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孟慶冬
摘 ? 要: 新高考契機下生涯教育高速發展面臨諸多困境,生涯教育與學科融入是一條高效可行的道路。生涯教育融入學科學科課程與教學之中,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科興趣和能力,進而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全體教師參與的學生生涯教育不僅適應高考的需求,還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生涯教育的常態化發展。
關鍵詞:新高考 ? 生涯教育 ? 學科滲透
一、新高考改革與生涯教育
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推進,從浙江省的“3+7選3”到上海、山東等地實行的“3+6選3”,再到遼寧等8個省份實施的“3+物理或歷史+4選2”,高考新政已在全國各地相繼實施。新高考模式打破了傳統高考簡單的文理分科模式,旨在通過優化考試招生制度,轉變基礎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普通高中素質教育進程,不斷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1]。我國現行教育體制是雙軌制,即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互不交叉、互不影響。導致普通高中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回避與職業發展間的聯系,導致學生缺少精準的職業信息和專業信息、缺少專業與職業的探索機會。《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2010—2020》《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等文件要求在新高考時代,普通高中教師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還要對學生進行發展指導,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幫助學生在自我認知與職業認知的基礎上,做出個性化生涯選擇,繼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在新高考契機下,學生對學科的選擇在時間維度上大大提前,是每一個學生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終身發展,學科與專業、職業之間的關系卻是大多數學生不了解的領域。據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對高三學生的調查顯示,高達72.5%的學生對高考志愿填報內容“專業完全不了解”和“了解一小部分”。由于不了解高校招生要求和功利心態的影響,山東、上海等地甚至出現考生扎堆放棄難度大的物理科目的現象,直接導致在志愿填報過程中因沒有選擇物理科目而被心儀的學校或專業拒之門外。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學生缺乏自我認知、職業認知,另一方面是尚未全面了解高中所選課程與大學專業設置之間的關系,導致缺少對學科除高考升學之外的長遠發展價值的考量,出現興趣和發展需求讓位于高考升學這一功利性目的的現象。新高考契機和學生信息閉塞等問題使生涯教育應運而生,生涯教育成為實現學生自主發展、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涯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由于生涯教育課程尚未建立制度化的課程標準和課程體系,同時受學時和升學壓力等因素的限制,實際實施過程中生涯教育存在課節數量少、內容單一、功利性目的強和師資力量薄弱等問題,僅僅依靠專門的生涯教育課程顯然難以完成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艱巨任務,導致生涯教育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鴻溝。學科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具備的學科核心能力和素養,與學生生涯發展所需的素養和能力具有同一性,都是學生未來職業和人生發展的必要知識與必要技能。選考科目和必選科目一樣,每一門課都有獨特的學習和發展價值亟待發掘,這些學科價值需要基礎教育從實際出發,全體教師參與學科課程的探討和研發,將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日常之中,融入生涯教育理念,增強學生的生涯規劃意識。因此,以學科課程為主要載體,以學科教學為主要方式,加強生涯教育與學科融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生涯規劃能力,是一條高效可行的道路。
二、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的優勢
(一)實現生涯教育的系統性和連續性
為呼應新一輪高考改革,滿足學生自主發展和終身發展需求,生涯教育在基礎教育界受到空前重視。在生涯教育實施途徑上,多采用聘請校外專家等舉辦專題講座、本校心理健康老師引導學生以生涯量表進行量化生涯能力或者低頻度的生涯專門課程等方式。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上都難以滿足學生持續性的生涯發展需求。可以看出,通過近幾年努力,基礎教育不再緊缺生涯教育,這樣的生涯教育是零散的、憑經驗的,是作為活動附屬在教育管理之中的,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2](149-150)。生涯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在整個高中階段持續思考和不斷明晰未來人生發展道路的過程。生涯教育具有連續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學科教學具有系統性的特點,學科教學貫穿于學生日常中,是時時刻刻存在于學生周圍的,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將生涯教育融入每一堂課程之中,是在時間維度上滿足學生生涯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其次,引導各學科教師開發一批富有學科特色的生涯課程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無縫對接,更能有效地解決生涯課程頻度不足的問題。最后,學科教師擁有專業的基礎學科背景知識,多角度、多途徑地深挖本學科的職業內涵,并結合本學科特點,將生涯教育的職業認知目標、未來發展目標融入每一章節學習內容之中,而學生則基于學科學習階段目標實際情況、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認知情況,自主調整調整生涯規劃內容,有效提高學科學習能力和生涯規劃能力。將生涯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實現生涯教育全科融入、學科教師全員參與、生涯全程實施,在提升生涯教育系統性的基礎之上,進一步促進生涯教育常態化發展。
(二)培養學生學科興趣和能力
高中每門學科都是學生探索未來世界的窗戶,蘊含著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必需的素養和技能。學科教學是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載體,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科教學以學科知識為基礎,踐行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培育核心素養的價值。在升學壓力下,一些學生和教師無暇關注課本中呈現的生涯素材,盲目追求較高的成績,極少談及興趣問題,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科成績與學習興趣呈正相關性關系。以往,學生對某一學科的興趣大多體現在學科特質和教師人格魅力等直接興趣層面,學科對應的未來大學專業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前景,在國家戰略中所處的位置等只有模糊性認識,大部分學生僅僅為升學這一功利性目的而學習,難以產生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學科教學融入生涯教育的方式,通過在學科教學中展現本學科在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之間的作用,認知學科發展的價值等,在理性認知與興趣的交互作用下,更易于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結果的遠景興趣。這種將直接興趣與間接性趣相結合的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科學習的內部驅動力,繼而培養學生的學科學習熱情,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引導學生將學科上的學業優勢與生涯規劃相結合,增加學生對高中課程與大學專業及未來從事職業的關系的了解,從學科的學習經驗出發,結合多種渠道評估個人學習興趣和潛能,滿足學生未來職業、人生發展信息的需求,提高未來學科發展與自身興趣的匹配值,最終實現生涯教育和學科教學的整體育人功能。
三、生涯教育與學科滲透的途徑
(一)生涯教育融入學科課程
毋庸置疑,高考模式對基礎教育課程設置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被稱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生涯教育課程尚不屬于國家課程范疇,既沒有制度化的課程標準,又缺乏統一的教材,在許多學校屬于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課程。因此,融入學科課程成為沖破生涯教育藩籬的重要且實際的選擇。生涯教育與學科融合要遵循一致性與可行性的原則。學科課程與生涯課程都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讓學生獲得生涯體驗,提高學科職業素養是切實可行的。從生涯教育視角出發,傳統上被視為為升學作準備的語言、數學、科學課程內容,在新時代包含為職業甚至終身發展做準備的長遠意義[3]。從宏觀層面,根據內容的不同,我們將知識分為學科,每一門學科、每一節課程都具有獨特的生涯教育功能與價值。如語文課文中蘊含著關于生命發展和意義的思考,展現著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政治課本中“經濟生活”模塊更是涉及諸多職業類型,蘊含多種職業生涯素材;還有物理學科的名人介紹,蘊含著各行業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等。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特點,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后,依據基礎型、研究型和拓展型三類課程具有的特點,統籌規劃、悉心設計將生涯教育目標融入各科學課程目標之中[4](32-38),實現課程目標的融入。從微觀層面結合各學科特點開發學生生涯教育課程,尤其是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完全可以依據學生的自我認知及職業興趣,開設更多的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兼顧學科評價體系中各個層級之間的關系,逐漸形成課程群,將生涯教育課程由“點”連成“面”,使生涯教育全面融入學科課程體系之中。
(二)生涯教育融入學科教學
每門學科都有科學嚴謹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培養目標,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普及職業發展趨勢。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學科知識的過程中,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和方法,深入挖掘蘊藏豐富的生涯教育素材,并且尋求恰當的時機有意識地向學生普及生涯知識,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知識發掘潛在的能力和價值,開闊學生的專業與職業視野,強化學生的生涯意識。把大學專業知識融入學科教學之中,深入淺出地介紹各學科的概況與進展,讓有專業趨向的學生提前了解各個學科領域最新進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動將知識拓展延伸到生涯規劃領域,打破生涯教育與高中課程知識間的鴻溝,比如,人教版教材已經開始使用單元任務群概念整合教材內容,教師完全可以在單元任務解說及課堂導入等環節對學生就單元任務進行深層次的解讀,使學生了解本單元在未來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達到生涯規劃的目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要求提高高考的“應用性”和“創新性”,教師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以學科內容為載體,擴展學科教學方法的種類。在學科教學中采用基于角色扮演的職業體驗和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等方式,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綜合考慮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未來職業發展之間的聯系,實現生涯理論與生涯實踐的充分結合,大大增加生涯教育課程的開設頻度,在解決學生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加深學生對未來社會生活的理解,真正讓學科教學與生涯教育融為一體。
(三)全體教師參與生涯教育
學科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也是知識與學生之間的紐帶。學科教師數量眾多,層次多樣,新高考要求全體學科教師轉變傳統觀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傳授學科知識,更對學生進行生涯解惑,以不斷發展、建立全體學科教師參與的學生生涯發展體系。不僅促進學生的生涯發展,更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教師個人生涯發展。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即課程,已經成為現在教育思想的重要理念,全體學科教師的職業發展經歷和現狀是以職業引導員角色存在于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中的,時刻影響學生的生涯規劃,教師的人格、能力和行為等對課程內容的補充是其他資源無法比較的。學科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有著較強的親和力,對學生天賦、性格和能力的了解程度遠高于其他教務人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向學生傳授知識,更能充分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規劃等,為學生答疑解惑,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心理成長、學業發展、生涯規劃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學科教師針對不同學生多角度分析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和采納。此外,生涯教育課程或者專業的生涯教育指導者是針對特定的專業、職業的,難以對每一個專業、職業都有足夠的了解與接觸。學科教師與生涯教育專業人員相比,受過專業的基礎學科教育,知識結構和學科視域較為廣泛,對該學科相關專業、職業所要求必備的知識和技能更了解,教師可以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結合豐富的職業數據庫開發各學科的職業課程,多角度、全方位地參與學生生涯規劃,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大學專業與未來職業,并且結合自身學科學習興趣和能力理性選擇。學科教師是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全員、全方位地進行生涯教育,才發揮每一位教師的專業優勢,才能將生涯教育效力發揮到極致,真正實現生涯教育與學生相適應的指導目標。
參考文獻:
[1]董少校.上海高考,學生有了更多選擇權[N].中國教育報,2015-02-04.
[2]張朝暉.關于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的思考與實踐[J].現代教學,2010(7).
[3]閻鳳橋.高中教育定位有哪些準則[N].中國教育報,2012-4-20.
[4]劉靜.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新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15(10).
基金項目:本文受2019年遼寧教育廳科學研究經費項目“新高考時代遼寧普通高中教師的學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力提升研究”資助(項目編號:WF2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