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向東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課強調實踐性、技能性和綜合應用性,主要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應用能力,以完成任務來激發興趣、組織課堂的任務驅動法則是構建高效信息課堂的重要助力。小學信息教師要立足學情,圍繞任務展開教學,從設計任務、展現任務到探究任務、完成任務再到分析任務、改進任務,不斷完善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堂的實踐應用。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小學信息技術課;運用策略
一、 引言
任務驅動法,顧名思義,就是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乃是源于建構主義的教學理論。信息技術課是理論與實操并重的課程且具有知識更新換代快的特點,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而運用任務驅動法開展課堂教學則能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培養“我要學”的學習意識、發展自主探究能力。依據在“做”中“學”的指導思想,任務驅動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上怎樣運用呢?
二、 堅持以人為本,設計任務
科學合理地設計任務是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堂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任務是由學生執行并完成的,因此在課前準備中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設計切實可行的教學任務,具體分為三個步驟:
教師要“吃透”教材,即明確教學目標、知道學生應該學習哪些新知識和新技能、把握重點和難點知識,確保任務設計圍繞著教學目標且分散于重難點知識間,呈現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學習過程。以“鍵盤與指法”為例,認識鍵盤并了解鍵盤操作指法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此筆者設計了認識鍵盤和指法訓練兩個任務,鑒于指法操作是教學的重難點,又將指法任務分為“擊鍵要領”和“分區練習”兩個子任務,確保任務規模適中又聯系緊密。
教師要“摸透”學生,即掌握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知水平、對待學習的心理特征和具體電腦操作技能水準,確保設計出來的教學任務既具有興趣性、可行性,使大部分學生充滿興趣地在規定時間內自主完成,又兼具開放性,使學生思維充分發展。以“插入表格”為例,鑒于部分學生的畏難心理,筆者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校運會獎牌數記錄這個情景任務來引入新知學習,又根據學習基礎設計了基本任務、提高任務、拓展任務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此大大激發了小學生的探究欲望。
然后,做好教學環境的相關準備,如給學生按資質分好學習小組、整合好學習資源庫及各種材料、搭建好網絡信息交互平臺等,學生也要按照預習大綱做好課前預習,以最好的狀態迎接課堂任務的到來。
三、 創設教學情境,展現任務
展現任務、讓學生對任務產生求知興趣是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堂順利實施的必要導引。信息技術課囊括信息獲取、處理等應用技術,偏重于技能鍛煉,對邏輯思維和學習意識要求很高,但小學生偏于形象思維、好奇好動,他們愿意接觸計算機卻對枯燥的文字理論或操作練習不感興趣,甚至在畏難情緒的影響下厭煩學習。為此在剛上課展現任務階段,教師一定要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來吸引他們,使其了解一個個需要完成的任務并愿意去探究學習,在動力無限的實踐中發展創新精神、獲得學習的主動權。以“選取移動圖片”教學為例,學生要完成的學習任務是“選取移動圖片并去除圖片背景”,以達到使用各種工具、認識圖層的教學目標,那怎樣讓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感興趣并沿著任務主線主動探究呢?筆者根據學生喜歡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設計了引入情境:一天,海怪又來到海邊村莊干壞事,村民們想請哪吒和敖丙來降服海怪,但他們兩個人正在總兵府踢毽子(給學生出示兩張圖片),怎樣將他們送到海邊村莊呢?學生興致勃勃地討論并給出了具體步驟,先選取再移動最后去除圖片背景,就能將兩張圖片合成為一張圖片。如此自然輕松地展示了教學任務,讓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有個大致了解并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四、 小組合作學習,探究任務
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是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堂順利實施的必經之路。主觀能動性是學生積極投身學習的內驅力,想要調動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小組合作學習則是慣常采用的組織形式。具體來說,4-6名學生以面對面或網絡交流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對每個任務的完成路徑進行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互幫互學的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完善思維,發展核心素養。還是以“選取移動圖片”教學為例,筆者將其分化為“選框工具”“移動工具”“圖層面板”等三個子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學任務單”在小組內自主探究:第一步,用選框工具將哪吒移動到海邊村莊去,學生開始討論:選框工具有哪幾種?面對一個具體的圖形時依據什么選擇選框工具?怎樣拖動圖片、其實質是什么?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找到了答案,也完成了選取移動圖片的小任務。這時大部分學生又發現了新問題:哪吒和敖丙的圖片背景與海邊村莊的圖片格格不入,怎樣去除他們身后的背景呢?又怎樣調整人物的位置呢?于是學生又開始進行第三個小任務的討論:圖層面板的各部分具體作用是哪些?想移動哪吒就要選擇哪吒所屬的圖層、交換圖層可以調整圖片重疊順序等。如此讓學生根據教學任務自己確定學習步驟、小組討論決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在任務驅動下主動學習,既能掌握知識又收獲了滿滿的成就感。
五、 及時指導點撥,完成任務
教師及時指導、在疑惑處點撥是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課堂順利實施的關鍵環節。眾所周知,小學是學生知識積累、思維發展的起始階段,以他們現有的能力在面對部分任務或難點知識時常會產生無處下手之感,即不知道選擇哪些有效信息或從哪里切入解決問題,如此就算給再多的時間、花費再多的精力也無濟于事,還是需要教師及時地進行指導點撥。以“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教學為例,部分學生在圖片素材庫中選好了符合主題的圖片,卻對如何放到幻燈片中有點懵,從何入手呢?筆者提示他們:在Word文檔中插入圖片是以前學過的內容,回想一下是怎樣操作的?學生一下子恍然大悟,通過知識遷移學會了“在幻燈片中插入圖片”的幾種基本方法,順勢完成了插入剪貼畫、插入自選圖形等基本任務;正在學生興高采烈地進入下一個任務時,新的“攔路虎”出現了:插入的圖片和幻燈片的整體風格不搭,極不協調、缺乏美感,學生知道不好看,但不知道從何下手去調整,筆者提示他們找不協調的原因,這里圖片大了需要調小、那里圖片位置需要往下調一點等等,這就涉及調整圖片的疊放次序的小任務,學生根據任務提示單開始操作,逐漸將幻燈片修改得越來越美觀。可見教師要積極發揮“指導者、促進者、合作者”的作用,在關鍵處、疑惑處為學生指點迷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