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東紅
摘 要: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用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以及開發智力的重要手段,而問題是思考的根本。因此,在小學時期以問題為導向打造深度思考的數學教學課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作為教師,在打造以問題為導向的深度思考課堂時,應該在問題的選擇、提出時間、提出方式等方面多下功夫,并正確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質疑以及創新,打造出科學的深度思考課堂。接下來,筆者將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為例,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來為大家分析如何以問題為導向、打造出深度思考的教學課堂,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以問題為導向;深度思考課堂;小學數學
一、 引言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本來就需要不斷地思考,數學學習也是如此,學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對遇到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探究等。這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都是學習數學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的,特別是在新課改這一大的背景下,教師不能再固守以前的教學觀念,要做出嘗試和創新,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體,用問題作為引導,來打造深度思考的教學課堂,從而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和培養,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容易、高效。
二、 巧設問題,變淺性提問為深度設疑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習是由思考開始的,而思考是由疑問引起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問題為導向打造深度思考課堂,在問題的設置方面就要多下功夫。在設置問題前教師應該對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規律有一定的了解,并遵循學生當下的認知規律,結合教學內容,設置出具有探究性,能引起學生質疑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深入研究,將原本淺顯的提問變成能引起疑問的深度問題。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一章《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設置問題游戲“套圈”,就是讓學生站成一個長方形,并在長方形的中間擺放上物品,然后讓學生拿手中的圈去套中間的物品,誰能夠套中就算取得勝利。這樣學生在游戲還未開始之前就會發現,每個人與中間物品的距離是不一樣的,然后教師再向學生拋出問題“那大家覺得怎么站位才會公平?”這個時候就會有學生建議圍城一個圓,教師接著追問“為什么是圓呢?”學生就會順著這個思路繼續開動腦筋主動思考下去。通過這種將游戲和學習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疑問、提出質疑、進行思考,如此一來將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更加深入,難度也隨著學生的思考而遞增,不斷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讓學生自主地投入數學學習中。
三、 把握時機,有效凝聚學生專注力
在小學時期的數學教學中,要以問題為導向打造深度思考的數學教學課堂,除了在問題的設計上要巧妙之外,還要把握提出問題的時機,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專注于數學學習,參與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一般來說,提出問題的時間可以分為課堂教學前、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之后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都有著它們不同的作用,教師需要根據當時的教學內容有需求地進行使用。通常來說,在課堂教學前提出問題,都是為了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同時也更加明確地知道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是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本節課的學習和思考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一般是為了引起學生注意,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同時也是為了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培養學生的額思維方法和習慣。在課堂教學之后提出問題,是為了讓學生在已經學到的知識上能夠有一個拓展,讓學生的學習層次更加深入,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于本節課內容的理解。總之,數學學習本身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學生要一直參與其中,讓自己的大腦運轉起來去進行思考,甚至在課堂教學之后,學生也不能松懈,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探索,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這樣有利于監控思考狀態,評價學生的思考結果,讓學生專注于思考,必要時還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打造出深度思考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
四、 營造環境,變教師帶領為自主學習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于教師的依賴非常嚴重,很多學生需要被教師督促著才會去學習,如果沒有教師的督促學生甚至沒有去學習的意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嚴重缺乏自主性,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而且這樣的教學模式還會阻礙學生創造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對于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發展,教師應該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營造自由活躍、積極思考、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學生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魅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學習意識,讓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一章《生活中的數》的教學中,當學生在認識11到20這一區間的數時,教師可以在班上選擇10個學生,分給他們每個人一個數字,然他們就代表這個數字,這個時候讓學生像自我介紹那樣分別去介紹這個數字,像有一個學生是13,他就可以向大家介紹自己:“我是13,是由一個10和三個1組成的,我的鄰居有12和14。”在大家都介紹完之后,組織學生進行互問互答,如“比12小的數是?”“15的鄰居是?”“13加上兩個1是?”當得出的答案是學生自己所代表的數字時,那個學生就要站成來回答:“是我?!蓖ㄟ^這樣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而教師在這個時候要時刻注意著引導學生,如此一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學習能力,同時還能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更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數學學習環境。
五、 變式訓練,變單向思維為多向思維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容易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陷入一種思維僵化的狀態,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學習效率變低,而變式訓練有利于改善這一情況,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而所謂變式訓練就是教學中其他條件不進行改變,而改變其概念和規則的例證。教師可以利用變式訓練來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且富有變通性、深刻性、創造性等。而且變式訓練還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讓學生避免了大量重復性的練習。在實際的運用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思維認知方式出發,借用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等多種變式來訓練學生,以此來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的單向思維變為多向思維,促使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養成。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章《用方程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一般會有這樣的問題“現在有兩輛汽車同時從A、B兩地相對開出,5小時后相遇。一輛汽車的速度是每小時55千米,另一輛汽車的速度是每小時45千米,A、B兩地相距多少千米?”教師可以借用一題多解這個變式來訓練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