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曉盼
摘要:作業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載體,對語文來說,作業更是必不可少,學生不但可以溫習功課,還可以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在不斷學習,練習中積累經驗,感悟語言之美,體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知不覺中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逐漸提升學習深度,把握語文的核心素養?;诖?,本文將淺談語言建構和運用的小學高段課堂作業設計。
關鍵詞:語言建構和運用;語感;實踐
語文是一門整合性極強的學科,正所謂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好語文百利而無一害,有了扎實的語文功底理解起復雜的題目才不會手足無措,而語文的學習也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光有理論,沒有實踐就等于紙上談兵。
一、辯詞析句
(一)文段式積累詞句
文段式的積累詞句有利于學生更準確地掌握詞語的意思,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詞不止一個意思,放到不同的語境中就有不同的意思,因此,文段式積累雖煩瑣,卻能更精準的定義到不同的語境中不同的解釋。
(二)整合式理解詞句
想必“根據意思找到相對應的詞語”這樣的練習大家都屢見不鮮了,看似完美的練習實則漏洞百出,這樣的練習過于的碎片化,看似整合了課本內容,實則不然,對學生深刻理解詞語幾乎沒有什么幫助。要想高效的掌握詞句必須結合到文章中。
例如,六年級上冊的《伯牙鼓琴》中的“絕”,單獨理解很難理解它的意思,若將它放回文章中,結果就大不相同,或許并不理解它的意思 但將它帶入特定的語境中,結合著自身的語感去分析就能理解它的意思。
(三)情景式辨析語言
情景式辨析與整合式理解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點都是在文段中去理解,不同之處在于語境的帶入不同。意思相近的詞語學生常常不理解各個詞語的準確意思,經常混為一談,這時,可以將詞語帶入到特定的語境中去理解。
例如,六年級上冊《草原》中的“羞澀”與“拘束”,單獨去理解它好像并不是很難,但放到語境中就會混淆,雖然同樣是描寫人的,但卻又不是特別容易區分。因此,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將其設置成選擇題,相近的語境中選出最合適的語境的詞語,加深理解。
二、感悟內化
(一)領悟規律型作業
大多數語文作業都會通過分析來領悟語言規律,培養學生的語感,看似是所謂的直覺“第六感”,實則是不斷積累后的質變,分析的語句越多,積累到的經驗越多,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規律。
(二)感悟內化型作業
抓住關鍵的語句或段落,精準的分析、理解,也是一種語感的積累,讓學生自己分析詞句段落就是一種有效積累,在積累中吸取經驗,訓練語感。
例如,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中,每當看到丁香花開,就會想起古人的“丁香結”,作者文章用大量筆墨去描寫丁香的美,丁香的香味,在最后用了極少的筆墨分析了古人“丁香結”的由來。通過閱讀課文回答問題這類似的作業幫助學生感受文字的奧妙,感受丁香之美。
(三)融合資料型作業
魯迅的文章常常是學生最頭疼的,因其文章伏筆極多,寓意深長,并不是特別容易理解,而他的文章衍生出的作業也是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無從下筆。教師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學生去吃透文章,要完全消化理解總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推敲精彩文段,分析背景去進一步理解文章,雖然不能百分百理解,但可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感受,培養自己獨立分析文章的能力。
三、拓展實踐,讓作業設計與語言運用結合
(一)切換視角的作業設計
所謂“切換視角”是指課內文章與課外讀物的結合,通過分析課內文章從而幫助理解課外讀物,反之當然也可以通過課外文章吸取的經驗分析課內文章。內外兼修,有機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及掌握語言的規律與奇妙。
(二)展開想象的作業設計
想象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看過的文章,再與自身經歷進行比較,汲取文章的精華,再加入自己的元素,想象加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寫作的靈活性。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逐漸積累經驗,豐富語感。
(三)探究實踐的作業設計
語文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為語文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語文又從生活中吸收營養。為了讓生活與語文有機結合,作業設計也得貼近生活。
例如六年級下冊《魯濱孫漂流記》的課外拓展作業設計:學習了《魯濱孫漂流記》之后,我們也可以像魯濱孫一樣為自己的生活規劃。想想自己最近遇到什么困難和煩惱了嗎,像魯濱孫一樣把好處和壞處列出來,再說說這樣對你是否有幫助。
四、結語
探究和實踐便是語文學習的真諦,在一次次的探究過程中吸取經驗,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加以運用,探究與實踐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豐富想象、獨立思考、親身實踐。在不同的語境中感受詞語之間的關系,訓練語感,把握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在不斷探究與實踐中提升學習深度?;趯W情設計作業,預習復習有機結合,讓學生花最少的時間能輕松掌握知識,勞逸結合,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 楊小梅,葉春艷,張譯尹,侯藝,俞曉波.教育戲劇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實踐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0(32).
[2] 佟莉麗.小學高段語文作業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培養[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04).
[3]陳麗萍.把握素養之核心? 提升學習之深度——指向“語言建構和運用”的高段課堂作業設計[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1(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