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娟
摘 要:幼小銜接工作是小學起步階段能否順利開展的一大前提,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目前教學反饋可知,幼小銜接現狀中存有一些矛盾問題,亟須整治,這些矛盾問題不僅會影響教學效果,由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性,幼小銜接的不當還極易對兒童的求學生涯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對銜接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進行探索則是問題解決之路上的當務之急,而掌握了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之后,也自能有的放矢,對幼小銜接矛盾問題緩解,提出一些更具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幼小銜接;現實矛盾;深層原因;應對策略
一、 引言
盡管年齡差距較小,實際教學內容都比較基礎、簡單,但幼兒階段教學工作與小學低年段的工作內容,還是存在比較顯著的差距,這就凸顯出了幼小銜接工作的特殊性與重要性。然而,幼小銜接在教學領域及科研領域并未獲得足夠程度的關注、重視,幼小銜接的短板與缺陷則切實地造成了一些教學上的難題,倘若從根本處對幼小銜接的現實矛盾進行深度挖掘、探索,從家庭、校園及個體等角度對幼小銜接矛盾進行規(guī)范、系統(tǒng)地剖析,并依照研究成果和當下幼小銜接矛盾現狀提出針對性解決策略,教學問題也將會迎刃而解了。
二、 幼小銜接的現實矛盾
(一)求學角度的矛盾
幼小銜接在求學角度上有較為明顯的問題,近年來頗有顯著提升的態(tài)勢。幼兒園階段的教學工作比較基礎、簡單,且更重視個人自理能力的塑造,也有興趣培養(yǎng)的一些作用,但是一些基礎知識的教學工作則少之又少,這導致了幼小銜接中,從原本豐富多彩,且并沒有過多求學壓力的幼兒階段直接跨入相對來說,更重視知識體系求學,減少了一些靈活性的小學階段,兒童必將承受顯著的矛盾問題。求學角度的矛盾,似乎在眾多升學時期都切實存在,但由于幼小銜接的特殊性,目前缺少對銜接工作的規(guī)范認識,且兒童的身心發(fā)展都處于高度敏感時期,問題則就凸顯得尤為尖銳和棘手。例如,部編版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拼音課的內容,而幼兒園階段沒有,且國家一直在三令五申提出“去小學化”的綱領和指示,然而,倘若沒有良好的過渡,過于生硬、刻板的拼音知識必將使兒童感到焦頭爛額的困惑和畏難。幼師在幼兒園的最后階段,即設計幼小銜接工作最為密切、集中的一段時期,缺少和小學低段教師的交流,以及缺少對小學課本的了解,也使幼小銜接所面對的求學角度問題日漸尖銳。
(二)能力規(guī)范的矛盾
幼兒階段的能力培養(yǎng),從兒童逐漸完全擺脫父母的依賴開始,再到依賴的過渡,從父母轉向幼師,實際上,完成了兒童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但小學階段知識體系構建更為完備,對于小學生要求的基礎能力,內容也并不局限于自理能力單一一項上,例如,小學階段對于幼兒專注能力及注意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這是衡量小學生能否在短期中高效、投入地學習的關鍵所在,而在幼兒階段的銜接工作中,比較缺少對這一部分能力的重視,加之幼兒好玩和難以集中注意力的天性,導致了基礎能力上的矛盾問題。另外,幼兒階段的學生,對于幼師的依賴程度依然較高,而小學階段的重點意在知識的傳授以及能力的完善上,因而這一點,也存有矛盾空缺,幼兒階段并不過分強調對兒童行為規(guī)范的重視,而小學階段則不同,對行為規(guī)范的約束及要求的差異,也會導致幼小銜接工作中矛盾的加劇和激化。
(三)人際交往的矛盾
幼兒階段的教學工作中,課程呈現出精彩紛呈的態(tài)勢,使學生對于一些基礎生活知識確實產生了一定興趣。然而,倘若教學工作僅僅局限在幼師對兒童興趣的培養(yǎng)上,這顯然是不足的,幼兒階段缺少了對于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兒童與他人的交流、合作、理解以及幫扶能力上,都十分鮮明地呈現出一種巨大的短板,這種短板則是當前幼小銜接工作所體現出巨大矛盾之一。幼兒由于個性特點、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等因素,性格各異,個別兒童比較外向、活躍,且懂得如何與人交流合作,人際交往能力比較出眾。然而,這樣的學生群體是十分有限的,部分兒童過于好動,有過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傾向,導致在與其他同學交往的過程中,比較蠻橫,甚至偶爾有一些輕暴力問題的發(fā)生。而小學階段的特殊性,導致教師不能像幼兒園階段一樣對兒童予以十分充分的觀察和引導,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的兒童倘若沒有受到良好干預,極易產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一部分兒童缺少與其他同學的交流,性格內向,習慣于沉默寡言,教師如果沒有合理引導兒童,這樣的兒童群體又極易被孤立,長此以往會形成一定的自卑心理。不僅是教學工作,生活上的許多方面都會對此承擔一定的負面影響,人際交往的矛盾,是幼小銜接矛盾中的一個關鍵點。
三、 造成幼小銜接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角度
從社會角度來說,錯誤抑或是落后的教學觀、不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以及監(jiān)管工作的缺失和重視程度的不足,都是導致幼小銜接矛盾背后的一些深刻問題。目前,人們缺少一種對幼兒教學工作的重視,對于幼小階段的求學工作,社會關注程度和參與程度嚴重不足,導致教育制度的完善沒有受到良好的輿論推動,始終處于一種搖擺時期,直到經過媒體報道的一些幼小期間不良教學事故以后,才人云亦云地開始反思,這種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做法顯然是不會太奏效的。就目前的教育制度來說,盡管國家提出了幼兒階段的“去小學化”要求,但這一要求的內涵應當予以推展開來進行理解,減輕幼兒階段的求學壓力和求學任務,并不意味著讓幼兒階段的學生面臨“零任務”,且像特殊的、幼小銜接時期的教學工作也應另當別論地予以考慮,而目前教學現狀卻漏洞百出,且社會對于幼師群體的關注和重視也存有不足,監(jiān)管、規(guī)培的工作也時常受到阻滯,這自然會加劇幼小銜接矛盾。
(二)家庭角度
幼小銜接矛盾有一定的家庭因素。首先是監(jiān)護人的落后意識,比如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幼兒階段的教學內容或是諸多方面,都是比較簡單和落后的,不需要家長太多關注和參與,由此也缺少對于幼師工作的重視與交流。而對于幼兒升上小學以后的工作,則在一開始,就傾注了過分的關注,這導致了從前并不理解孩子求學現狀的家長,在面對由于幼小銜接問題而受到的來自低段教師的反饋后就立時判定為是從前幼師造成的問題,殊不知換一種角度來審視,自己更是問題的始作俑者。家庭是同時參與小學與幼兒階段的,有良好的便利條件,可以緩和幼小銜接壓力,但是家庭卻缺少對幼兒工作的重視,缺少了監(jiān)護人的合理引導,家庭中的兒童個體,即幼小銜接工作的主人公,自然也會受到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