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麗
摘 要:新課標改革工作不斷深入,不但對各個學科的教學方法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也為初中地理課堂帶來了全新的生機。地理課堂作為該學科的主要教學形式,絕大多數的教育活動均在課堂之中進行,對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存在一定的影響。而小班化教學使得學生逐漸占據課堂之中的主導地位,便于更好地提升地理學科的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初中地理;實踐研究
對于初中地理學科而言,小班化教育模式的順利開展為教育工作提供了諸多的便利。與傳統教育相比,小班化模式下學生人數明顯下降,師生之間擁有更多交流與互動的空間與機會,并且課堂秩序與教學的節奏性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更好地學習并理解教師所講的知識內容,不僅可以確保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 小班化教學的核心特征
(一)縮小班級規模
小班化教學要求班級之中學生人數一般為25~36人,相比傳統班級而言人數明顯減少。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減小教師管理班級的工作量,還可以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進而開展更加高效的溝通活動,有助于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并合理控制課堂教育的節奏與進度。
(二)改善教室空間格局
教室環境的改革與創新,對小班化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班級內部課桌椅的布置,一改往常秧田型的框架,采取品字形、周邊形等多種形式,并在課堂之中配備圖書架、體育器材、教學工具等設施。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在授課過程中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課堂參與程度,還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便于探討自己的學習看法與見解,有助于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三)強調學生在課堂之中的主體地位
小班化教育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好地落實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符合育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同時,教師還應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革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文化背景等不同特征且存在較大差異的個體。除此之外,這種教育措施的廣泛應用,也使得廣大院校在教育目標、任務等方面做出深度調整與改革。
二、 小班化教學的開展條件
(一)教師自我素質
小班化教育對教師的自我素質具有極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師需要具備高尚的人格與文明素養、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事業,懂得發現并欣賞生活中的美;其次,需要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身的自我素質。由于小班化的教育工作推崇“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教育過程中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涉及大量的信息交流,如果教師缺乏良好的自我素質,將很難掌控具體的教學節奏,致使初中地理學科的教育質量大打折扣。
(二)轉變教師的授課理念
改變班級內部的人數與陳設,只是在形式上擺脫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能否真正發揮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應用價值,關鍵在于教師采取的教育措施。相比于傳統的教育模式而言,小班化教育與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要求每位教師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思路。首先,需要教師能夠面對全體學生,時刻關注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其次,充分掌握班內學生學習狀況后,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摒棄傳統教育模式中“填鴨式”“滿堂灌”等錯誤的方法;最后,需要在教學方法做出重要調整,結合時代發展的特點,將多媒體技術融入課堂之中。在此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在課堂之中的地位,真正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三、 初中地理小班化課堂的應用價值
在初中地理課堂中正確開展小班化教育工作,能夠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這是因為小班化模式中,班級人數明顯減少,教師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所有學生的性格特征。在備課階段,也便于根據他們的個性化特征制定具體的指導方案。布置作業時,也可以通過分別設計的形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如此一來,初中地理課堂的授課內容更加具體化,有效減少師生的負擔。
除此之外,初中地理課堂的小班化也有助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長,并有效拉近師生距離,促進二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地理教師往往會通過大量的肢體語言展示教學內容,開展小班化模式后,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時間與空間進行展示。課堂之中,師生、生生之間進行溝通探討的時間也較為充裕,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促進師生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可見,充分地溝通與交流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的動力。在師生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便于在課堂之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
四、 初中地理課堂開展小班化的教學策略
(一)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
小班化教學模式更加注重每位學生的個體特征。但是由于受到學習環境、教育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不同學生在性格、氣質、接受能力等方面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為此在實際備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提取課堂之中的教育重點,之后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明確具體的標準。例如可以將練習內容分為基本、進階、高級三個層次,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特別是學困生,如果一開始便選取較難的內容展開訓練,極容易導致他們產生厭學心理。就初中地理學科而言,內容深度不高,不會在教育工作中產生明顯的分層現象。例如當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世界的氣候”這一章節時,首先需要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差別并正確認識基本的天氣預報符號。當學生對教材內容形成一定了解后,教師便可以布置相應的練習作業,對于學困生而言,需要在充分掌握天氣預報符號的基礎上,探索影響不同地區氣溫高低的具體因素,并熟練掌握等溫線的判讀;而優等生則需要通過自主查閱資料等方式,查明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并挑選任意地區繪制相應的降水量柱狀圖。如此一來,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會得到相應地訓練,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還可以促進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