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 為契合新課程立德樹人的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滲透德育思想,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巧用素材以滲透德育的方法:合理取舍素材是滲透德育的基礎;整合改編素材是滲透德育的關鍵。
[關鍵詞] 素材;取舍;整合;德育
提到思想政治課,很多人就自然地和枯燥、無味聯系在一起了,實際上并非如此。要把一堂思想政治課上得有聲有色,并不是簡單的事情。如果教師只根據教材照本宣科,沒有合適的素材、議題和探究活動,毫無疑問這樣的課堂是失敗的,是不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的。通過素材—活動—探究的方式,不僅可以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更能有效落實高中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合理取舍素材是滲透德育的基礎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么是素材。素材,指的是作者從現實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經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這種生活素材,如果經過作者的集中、提煉、加工和改造,并寫入作品之后,即成為題材了。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素材就是對我們上課和教學有用的一切資源的統稱。那么,在如此之多的素材中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取舍呢?
其一,選取的素材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新課程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如果選取的材料學生都不了解,那就是無用之材。其實,思想政治課和我們身邊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生活中的素材有很多,但一定要選擇讓學生有話可說的素材,這樣才能夠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學必修2“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時,導入的素材就是象山縣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圖片和資料。同時,為了讓學生感悟身邊的政治,設置了一個綜合探究活動:假如你是象山縣人大代表,請就文峰學校和象中門口的交通擁堵問題,談談應該怎樣履行自己的職責。學生據此暢所欲言,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如,筆者在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選取了一些學生身邊的事例,如最美象山人、最美象中人。按照材料整理思路,讓學生歸納他們身上的共性,以此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身邊的反面事例,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
其二,選取的素材必須是教師非常熟悉的。如果說教師對這個素材都不感興趣、不熟悉,僅僅是為了上課把它機械搬用過來,如何能在課堂上運用自如呢?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課,教師在課堂的駕馭能力要非常高,無論學生說什么、回答什么,都能夠很自然地引入所要講的知識點、重難點,否則整個課堂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思想政治課堂的邏輯性和層次性要求本來就很高,教師要對選取的素材胸有成竹、了如指掌。比如,為了上好“文化創新的途徑”公開課,教師選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作為素材貫穿整節課并大量搜集網上資料,熟悉相關素材。又如,在備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閱讀了很多關于最美象山人和最美象中人的素材,以便在課堂中游刃有余地進行駕馭。
其三,選取的素材應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運用素材的目的是上好一堂課,所以要以本為本,不能脫離教材。為了突破教材上的重難點,素材要和教材的相關知識點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立足于教材本身。但時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課本上的一些素材卻沒有及時更新,所以我們要根據生活中的時政熱點對這些素材加以改進,要高于教材。比如,在教學“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時,筆者仿照課本上比較陳舊的事例找了最近的2020年的一個事例,并把這一課的重難點貫穿起來講解。這樣一來,既理清了知識點,又能體現新穎性。又如,在進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時,結合最美象山人、最美象中人的素材,可以設置以下活動:說說身邊最讓你感動的人和事(要求:組內交流談論,做好記錄并選出一名代表發言,時間2~3分鐘)。學生回答后,教師概括出這些人物身上共同的優秀品質,從而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結合起來。最后,引導學生得出認識:這就是今天我們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準則,它回答了培養什么樣公民的重大問題。
二、整合改編素材是滲透德育的關鍵
要讓思想政治課堂真正活起來,對教材有效地整合和改編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如果說選取合適的素材是讓課堂動起來的基礎,那么合理有效地整合和改編素材則是上好一節思想政治課的關鍵。如何做到有效地整合和改編材料呢?
一方面,要圍繞一則材料進行整合,體現一個中心思想。思政教學非常注重一例到底的教學方法,用一個例子貫穿一課,既可以體現這節課的整體性,又能有效地突破重難點。當然,真正做到一例到底又談何容易呢?我們從網絡上和書本上搜集到的材料堪稱第一手材料,這時就需要根據要講的知識點進行改編整合。比如,在教學“文化創新的途徑”時,選取的一個材料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對材料改編并試上后,其他老師一致認為雖然選的主題是舌尖上的中國,但在講課時,前半部分講美味的主食,這是內容;后半部分又講到紀錄片如何拍攝,這是具體的方式,因而中心思想不明確。為此,筆者根據修改意見對所有的素材進行整合,以體現一個主題思想。經過反復思考,選取了從紀錄片的成功拍攝這一具體的方式來完成這節課。又如,在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在原有素材的基礎上設置以下活動:談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價值準則的理由(正反兩方面的都可以)。這樣,通過整合和改編,既讓學生對素材有一個綜合理解,又使學生深刻領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層面價值準則的意義。
另一方面,要注意素材和課文內容銜接的合理性。素材之所以要改編是因為我們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還不足以引出所講的知識點,而整合素材是為了有效地得出相應的結論。比如,在教學“文化創新的途徑”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教師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材料:若讓你去拍一個類似的紀錄片《舌尖上的象山》,你會怎么做?學生在熱烈討論和暢所欲言中領悟到了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就是投身社會實踐。如此一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還落實了相關知識點。又如,鑒于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在完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后,教師設置了以下問題啟發學生課后思考:(1)社會核心價值準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目標、價值取向的關系;(2)從“文化的作用”角度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這樣整合,旨在突出整節課的完整性,讓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
當然,要在思想政治課堂滲透德育思想,光靠巧用素材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真正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研究學生,才能使課堂達到源頭活水、方塘鑒開的精彩效果。
[參考文獻]
[1]熊波.巧用德育活素材自然滲透促增長[J].基礎教育參考,2016(1).
[2]付忠蓮.巧用作家素材實施德育滲透[J].教育藝術,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