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順珠
摘 要:對于初中生來說,未來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各個學科的學習。而數學學科素養的提升也離不開持之以恒的基礎訓練和知識積累。為此,作為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針對課堂作業的布置展開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數學作業布置的方式和角度。傳統的作業布置,教師更多關注題量的多少,對成績的提升有無幫助,對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和質量很少關注,因此,常出現學生一而再再而三出錯的情況。文章從初中數學作業布置的有效性入手,以多元化作業布置為出發點,并從趣味性、開放性、實踐性等方面優化初中數學作業,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多元化作業;實施措施
作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為了幫助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并且讓學生對教師課堂上講述的內容進行實際的應用與回顧。但一直以來,從學生的那里反映出來的不是欣喜,而是難以掩飾的苦澀和不堪忍受的負擔,尤其是大量的作業壓縮了學生的課余時間,使學生沒有辦法自由地活動,久而久之,完成作業便成了應付差事。教師也常常因為作業批改而心煩意亂、疲憊不堪。因此,如何改善學生做作業的態度,使其由消極應付變成積極參與,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最關注的問題。
一、 布置作業的重要意義
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學”指的是熟練掌握教師所教授的新知,“習”便包含教學后的作業范疇。古語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若不能“時習之”,學生就無法有效地掌握所有的新知,久而久之便會滋生閑散、懶惰的情緒,這對于班級的管理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另外,有教師仍存在潛意識認為作業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布置的內容也是可有可無,這樣的態度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其在完成作業時漫不經心,粗心大意。然后作業的完成對于教師評價班級學習狀況時也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任務是否符合要求,完全可以通過作業來反饋,再者教師借助學生的作業反饋及時地發現自身的教學措施是否存在誤區和不足,便于快速地實現問題的解決,保證整體教學的順利實施。
二、 初中數學多元化作業優化布置措施
(一)布置開放性的作業,促進學生互幫互助
調查發現,由于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惡劣導致大面積抄作業現象存在,長此以往,作業布置便成了一種負擔,對綜合學習能力的改善毫無作用,目前也沒有很有效的辦法去改變這一現狀。而為了改變學生對作業的態度,教師就需要從自身做起,改變傳統的作業布置措施,讓學生參與到作業布置中來,將布置作業的權利更多的交給學生,鼓勵學生互相布置作業,以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利用相互之間的求勝欲保證學生作業的完成質量。
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全面地為學生講述課本中的重要知識點,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熟悉其中的重難點。接著將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認為難以理解的部分布置給同小組的其余學生,并通過其余學生的完成狀況來反思自己的問題,以此來提升學生做作業的態度。如學習“一次方程與方程組”時,這節課本就是小學階段的重難點,單純地依靠課堂上的教學是不能完全理解的,因此需要課后的大量練習。為此教師在教學后將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然后通過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向同組學生布置作業,尤其針對自己理解存在誤區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出題,當然也要由簡及難地全面覆蓋,保證課堂學習任務的復習和鞏固,通過相互之間的作業完成及時地了解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求及時,鞏固本節所學的知識。作業的布置范圍可在一次方程與方程組的知識范圍內自行布置和設計數學習題,可從教材中尋找習題變換題目條件,也可融入以前學習過的舊知識,也可在方程組中融入不等式的內容,要盡量做到習題的多變性和靈活性。在給其他學生布置習題時,學生自己要先對布置的習題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具備解析能力,教師也可從教學的角度對之進行完善,在充實課堂內容學習的基礎上也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鼓勵學生互相布置作業的方法,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能有效地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二)布置差異化的作業,實現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的個人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都存在差異性,因此一個班級內必然存在著思考、分析和學習等方面具有差異性的學生。為此,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針對性地進行作業布置,盡可能地避免作業統一化和系統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實現因材施教。這里的因材施教是指作業中“質和量”的差異對待,“質”指的是作業的難易程度應該有不同層次的設計,可以按照問題的難易程度和設計思維能力的角度分成基礎題和能力提升題;這里的“量”是指課后作業的設計應該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可以設計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等,使學生在進行課后作業訓練時能有彈性改變的空間。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一節時,教師利用各種資源開展興趣教學,讓學生在真正的課堂教學中,待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后,引導學生及時地練習一些基礎性的題目,在作業布置時將學生以綜合學習狀況分成“一、二、三組”。第一組學生屬于綜合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第二組學生屬于學習成績良好且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的學生;第三組的學生屬于綜合學習優秀、能力突出的學生。對于第一組的學生,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時主要考慮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主要內容包含一些概念性的題目以及簡單的證明題,目的在于理解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對問題的解決形成初步的記憶;對于第二類學生的作業布置主要針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和一定的技巧提升,比如考查學生對于四邊形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普遍應用,也可以在證明題目上稍作提升。對于第三類學生,他們課堂上已經對基礎概念有很好的掌握,在作業布置時主要針對學生的技巧提升,作業的布置要主要針對一些具有抽象性的概念理解,以及利用輔助線等內容去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存在。這樣,既滿足了不同學生的作業需求,增大了學生的思維量,也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實現課堂實際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