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紅
摘要:烘焙是中西式面點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與生活、生產實踐聯系緊密,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是中職中西式面點專業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良好載體。本文通過幾個方面來探索烘焙課堂中的思政教育,旨在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烘焙;思政教育;探索
近年來,各個高校都在致力于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改革路線,而這一舉措也為專業課與思想政治課各行其道的中職院校指明了課程改革的方向。烘焙作為中西式面點的專業課程之一,對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操作技能以及未來的職業生涯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除了要教會學生做精致可口的點心,還要研究如何將思政內容融入烘焙課堂上,在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加強學生對西式面點師職業的認同感;同時,又能增強學生的政治自信、文化自信,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奠定基礎。
一、加強專業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
老師是學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傳統的中職院校大多遵循的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思政教育,專業課教師承擔知識技能教育,思政課與專業課沒有協同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在風云變幻時代的召喚下,我們非常有必要把思想政治內容融入各類課程中,大家協同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而作為專業課教師,首要的就是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然后才能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將正確的觀念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教師要謹言慎行,切勿將自己的錯誤觀念傳遞給學生,從而影響學生的思想認知,最終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影響學生的人生。作為教師,我們要用好課堂,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向學生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知識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創造美好的未來。
二、在人才培養方案當中融入工匠精神
古有《韓非子.定法》道:“夫匠著,手巧也”,今有“手工藝人”的稱呼,可見工匠一直都存在。據統計,企業壽命超過200年的大多分布在日本、德國、法國等工業發達的國家。不斷傳承的工匠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做事嚴謹、專注,是這些企業的長壽秘訣,可見工匠精神對社會發展的重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快餐式文化正席卷著我們,人們的心態也越來越浮躁,企業用工人員流動性大,工匠精神在烘焙業的傳承也逐漸被忽視。現今市面上的甜品可口精致美觀,小小的一塊從新品開發到上市卻要耗費頗多精力。教師在設計甜品課程時首先要將堅持不懈、創新創造等工匠精神元素融入課程內容中;在制定校外跟崗實習考核標準時,除了注重技能的學習,對學生的誠信、踏實等品質也要考慮在內。
三、融入“中國夢”教育,激發愛國情懷
中國職業教育夢作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烘焙課的教學設計中融入“中國夢”的教育,是課程思政融入職業教育培養的途徑之一。目前大多企業出現用工難的問題,因為大多中職技工院校畢業的學生都不愿意從事本專業的工作,缺乏職業認同感。學校可以通過參加職業技能比賽的方式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就感,提升職業認同感,激發學生對技能強國的向往。2017年,蔡葉昭在阿布扎比拿下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烘焙項目冠軍引起了整個烘焙圈的沸騰。教師在課上利用烘焙技能成才為國爭光的事例讓學生知道要做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激發學生對技能學習的熱愛,立志報效祖國、為國爭光。
四、結合課程知識點,進行紅色文化教育
紅色文化是蘊含著豐富革命精神和厚重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是需要我們代代傳承的文化。在烘焙實訓課程教學設計中,我們可以通過把紅色文化融入實訓產品中,讓學生通過產品制作來重溫紅色文化。如設計面包課程時,我們可以通過用紅米、紅薯、南瓜等來制作紅軍飯面包,在原料講解時融入紅軍飯的故事,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憶苦思甜,珍惜現有生活,努力學習技能,報效祖國。
五、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職業道德
烘焙課是理實一體的課程,上課既有理論也有實操,需要學生的參與度高。教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可以采用分組操作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精神;以輪流值日的形式來培養他們的責任心,養成負責任愛衛生的良好習慣。現今市面上的烘焙產品成千上萬種,每種口味各不相同,其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幾乎無法避免。大部分人都認為有了添加劑的東西就是不好的。其實只要能規范合理合法的使用添加劑,做好領用記錄,它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可怕。教師在講解添加劑的時候要著重講解添加劑使用標準及法律法規,讓學生熟記于心,在以后從業生涯中不亂用、濫用添加劑,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六、結語
把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教學中,使得學生在專業課上不僅僅只學習專業知識,思想政治素養也得到一定提升,對于學生來說是個新的體驗,還能有更多的收獲。
參考文獻:
[1] 朱琦曉.課程思政融入中職國際商務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J].職業教育(中旬刊),2021,20(01):55-57.
[2] 姚其煌,林蔚.中醫藥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