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加美
【摘 要】 新課標鼓勵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但是作者認為實際教學中歷史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使用還是存在一些誤區,同時指出應該本著腳踏實地、因勢制宜、科學適度等原則更好地運用信息技術為歷史教學助力。
【關鍵詞】 信息技術? 歷史教學? 誤區? 原則? 科學整合
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明確指出:“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創設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提高課程實施水平。”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也提出:“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信息化水平”,“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解決好可能出現的問題。”在新形勢下,如何實施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科學整合,仍然是廣大歷史教師需要關注的現實問題。
近幾年來,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的課堂上得到了大量的運用,許多教師覺得信息技術來優化了教師的“教”、信息技術也優化了學生的“學”:豐富了教師的備課資源、幫助教師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結構、生動了課堂的呈現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幫助他們形成對歷史知識的直觀認識、幫助他們理解重點難點等。
但是,過分依賴信息技術有時會成為我們的攔路虎,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整合中出現的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偷工減料
有些老師為了減輕工作量,什么課都選擇用課件來上,而且課件大多是從別人那里抄襲而來,沒有自己的原創和修改,不考慮學情全盤照搬給學生。這和原來的填鴨式教學沒有實質性的區別,也阻礙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移情別戀
在有些層次差的學校和班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控力,在上多媒體課時只關注花哨的圖片、動畫,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又忙于操作課件,在管理學生方面容易失控,學習效果并不好。在采用網絡教學時,男同學一上網就想打游戲,女同學一上網就想聊天,如果教師不及時的引導、管理,就會擾亂教學計劃、違背教學初衷。
三、曇花一現
課件信息量大,學生在上課的短短45分鐘內要記住很多的歷史知識很難,只能走馬觀花或者埋頭筆記,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而大多老師又沒有板書,一節課上完都沒有留下文字痕跡,學生很快容易忘記,也難以復習。有的老師會采取兩種補救方法,但效果都不好:一是老師會把講義復印發給學生,結果學生養成懶惰的習慣,自己不動手整理筆記,上課也不動腦理解。二是老師在教室里再抽時間把課上內容重新板書,把授課的過程再走一遍,結果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也浪費了課時。
為此,本人認為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科學整合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腳踏實地
歷史教師的備課授課任何時候都不能馬虎偷懶,信息時代,教師更要認真研讀課標,緊扣學生實際,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才能不被時代淘汰。在歷史課選題和立意上要努力做到既能落實教學任務又能高屋建瓴。要注重歷史學習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學習平臺的架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注重學習活動的設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備課不能盲目抄襲網絡,要體現自己的獨創性,每個課例出來都有自己的特色,在歷史教學中努力形成自己的風格。
二、因勢制宜
歷史老師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方法應該有所區別;講授不同內容的課,所選擇的教學手段也應該是有所區別的。對于學習習慣好、自主能力強的學生,我們可以多使用信息手段;對于內容豐富、信息量大的課,也可以多選擇圖片、視頻來加快教學節奏;對于重點難點的突破,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手段拓展歷史課程資源等。否則,則要慎重考慮。
三、有的放矢
信息技術是歷史教學的手段,不是目的。歷史課的教學主題是什么、教學內容是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需要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助解決教學環節中哪些問題,具體選擇什么樣的信息資源都是老師在使用信息技術之前要心中有數的。絕對不能為了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繡花枕頭一包草”。
四、科學適度
歷史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要有鮮明的主題性、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邏輯性、圖片、文字、視頻等各種呈現方式合理使用的綜合性、呈現時機選擇的準確性、與學案、板書等傳統教學手段結合使用的互補性。歷史學科采用網絡手段教學時更要考慮提醒學生網絡搜索的目的、準確獲取網絡資料的方法、使用網絡資源的原則、應對網絡垃圾的基本能力等。
五、注重引導
在形式活潑多樣的信息技術面前,有些學生會迷失方向。他們多會看熱鬧而不會看門道,只關注課件華麗花哨的外表,而不關注歷史課堂本身傳達的信息。作為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利用多種形式檢測學生,不讓他們偏離教學目標之外。
總之,我們強調信息技術要服務于歷史教學,要幫助我們豐富歷史教學資源、生動歷史教學過程、改善師生教學關系、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實效。只有我們歷史老師不斷學習、勤于思考、不斷創新、勇于實踐,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的長處,助力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