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俊
摘 要:高中學校必須積極開展德育工作,以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將學生培養成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德育工作策略包括:構建“自主管理”模式,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搭建“道德踐行”平臺,關注學生的“社會參與”;利用“文化滲透”優勢,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德育;立德樹人;自主管理;道德踐行;文化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8-0024-02
核心素養是當前高中教育教學中一道亮麗風景線,它旨在發展學生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確保學生在學校生活、社會發展、學科學習中有能力、有素質、有思想、有智慧、有品德,做新時期“優質”的人。高中德育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導,實現德育工作的無痕育人。同時,如何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當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議題。因此,各高中學校必須積極開展德育工作,以核心素養培養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將學生培養成有德行的人、有智慧的人、全面發展的人。
一、“核心素養”與“德育工作”
“核心素養”培養與“立德樹人”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前者是后者落實的重要路徑與關鍵性方法,而后者則充分體現了前者,是前者理念在行動中的真切落實。2016年,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應運而生,自其誕生,便與“立德樹人”有著諸多關聯。就內涵而言,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具體來說,又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學校德育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必然路徑。學校開展德育工作時,有必要以核心素養為方向與指導,對工作策略進行優化,將“核心素養”培養與“德育工作”精妙契合,使二者互為促進。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1.構建“自主管理”模式,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是核心素養中的重要內容。高中德育工作要在理念與方法上向“自主發展”傾斜,既能體現“自主發展”,又能實現德育理念的滲透。學生的“自我教育”是一種高層次、高境界的德育形式,它是學校“管”“教”“育”的終極目的,被稱為“真正的教育”。德育工作中一項最重要的內容便是“在管理中滲透德育”,而實現學生“自我管理”便可達到這一目的。
在德育工作中,學生是主體,學校德育中的一切管理模式、教育方式均應為學生服務,以學生為中心。自主管理模式則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首先,學校要搭建平臺,讓學生實現自主管理。搭建校級、班級的自管平臺,形成“校學生會——班級委員——班級合作小組”的學生自管平臺,其比強硬的“班級管理”更能實現德育目的。在該平臺下,學生能夠恪守準則、遵守條例,用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做“自我管理”的主人,甚至能成為德育楷模。這也為“立德樹人”培育了肥沃的土壤。其次,學生要進行多種參與,善于自我反思。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活動中體驗自我管理的樂趣,不斷反思自我,形成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促進自我提升與自我發展。最后,教師要落實自主發展教育觀,依法治班。學生的自主性發展與德育工作質量聯系密切,教師應樹立自主發展教育觀,不斷創新班級管理模式,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在自主管理中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教師管理班級時可實施“依法”治理。所謂“法”指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參與民主商討的機會,讓全體學生共同推選班干部,并將班級事務細化到每個人的責任中,這樣在“承包落實”管理任務時便可指導學生自主約束和管理。這樣做,能夠完善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學風與班風,全面提升育人品質。
2.搭建“道德踐行”平臺,關注學生的“社會參與”
德育工作需要搭建“道德踐行”平臺,發展學生的“社會參與”素養,讓學生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責任擔當意識。“道德踐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道德踐行課程的開展,二是道德踐行具體行為的落實。德育工作既要有課程作為指導,更要有實踐來落實。但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踐落實都要關注學生的“社會參與”核心素養,實現與德育工作的巧鏈接,對德育工作的妙促進。
首先,要構建基于“道德踐行”的具體課程。如主題活動類課程(愛國愛家、集體主義、拾金不昧、樂于助人、尊老愛幼、民族大義等主題類課程,讓學生領悟各類德育主題)、社會實踐類課程(播放一些社會實踐類視頻案例,呈現一些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感受案例中的德育元素)、禮儀道德類課程(以具體的禮儀理論切入,讓學生感悟)等。其次,要引領學生走出校園,開展德育實踐活動,真正做到參與社會,體驗社會生活,感受責任,踐行擔當。例如,每年3月份,學校可開展“學雷鋒,做楷模,服務社會”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幫助更多的人,學會做人。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可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進行愛國表達,增強愛國與責任意識。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相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從而實現德育的良性循環。要想提高主題類活動課程實效,除了優化學校教育外,還要充分發揮社會教育功能。例如,學校可以在社會中挖掘愛國主義教育資源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同時,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如前往基層企業和街道進行調查研究。學生在活動中能夠感受到我國改革開放后取得的顯著成果,深入體驗勞動人民的優良品德,進而增強對黨、國家及社會的熱愛之情。必要時,學校還要發揮社區教育作用,積極與周圍工廠、文明小區等合作并建立教育委員會,切實提高德育水平。
3.利用“文化滲透”優勢,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
學校具有“文化滲透”的獨特優勢,在德育工作中,學校應響應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號召,借助“文化滲透”優勢,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以文化基礎促進“道德”養成。那么,學校應該如何發揮“文化滲透”優勢呢?第一,以“各科教學”為優勢,在文化滲透中促進德育開展。第二,充分發揮校園文化作用,發揮“文化熏陶與感染”的效用。
首先,各科教師都應履行德育職責,在各科文化課授課中開辟一條德育路徑。德育工作需要做到“各科配合,形成合力”,使德育成為一種細致而大膽的嘗試。在各科教學中,教師應將這種嘗試融入教學,借助語言、歷史、體育等學科平臺,達到全面滲透、系統落實的目的。其次,“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不可或缺。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隱性文化,校園長廊、校園廣播站、校園圖書館等都可以成為營造文化氛圍的載體。例如,校園長廊可以張貼名人名言,這對于學生而言具有潛移默化的德育效用。最后,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這些人文精神便是優秀的德育資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格修養和道德素質。同時,教師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原則,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設德育課堂,鼓勵學生探討傳統文化對自身發展的優勢,促使學生深層次感悟傳統文化特有的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德育落實有了更強的方向性、目標性,在落實“以德樹人”的基礎上,充分實現了“素養”與“德”的巧結合、妙滲透。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在一點一滴中進行,其成效不是立竿見影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潛移默化的理論感染、道德熏陶與實踐體驗中完成。因此,德育工作的開展應是全方位、多側面、多途徑的,要體現得十分廣闊,十分深入,十分系統。只有這樣,德育工作才能成效卓著,令人嘆服。
參考文獻:
[1]程芳.基于核心素養的德育活動課程體系構建[D].四川師范大學,2019.
[2]連秋鳳.德育體驗:學生核心素養“責任擔當”的培養載體[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6).
[3]徐志輝.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德育創新與實踐[J].中小學德育,2017(06).
[4]張玉成.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德育校本課程開發[J].遼寧教育,2016(24).
Abstract: Senior middle school must actively carry out moral educatio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competenc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virtuous, intelligent and all-round people. The strategies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include: building "independent management" mode to promote student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building "moral practice" platform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social participation"; using the advantage of "cultural infiltration" to consolidate students' "cultural foundation".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se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moral practice; cultural infil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