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潤江
摘? 要:數學教學對學生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的培養有積極意義,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使其成為學生內化吸收的人文素養,對教師職業道德與能力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要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在教學理念與方式等方面加強創新,深入挖掘課內外的人文素養教育素材,以培養更多有智慧、有修養的人,切實發揮數學育人的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DOI:10.12296/j.2096-3475.2021.07.270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推進,要更加重視對小學數學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但受滯后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單一等因素影響,數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文章主要對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展開研究,圍繞人文素養培養的教學現狀,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等學習特征,提出針對性的整改對策,旨在盡快完成三維教學目標,希望對學生全面發展與教學改革起到積極的參照作用。
一、培養人文素養的意義
所謂的“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及人的內在品質。小學數學內容抽象且邏輯性強,看似與人文科學無密切關聯,但在人文科學研究中會涉及大量數學方面的內容。通過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能夠升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片面理解,逐步發現數學學科蘊含的價值意義。數學方法與思想等要素,無不體現出濃厚的人文內涵,培養人文素養能夠讓學生直觀生動地了解數學內容,掌握更多數學問題的解決方法,有利于持續改進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塑造人文情感,值得深入研究。
二、人文素養培養中的問題
1.忽視興趣培養
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忽視對生活化教學素材的利用,導致學生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銜接錯位,學科本身的說服力與魅力降低,不利于學生提升學習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不利于學生表達想法、意見,也不能激發其興趣。
2.教學方法固化
數學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與現代信息技術及現代化教學方法整合不足,學生無法直觀了解抽象的學習內容,更沒有達到循循善誘的教學效果。相對于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等教學目標,教師更注重完成知識技能教學目標,導致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低,不利于他們掌握數學思想與方法。
3.教學理念滯后
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相對于學生人格品質的健全程度,家長與教師更注重考試成績,讓學生被動地處于題海戰術中,意識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與價值,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與學習質量的提升。
三、人文素養培養的對策
1.創設良好教學氛圍
關注學生人格主體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前提。教師應當從學生認知規律與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入手,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等,創設有利于強化人文素養的氛圍,將人文素養的培養理念貫徹于教學全程。為確保教學成效,教師應主動拉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建立相互平等、尊重信任的關系。創設開放性的課堂人文環境,讓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理解與寬容等人文因素的影響,從而激發起個體的積極因素,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最終形成良性循環。為豐富課堂的人文因素,教師應當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將學生從傳統學習觀念中拉出來,逐步強化學生的主體觀,使其身心處于最佳的發展狀態。教師應當多給學生表達想法與意見的機會,逐步強化學生的表現欲與成功欲,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應當尊重與保護及挖掘學生身上的優點,引導學生大膽發言討論,采取激勵引導機制,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支持,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2.優化教學方式
要給學生提供思考交流與互動探索的機會,采取做中學與學中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深入感知與體驗,在拓展思維方式的同時,更利于學生逐步豐富其知識結構體系。尤其是在新課改教育背景下,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應當多引導學生觀察與實踐,在猜測與推理驗證等學習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技能,夯實理論知識基礎,實現對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與觸類旁通。
一是問題式教學法。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在一題多變環節,讓學生通過變換題目背景或條件等,提出更多的新問題,利于學生思維活化與智力開發,更利于提升學生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緊跟教師的教學進度,實現思維自然過渡。二是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通過獨立思考與小組合作探究,能夠得出規律性結論與優勢互補,更利于學生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強化了團結協作與相互幫助的良好思想品德。三是整合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技術等引入生活化教學素材,能夠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圖文并茂的信息載體呈現方式,更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學生利用現代技術自主展開學習,更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與個性化發展。學生相互分享學習資料,能有效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也有助于其養成樂于助人的良好品質。
3.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最理想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當是教與學有機結合,是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的成果,而不是教師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尤其是在“讓你問”的教學環節,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能逐步糾正學生錯誤的觀念與態度,引導學生想象創新,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相對于教學結果評價,教師更應當注重課堂即時評價,全面觀察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發展過程。課堂即時評價指標包括學生學習方法、態度及進步情況等,是對學生學習的進行性與發展性評價,也是教師向學生滲透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教師應當耐心聽完學生的回答或想法,不要制止學生的思路,更不能給予消極評價,要確保學生的學習熱情。多用積極性與包容性的評論語言,給予學生更多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信任與鼓勵。進一步豐富教學評價方式,除教師評價外,還要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自評中客觀認識與反思自身的不足。通過小組成員相互評價,能夠讓學生更加肯定地看待自己的優勢與缺點,從而實現取長補短。
綜上所述,影響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師應當加強自身職責理念的轉變,加速教學改革進程。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逐步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人文關懷在教學全程的有效滲透,以快速達成教育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小力.核心素養在提高小學數學教育中注意力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9(4):50.
[2]李煜暉,鄭國民.核心素養視域下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變革[J].教育研究,2018(2):80.
(貴州省威寧自治縣牛棚鎮新營小學? 貴州畢節? 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