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萍,孫曉虹,趙 蓉,馬 麗,孫萌苑
(山東省煙臺護士學校,山東 煙臺 264000)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直接導致全國各地春季學期推遲開學[1],并掀起了一場依托網絡平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2]的大規模信息化教育革命。在教育部先期“推進信息化平臺體系建設,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3]政策的影響下,各學校建設的智慧化校園、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專業教學資源庫等為“教師線上授課,學生居家學習”這一新的教學方式提供了技術支持。
護理學基礎作為護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核心課程之一。當人們為抗疫期間“最美逆行者”的勇氣和技術所折服時,護理教師作為課程思政的直接實踐者,應抓住時機,充分利用生動的素材,探討護理學基礎線上教學模式的創新,做好職業精神的傳承,通過在線資源實施職業防護、心理調適、信息篩選、社會觀察等素質教育。
選取我校將參加2020 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2016 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1 班、3 班為觀察組(實施“1237”線上自主學習模式),男生21 人,女生76 人;2 班、8 班為對照組(實施全程直播教學模式),男生22 人,女生75 人。兩組年齡、性別、中專階段護理學基礎成績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教學模式不同,但任課教師、教學內容、教學學時均相同。
考慮到疫情狀況,選取護理學基礎課程前9 章內容實施在線教學,課程為輔導課。以泛雅平臺為支撐平臺,學生為學習者,教師為助學者,穿插直播、錄播、互動、答疑、研究性學習等教學形式,實現“平臺任務點引領、重難點直播解析、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交互、教學效果實時評價”。
表1 護理學基礎教學團隊概況
表2 護理學基礎“1237”線上自主學習模式
2.4.1 觀察組 授課教師按照“1237”模式組織教學,學生課前登錄泛雅平臺,查看導學案,預習電子教案,識記知識點,參加闖關測試。教師課前分析學生完成任務時暴露的知識薄弱點,調整直播PPT 與討論問題,上傳課程資源。課中按照“重難點直播解析—自主學習(平臺簽到、觀看視頻、識記高頻考點、討論與測試)—協作學習”的順序安排教學內容。課后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交互,完成課后督學作業,上傳個人及小組作業,教師登錄平臺查閱作業,不定時答疑解惑。
2.4.2 對照組 教師利用騰訊課堂全程直播,講解重難點知識,課堂穿插提問與互動,課后發放章節練習題,常規布置書寫作業并上傳。
2.5.1 理論測試 取兩次理論測試成績,一是依托泛雅平臺進行1~9 章內容的模擬測試,分A1、A2、A3 型題,共100 道,計100 分,考核時間為50 分鐘;二是學生參加醫考學堂App 的護考測試,其中涉及護理學基礎1~9 章的考題共45 分,查出學生得分,進行數據分析。
2.5.2 問卷調查 利用問卷星平臺針對全體學生進行課前線上教學摸底調查,授課一個月后對兩組線上學習滿意度進行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00%。
2.5.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3.0 軟件對兩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學習成績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兩組數據具有顯著性差異。
結果顯示,觀察組理論測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見表3)
調查顯示,學生最想獲取的線上資源前3 位為重難點解析、考試技巧及復習策略、章節配套題庫,最喜歡的知識呈現形式前3 位為課件、微課、在線題庫,50.44%的學生認為可回放的重難點講解視頻是最有效的在校教學資源,52.21%的學生喜歡的在線教學形式為重難點講解+平臺資源自學(見表4)。
表3 兩組理論測試成績比較(±s,分)
表3 兩組理論測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 平臺模測(100 分)93.37±10.35 89.40±13.51 1.869<0.05 n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97 97護考測試(45 分)38.69±4.80 35.70±6.69 3.029<0.05
表4 課前線上教學摸底調查結果(n=339)
表5 兩組對線上學習效果的滿意度[n(%)]
以往研究發現,網絡教學較為低效,主要表現為:第一,學習活動設計不夠合理,資源更新緩慢,學生的學習訴求得不到及時滿足[4];第二,學生對平臺的認同感低,自主學習能力差。線上教學就是教與學的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5]。為此,我們將騰訊直播與泛雅平臺相結合,依托后臺數據調整教學策略,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協作學習交互,參與隨堂測試,獲得即時評價,有效避免了學習低效現象。除此之外,“1237”線上自主學習模式還具有以下優勢。
教學過程分為課前導學、課中樂學、課后督學3 個階段,教師以文檔、微課、短視頻、高頻考點PDF、思維導圖等形式呈現教學資源,針對學習者的學習習慣,結合護考內容進行知識點拆分與整合,以統一范式整合資源。設計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線上教學活動,通過討論交流、資源獲取、合作學習,形成對團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自我管理,逐步構建師師、師生、生生學習共同體,喚醒師生成長的內在動力[6]。
《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 年實現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全面提高”[7]。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不具備面對面交流的條件,也沒有完善的教育設施和教學資源,教師被迫去探索、去適應,學生在各種平臺之間切換,按要求獲取資源,參加線上互動,短時間內師生信息化素養得到了迅速提升。
自主學習要求學習者具備一定的學習動機,并能監控和評估整個學習過程,不僅能學、想學,還要會學、堅持學[8]。在“互聯網+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9],新興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使學習時空由單維轉向多維,更有利于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的交互。設計有效進行“五育并舉、德育滲透”的任務清單,不僅實現了教與學的交互,使教學方式更為靈活,課堂氛圍更為活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10-11],而且有利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相結合,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策,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線上教學成為主流。護理學基礎“1237”線上自主學習模式設計與平臺資源建設,已不再是過去常態的重復,作為疫情期間主要的教學方式,不僅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同效來滿足教學、護考之需,而且也兼顧了未來在線教育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