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娟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階段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在語文課堂上帶給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體驗,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要立足于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設置適宜、多元的學習情境,幫助學生對書本中的知識有一個深刻的了解;其次,教師要巧妙地利用問題啟發,使學生一步步找到文章主旨和情感;再次,語文教學內容的展開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他們建立大語文的學習意識;最后,教師要提倡多元化的閱讀,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元化課堂;教學策略
一、 引言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學生普遍認為語文學習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學生被動學習成為常態。因此,推廣多元化的小學語文課堂勢在必行。
二、 構建適宜、多元的語文教學情境
環境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在適宜的情景下學校能夠使學生更好地領會知識內容,感受情感。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因為年齡比較小,所以大多數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聽課的過程中很容易被無關的事情干擾,造成在課堂上走神,嚴重影響聽課效率。傳統模式的課堂上,發現這一類問題,教師通常會把剛剛學習的內容再重復一遍,一方面給沒有聽到的同學提個醒,另外就是強調重視,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專注到課堂中來。但是這樣的辦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生理上的負擔,使學生一直處于一個高壓、高強度的聽課狀態,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往往是學生強撐著精神,也并不能真的將所有內容都聽到、理解。反而因為精神一直高度緊張而喪失重點的攝取力,最終什么都沒有學好,還很疲憊。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利用多元化思維,創設既符合學習內容、又立足于學生接受能力的情境。合理的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到課文內容的學習中來,在教師營造的畫面中一步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不會感覺十分疲憊,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學習課文《秋天的圖畫》時,學生坐教室里,本來就是脫離教室外的自然環境,同時教師授課的時間也不一定是秋天,所以學生很難建立對秋天美景的想象,這時候就很容易脫離課堂,變得似聽非聽了。這時候呈現的就是一種假性努力,教師和學生都認為是在學習,其實他早已神游,最終考試就會暴露。所以,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師要想辦法把課文中所描繪的秋天展示出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秋天的圖畫,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自己眼里的秋天畫出來,畫畫是小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項活動,這時起碼能把學生的思維控制在秋天這一范疇內了。當然,如果有充沛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可以親自動手,帶著學生將教師布置成秋天的樣子,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全程的參與。在這樣的情景下,學生對秋天的美景已經有了充分的想象和練習,在后面的學習中就不容易走神,能更積極、熱情地學習課文。
三、 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小學生具有天然的好奇心,他們對于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感覺,基于這層感覺,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無止境的提問是在“搗亂”,嚴重影響了課堂秩序,影響了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實則不然,好奇心是天生的,教師不應該壓制它,相反應該更好地去引導學生,借助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引導深入,使他們在濃厚的學習熱情的基礎上,建立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對知識的深刻了解。巧設問題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帶著疑問去進行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一方面,問題可能是學生提出的,這樣的問題是很有價值的,它是基于所學內容,學生結合了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感知提出來的問題,所以很具有代表性。它能夠反映出這一階段的學生的所思所想,因此,教師應該認真對待,積極地解答學生的困惑。另一方面,這些問題是教師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大綱要求、培養目標等等設計出來的,所以在知識性上具有天然的優勢。緊扣課標和考試的要求,能夠適應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同時它又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能夠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之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中來。“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教育家告訴我們疑問是學習和思考的開端,學生只有產生了疑問,才能主動積極地進行思考,有效的學習和問題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聯系。因此,在多元化的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樹立兼容并包的意識,無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還是自己精心設計的問題都足夠重視,進而展開有計劃的設計。
例如,在學習課文《草原》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熟讀課文,理解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在預習環節,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和思考。“草原的景色怎么樣?草原人民是如何待客的?你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為什么?”這些既結合了課文主旨,又落實到具體的文本句子中的問題,能夠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抓住重點,更好地閱讀和理解課文。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者為什么要抓住這些景物來寫?你如何體會其中的一些語言表達?”一步步引導學生領悟蒙漢兩族之間的深情厚誼,加深學生的理解,掌握文本知識。
四、 結合生活實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這一階段的學習,因為其年齡特征,所以在知識閱歷、生活經驗上都不夠豐富,所以缺少一定的聯想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學的主要內容,還是展開學習的形式都要緊緊扣著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的文本學習有立足之地,有想象空間。陶淵明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即使在當下,人們也越來越提倡大語文的概念,認為語文和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由此可見,語文學習和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學生,了解他們的實際生活水平、興趣愛好等,根據相應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創設適合他們發展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加強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和感知,讓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一方面,立足于自己生活的課文更能拉近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語文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能夠更好地指導且有目的地學習,靈活運用學到的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更加了解生活、懂得尊重和享受生活,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節奏,進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也做自己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