文關懷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建設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4):2.
[2] 楊繼順,吳維維.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及其路徑[J].當代教師教育,2019,12(02):68-72.
[3] 袁偉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關懷與心理指導[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