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華
摘 要:近年來,群文閱讀運用于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詩歌閱讀教學中引入群文閱讀策略,不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走進文本,還能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閱讀認知,增強學生的閱讀技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文章以九年級上冊課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為例,初探群文閱讀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群文閱讀;初中語文;詩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所應達到的課外閱讀總量做出了要求,即400萬字以上,同時提出應側重于對學生廣泛閱讀習慣的培養,使之閱讀面、閱讀量等獲得由量到質的飛躍,多讀書,并且讀好書,減少做題。近年在新課程深入貫徹下,課外閱讀所具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獲廣泛認可。但在實踐中,卻由于落實不到位、課堂內外閱讀零散等原因,效果不佳。
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應僅拘泥于教材中所涵括的課文,而應進行一些有益的嘗試,努力改變語文課堂“少、費、差、慢”的現象。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所予遴選的課文有限,對于教與學而言,無法對其需求予以充分滿足。在實踐中,教師應在課前查閱大量資料,完善備課,并于原教材所涵括選文之上,對教學的文本作必要的拓展和延伸,以期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深化學生的閱讀認知,增強學生的閱讀技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近年備受推崇的群文閱讀恰可契合這一教學目標,并可視之為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所謂群文閱讀,其本質即圍繞教材選文為核心,對與之有直間接關聯的課外讀物予以精選,依托于一定議題,經由粗讀、略讀及重點節段的精讀領悟文章核心思想,探索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生平、性格及寓意表達,引導學生經此收獲閱讀的樂趣,轉而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使教學拓展至多文本閱讀教學模式。這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有益嘗試,近年來,無論是小學語文,還是中學語文,都有不少一線的教師采用這種行之有效的策略來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接下來,筆者以教學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為例,粗淺地談一談群文閱讀教學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運用。
近年來,詩歌閱讀鑒賞在中考的考查題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部分老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常常把重點放在疏通字詞、理解詩意和刷往年中考題上。有的時候,為了完成教學目標,一些教師還會選擇幫助學生去總結詩歌主旨,讓學生生搬硬套地記下來,或者課下自行體會。這樣不僅無法達到詩歌教學的要求,更加忽略了對詩歌本身“知人論世”的探討,以及讓學生通過對這類國學經典、傳統文化的熏習,逐漸培養仁義敦厚、樂觀高尚的人格的終極目標。
命運多舛的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與柳宗元并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杰”,在中國文學史上成就斐然,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思想境界更是高絕。他的這首七言律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寫于敬宗寶歷二年(826)冬,彼時,其罷去和州刺史,返回故都洛陽,在經揚州期間與白居易相會,而后者恰處于罷去蘇州刺史時期,境遇相近下,提筆所作。詩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更是道出了他多次遭貶后依舊意志不衰,心胸豁達、積極樂觀的思想境界,成為千古名句,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來人。所以筆者從文本出發,把“知人論世”作為本設計的教學重點,通過群文閱讀教學的方式,讓學生立足于本詩,去了解一千多年前的政局哀嘆,感受一位懷才不遇、不屈不撓的文人“斗士”的靈魂。
針對群文閱讀教學而言,其首要解決的問題即對文本集群的合理構建。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彼此間呈現出有機關聯性的文本集群呢?筆者通過以下兩個著眼點:
一、 “知人”——文本與作者的一生相關聯
我們了解一個人,只解讀和品析他創作的一部作品,是不全面的;而我們學習一首詩,
只是了解他當下的情感,也是遠遠不夠的。只有知道了這個人的人生遭遇,了解了他的心路歷程,充分體悟到他寫作時感情醞釀的程度,對于詩歌題旨的掌握,才顯得順理成章了。這就需要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輔助。
如何進入作家劉禹錫的世界,去了解他多舛的人生經歷呢?我們不妨對孫紹振教授所倡導的“還原法”予以借鑒,即自文學語言中抽離并還原其于字典中所描述或其本來所具備的規范的意義……從而進入分析的層次,否則只能在語言的表面滑行。在教授《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之時,筆者查找資料,整理出劉禹錫不同時期的代表性詩文,并通過任務驅動與問題設計的方式,讓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引導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一組文本,并進行探究、解決,從而達到檢驗學生群文閱讀的效果。
筆者通過PPT,根據劉禹錫的“三起三落”的人生經歷,展示了一組他的代表作,如《烏衣巷》《秋詞》《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竹枝詞》《浪淘沙》《望洞庭》《陋室銘》《再游玄都觀》《嘗茶》等,以“讀一讀、品一品、談一談從以上的詩文中,你看到了怎樣的劉禹錫?”為議題驅動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通過群文閱讀,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領略到了許多詩歌的語言魅力,還通過閱讀問答、對話、交流等多種方式,領會了“人生豈能盡如意,半壞半好一盞茶”現實,認識了大文豪劉禹錫剛毅的性格之下,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
二、 “論世”——文本與同期作家作品相關聯
同樣的風景,由于欣賞角度的不同,便呈現出不同的風致;相同的時代和際遇,因為作者不同,必將展示不同的作品,由此,才形成了異彩紛呈、百花齊放的文學天地。
與劉禹錫同一時代的作家有很多:如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孟郊、李賀等。《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首贈答詩,“樂天”即白居易。在宦海浮沉中,劉禹錫與白居易有著不少的交集,兩位大文豪在貶謫途中,成了惺惺相惜的摯友,在人生的晚年相逢相知,構建起了唐代一對偉大的詩人友誼。猶憶劉禹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詩就是與白居易的唱和,用來勸慰晚年多病的白居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