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玲
摘 要: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而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各種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低,教師應當對此予以重視。文章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小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策略
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小學生的各項能力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包括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所謂“學以致用”,“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用”,而解決問題正是“學以致用”的終極體現,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意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予以培養。而現實情況是,部分教師限于傳統教學理念、教學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對此并不重視,或者是有心培養卻不得啟發,以致部分小學生并不具備較強的解決問題能力。基于此,本次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 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相對較弱,這就給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造成了一定的阻礙。而在培養小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需要讓其不斷地進行思考和探索,這其實是對其思維的一種鍛煉,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益。此外,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對于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展有益,有利于新課標規定下的數學教學目標順利達成。其次,傳統教育背景下,部分小學生已經習慣于被動學習,他們對教師的依賴性相對較強,這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利。而教師在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能夠凸顯小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這樣在促進其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同時,對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指導解題技巧,培養解題好習慣
想要有效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指導其掌握解題技巧,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其良好的解題習慣。首先,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在解題之時仔細審題,并且將題目中的關鍵已知條件重點標注出來,為尋找解題突破口做好準備。其次,對目標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抓住其中隱藏的一些關鍵詞,通常借此可以確定解題范圍。對于那些綜合性比較強,而且條件關系比較復雜的題目,要注意關注問題當中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條件,防止落入出題者設置的一些文字陷阱。比如,給出水池的長寬高,讓求其蓄水容量,前面長寬高的單位均為米,最后求解的蓄水容量單位是立方分米,小學生稍不注意就會忘記單位換算這一步,造成解題失誤。再次,對已知條件進行分類整理或者是重新組合,具體可以采用列表、畫圖等方式進行信息整理,這樣可以讓已知條件變得更加清晰,為尋找解題思路和方法打好基礎。最后,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學會將題目中的一些具體信息進行轉化,使其成為自己比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信息。具體可以進行形象與抽象的轉換、逆向與順向的轉換、生活與數學的轉換等,轉換之后,小學生就能更好地利用所學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解題興趣
雖然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成長閱歷不足,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也相對較差,但是他們在面對未知事物之時,卻能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將驅使他們主動投入相關的學習和探索當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想要有效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為其創設形象生動的問題情境,據此喚醒其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激發其解決問題的興趣,為其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做出良好的保障。問題情境的創設還能活躍課堂氛圍,讓小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思考和探索,采用各種方式嘗試解決相關問題。
在進行“小數除法”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激發小學生利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并且有效鍛煉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可以聯系生活為其創設問題情境。比如,教師結合班級日常活動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某班現在有班費24.5元,賣廢品又獲得16.1元,同學們打算將這些錢用來改善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如果用來買《少兒科普雜志》,總共能買7本,如果用來買跳繩,總共能買14根,如果買3本雜志,剩下的錢都用來買跳繩,那么最多能買幾根跳繩呢?這樣的問題情境與小學生的現實生活聯系非常緊密,很容易激發起小學生解答問題的興趣,并在真實解題的過程中促進其解答問題能力的提升。
(三)開展小組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生難以長時間保持解答問題的耐心,經常是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就仔細研究、認真分析,耐心十足地去解答問題,但是遇到一些比較枯燥,不感興趣的問題就馬馬虎虎、敷衍了事。當然,還有部分小學生只喜歡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遇到難度較高的問題就容易放棄,或者是敷衍了事,這對于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非常不利。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開展小組合作,讓其在與他人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共同解決問題,這樣能夠增強其解題時的耐心,而且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還能相互啟發、彼此借鑒,能夠更好地激發其解題興趣,有效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部分小學生認為這類問題比較難,因此在利用相關知識點解決問題時容易喪失信心、失去解題興趣,此時教師就可以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合作探究解題方法和思路。比如,部編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一杯純牛奶,樂樂喝了半杯后,覺得有些涼,就兌滿了熱水。他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了。樂樂一共喝了多少杯純牛奶?多少杯水?”,部分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難以將題目轉換成數學問題,因此也就摸不到解題思路。教師此時就可以引導小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大家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摸不到思路的同學在與他人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只要用畫圖的方式將整個過程描述出來,很容易就能求出問題答案。而在借鑒他人解題思路或方法的過程中,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獲得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