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潔婷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有了較大的改變,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以人為本”理念也已經深入當下的教育教學之中。數學作為小學的主要學科之一,學生初次接受較為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教師應“以人為本”“以學生需求為根本”的原則展開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構建完整的數學理論體系。
關鍵詞:以人為本;小學數學;教學管理
小學數學是數學學習的基石,在學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學生只要掌握好數學知識就掌握了小學學習的“半壁江山”,因此學好數學至關重要。教師在傳授小學數學的知識時,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生對所講知識的反饋,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以民為本”的思想體現在千百年來政治統治中,在經濟發展中體現著“以物為本”思想,在教育領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民為本”“以物為本”“以人為本”都是在不同領域“因地制宜”的結果。在新課改之后,“以人為本”在教育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將“以人為本”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管理,可以提高課堂學習質量,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為祖國培育一批棟梁之材。由此觀之“以人為本”理念在教育教學中意義非凡。
二、將“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數學教學管理中落實的措施
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教師可以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提出問題,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然后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解答這四種方式來實行“以人為本”這一教學理念。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學習內容為主,雖然此種教學模式目的鮮明,在課堂上環環相扣,但是傳統教學模式極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反應。相較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生需要學習和記憶的內容大幅度增加,而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已經是較大的負擔。學生需要記憶的數量十分龐大,并且傳統教育嚴重損害了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舉一反三能力薄弱,只會死學習。而在新課改下,實行“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的需求為根本,站在學生的角度教導學生,因材施教,幫助每一個學生習得新知,進而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不僅能鍛煉的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量減少,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還學生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自古便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如今的課堂上營造一個和諧有趣輕松的學習環境十分重要。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增加一些游戲環節,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例如:在講冀教版五年級《認識長方體與正方體》中正方體的展開圖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正方體的六個面(六個正方形),然后出幾道題,讓學生比賽,看誰率先擺出正方體正確的展開圖。以此達到活躍氣氛的目的,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增加對本節內容的印象。
(三)有效的提問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提問方式能充足地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授知識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提問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每一個學生并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掌握有效的提問方式至關重要。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例如,講授冀教版三年級下冊《分數的認識》這個章節時,在課前向學生提問,吃一個蘋果就是1,吃兩個蘋果就是2等等,那有的時候吃不完一個蘋果時怎么用數字來表示呢?和爸爸媽媽三個人等量分一瓶果汁時,每個人可以得到多少?
(四)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避免因時間過短導致學生解決不了本可以自己獨立思考的問題,使學生的自信心大受打擊,進而導致學生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為了避免此種情況發生,可以采取以下兩種途徑:首先改變提問題的時機,比如在本節課程結束時拋出下一章節所講內容的問題,留給學生課下思考,這樣能讓學生充分思考也不占用課堂時間。例如,將要講四年級上冊《垂線與平行線》時,提前一天給學生布置任務:1.發現生活中的線條。2.看看它們都有什么關系并總結,等到第二天課上讓學生回答問題。其次:簡化問題,將復雜拗口的問題簡單化,但不改變學生需要思考的過程,以此來“縮短”學生的思考時間。
三、結語
綜上,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可以通過改變傳統教學方法,給學生創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改變提問方式,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使學生能夠自主解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便能在新型教育體系下輕松愉快的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余長水,余佳燕.談“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影響與意義[J].中國校外教育,2019(32):15-16.
[2]張金麗.“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教學管理工作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33):191-192.
[3]李松.以人為本理念在小學教學管理中的影響及啟發研究[J].新智慧,2019(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