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琳
摘 要:生物學科是研究自然科學的,教學應圍繞著核心素養,在生物知識傳授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和培養科學探究能力,促進科學思維發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文章以高中生物為探討對象,站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指出這門學科教學具有的問題,并在反思中提出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探究能力的對策,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核心素養;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對策
一、 引言
傳統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頗深,各個學科過度關注知識目標,忽視核心素養發展,導致學生缺乏在社會上立足和獲取成功的能力和品格。教育改革要求徹底打破和扭轉這個現象,將培養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取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高中生物教學要貫徹和落實新課程標準,就要明確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并要通過教學完成培養目標。生物核心素養中,科學探究能力極為重要,影響著生物綜合素養的發展,以及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應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其這方面潛質,有意識和有計劃培養,促使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同時讓其具備科學思維與科學精神。這樣學生從生物課中的收獲會更加全面,也能加強對生物理解,具備自主完成科學實踐的能力,生物教學成效將更高。
二、 高中生物教學現狀與問題
高中生物教學改革中,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理念還未徹底扭轉。一些教師一邊喊著改革,培養核心素養,一邊在實際教學中依然以知識目標作為重點,采取的是講解生物知識,灌輸內容的辦法。生物課中教學占據主體地位,思考和自我探究空間小,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自然就無法發展。這樣的生物教學使學生產生強烈的依賴性,在課堂中思考少,自然就不能發現問題,也很少能將生物與現實聯系起來,不具有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與研究生物現象的能力。長期如此,學生科學思維發展緩慢,難以形成科學探究意識,這個方面能力也十分有限,核心素養培養成為一句空話。生物教學中師生定位存在錯位的問題,學生認識不到自身的主體性,在學習中缺少探究意識,無法掌握生物本質,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能力相對較差。生物教學中的這些問題,導致學生無法在學習中加深對生物的認知與理解,探究能力低下,不僅影響學科素養發展,還使其缺乏適應社會的素養,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 高中生物課中強化學生核心素養重要性
一個人在社會上要生存和發展,具有良好的適應性,就必須具備核心素養。具體來說,核心素養包含了作為一個人,在社會上活動所需要的知識與關鍵能力,以及必須要有的品質,如健全人格、思想修養、正確價值觀等。高中生物教學要掙脫知識本位,以學科教育為契機,培養核心素養,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能夠被生物這門自然科學吸引,形成生命觀念,并且具備科學思維與理性思維,逐漸增強其科學探究能力,端正科學研究態度,培養社會責任感。這些也就是生物核心素養,其中科學探究能力是最為關鍵的,學生有這種能力,就意味著其可以自主獲取生物知識和科學研究能力,能夠發現現實中的生物現象與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以及進行實驗設計與研究等,對各種生物現象進行合理解釋。
四、 生物課中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對策
(一)加強與現實聯系,培養科學探究興趣
學生只有對生物有興趣,才會生成探究意識,從而在學習中積極進行科學探究,促進這個方面的能力提升。生物是研究自然科學的,與現實有著密切關聯,故而應在教學中將其融入生活中。這樣除了能喚醒學生經歷,使其理解生物知識外,還能讓學生對這門自然科學產生濃厚興趣,并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形成主動參與這門科學并提高探究的能力。從這就能看出,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中,激發興趣是關鍵,因為其為探究提供動力,能促使學生在行動、觀察、分析、實驗、交流中,得出結論,解釋生物現象與解決生物問題。相較于虛無縹緲的東西,高中生對身邊事物的興趣更高,教師要利用這個心理創造機會,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為契機,引導學生科學探究,使其這個方面的能力逐步得到鍛煉和提升。
以基因部分為例,學生學習相關內容后,教師應引入生活中的有關話題。比如近年來熱度很高,引起普遍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話題,學生對這個興趣非常高,教師一提起這個,學生興致高,并有探究的積極性。故而,應以現實生活中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布置有關探究任務。可以讓學生自己在互聯網上,或者其他部分搜集資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科學探究,在過程中實現各種能力的發展,培養科學思維,提高分析與探究的能力。要求學生探究基因編輯嬰兒原理,還有就是說說都需要用到哪些技術,并探討這項生物工程有哪些好處和缺點,以及談談其存在的社會爭議,同時涉及的倫理道德方面的問題等。生物教學拓展到現實中,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促使其積極加入科學探究中,在分析、交流、探究中完成新問題的思考,逐漸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并確保核心素養的發展。另外,這個部分的探究中,可增強學生的生命觀念,使其形成正確的生命觀,且能讓其產生社會責任感。
(二)利用問題,喚醒探究意識
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才能落實這個目標。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必定建立在擁有探究意識的基礎上,學生只有在學習整個過程中,存在這個方面的意識,才會主動投入,自覺自發地參與和完成探究,從而實現能力的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培養要以學生為主,讓其發揮主觀能動性。生物教學離不開問題,其是創新與科學探究的源頭,也是引發學生思考的關鍵,故而要借助于問題,促使學生形成科學探究意識,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能力。教學中可創設問題情境,讓其思考和討論,加入探究中。生物課中的問題設置,必須在學生思維就近發展區,防止過難打擊其科學探究積極性,過簡單不具有探究意義等。
教師可設計一系列問題,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些問題要有聯系性,存在著邏輯關聯,還要與高中學生生物認知水平保持一致,保證其夠一夠就能獲取結果,順利完成科學探究任務。學生在探究中往往能獲得較好體驗,感受到生物學習與探究的樂趣,這樣就會主動去解決問題,在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以遺傳信息表達為例,在牽扯到蛋白質合成的內容時,就可采用創設情境的辦法,制作動畫將轉錄和翻譯直接呈現出來。這樣做既能吸引學生,使其對這部分知識感興趣,又能使學生有了初步認知。完成這些以后,教師要通過具有關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科學探究。例如:轉錄與翻譯過程的模板是什么?最終去向?轉錄與翻譯過程中要有哪些原料?形成的產物有哪些?這個過程中有哪些酶?基因在此期間,究竟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狀的?這些問題將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其一步一步深入,從而弄明白這個部分內容,并獲取科學探究能力,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