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淋菲
摘 要:數學一直是小學階段的重點課程之一,討論作為一個常規的教學環節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也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創新與整改。討論不僅僅是對學生學習內容的鞏固與考察,同時也是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渠道,文章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師在組織學生討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討論;教學創新
討論作為學習的重點環節,所反映的問題并不能將其視為一個小問題,討論可以幫學生有效地對課堂知識進行總結、歸納與鞏固,同時也能讓老師掌握學生對于課堂知識內容的掌握情況。數學是一門集抽象性與推理性為一體的學科,小學是學生剛接觸數學的初始階段,所以對一些知識點較難把握,而討論則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將知識運用到學習當中,高質量的討論能夠讓學生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
一、 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小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而且需要學習的科目眾多,整個小學階段具有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等特點,而且數學是一門強調推理性和抽象性的學科,很多學生反映學習內容較難,很多要點不易理解。因此需要老師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幫助學生更加適應教學路徑。傳統小學數學教學方式,都是以老師為主要課堂宣講人,將課本中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接下來就是“題海戰術”,這樣的灌輸式教學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憊感和抵觸情緒,而且沒能幫助學生進行整體知識框架的梳理,不同能力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很容易產生巨大的差距。另外,由于數學的抽象性較大,很多學生缺乏空間想象力,通過組織學生討論的方式,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立體、具象的展示,以此加深學生印象。
二、 組織討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價值
我國的教育改革正在不斷深化,小學數學老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尊重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以學生更能接受的教學方式,進行多元化的討論教學引導。對于抽象性的知識點,老師可以通過討論的方式,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有沉浸式學習的體驗,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將班級同學分為若干小組,但是要注重每一個小組的能力均衡性,學生在討論交流過程中產生思想碰撞,既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拓展數學思維,提高課堂效率。老師也可以注重學生的預習能力培養,讓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小組在每一次正式開講之前都先自主探索分析,將問題留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也能讓老師通過學生的信息反饋了解學生的思路,讓師生產生良性互動。
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的要點
(一)營造良好的數學討論氛圍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年紀,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老師要充分抓住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教學討論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找到學生的好奇點,并通過有效的教學話術提問,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緊跟老師的思路,并鼓勵學生開放思維,積極提問。在傳統教學當中,很多時候老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同樣也是讓學生跟著自身的思路思考,但是沒有尊重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抑制了學生的學習潛能,雖然有的時候學生的提問不切實際,但是這樣有助于學生的探索能力提升,打造高質量的小學生學習環境氛圍。另外老師也要通過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幫助學生夯實老知識,并進行有效知識過渡,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整個課堂的教學效率。在上課前的前幾分鐘,學生的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可能還停留在課間的休息階段,因此老師在課堂前期不要直奔主題進行教學內容講解,而是通過一些相關聯的小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將注意力集中在老師身上。
(二)鼓勵學生在討論中培養能力
每一個小學數學老師所管理的學生數量眾多,因此在批改討論方面不能僅僅依靠老師一個人的能量,而是要注重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作用。老師在組織討論時,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主審視問題,然后讓學生對于自己的討論先進行檢察,并寫出相關的評價結果,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讓學生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可能會將其中的馬虎大意的地方查找出來。另外還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每一個小組的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讓學生在相互溝通與交流中產生思想碰撞,進而提升自身的數學思維。學生的討論,可以對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并且逐步地提升數學認知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非智力因素是引導和促進孩子學習的一種內驅力,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而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習內容的興趣。從教師方面講,討論質量要不斷更新,向40分鐘要質量;從學生方面講,如何在課堂中有效地學到知識,培養良好習慣。小學數學課時變少,教學內容壓力大,就學生目前的情況分析,學生的主體性還不夠,有待進一步提升教學討論效能。
(三)建立良好的小學數學教學關系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形式當中,老師常常作為教育的主導者,而忽略了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往往太過看重對于理論知識的思想灌輸,建議老師站在學生同一水平線上思考問題,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幫助學生尋找到更加優質化的學習路徑。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應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促進和諧師生關系的形成,從而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與優化。小學生正處于愛玩愛鬧的階段,他們雖然有了一定的自主認知,但是思想和行為還不夠成熟,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很多學生出于對老師的敬畏,會服從老師的安排管理,但是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并不能依靠這種強弱關系。老師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應該以更加平和的語氣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尤其在學生遇到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時,老師要及時為學生提出建議、提供幫助,以此增加老師在學生心中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更愿意與老師進行深入的交流。由此老師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并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前提下,著手為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優化與創新。
(四)引導學生討論檢視問題
數學學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追求教育質量、提高教學效率,逐漸被上級部門、家長、學生、社會認可的標準。這就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壓力,同時也注入了動力。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要關注學生的討論結果,更要關注他們討論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發揮主體性,建立信心。而幫助建立這一情感的源泉重點在于習慣的養成。我們在日常數學教學中發現,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出錯應該算是常事,學生時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算錯、抄錯、遺漏、混淆、思路偏差等差錯。而且有時是越簡單越容易錯,有的錯誤連學生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我也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以“太粗心了”“不認真”來概括了事。其實,學生的錯誤究其原因,有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