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翼
【摘要】讀寫結合是推進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其中,以讀促寫是讀寫結合的重要內容。教材中的選文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指導。從教者往往從選文的閱讀價值進行挖掘,而忽視其寫作教學的意義。作為小學語文教材的經典選文,《觀潮》是以讀促寫的優秀教學案例,其遣詞造句、結構章法、情感表達等,都是小學生寫作學習的典范。
【關鍵詞】以讀促寫;寫作;《觀潮》
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都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兩者相互影響,彼此聯系,同等重要,不可偏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選文教學時,往往關注其在閱讀教學方面的價值,卻忽視其對于寫作教學的影響。在學術研究和教師教學中,對于選文的閱讀價值的論述汗牛充棟,而立足于寫作教學的文章卻寥寥無幾。語文課程一直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當前,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選文對學生寫作具有指導作用。
統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閱讀要素就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這一要素指向培養學生的閱讀想象能力,是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對于閱讀想象能力的培養,統編教材循序漸進,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提出“試著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是對閱讀想象能力的初步培養。本單元是在已學的基礎上提升,進一步培養閱讀想象能力。《觀潮》一文是借助文字,想象錢塘江大潮由遠及近的動態壯觀畫面。這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文不僅落實了這一單元閱讀的核心目標,而且蘊含著巧妙的筆法和深刻的推敲。作為小學語文教材選文的常青藤,《觀潮》無論在情感抒發還是寫作角度都為當下的小學生寫作提供了示范,甚至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一、觀察全面,角度新穎
《盲人摸象》中的盲人只“見”局部,不知整體。中國古語云: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看待問題要全面,只有把事物的各方面結合起來,才能知曉事物真相。如果從一個方面看事物,就會像盲人一樣得出錯誤的結論。當代小學生寫作時往往沒有細致地觀察生活,挖掘新的角度,為作文尋找話題。這就需要引導他們觀察全面入微,拓寬視野,尋找新的切入點。
《觀潮》一文以全面觀察法為支撐,從四個方面描寫了錢塘江大潮的全貌,在寫作角度上給予學生一個創新點。(1)寫海潮之雄。開篇就是一句“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奇觀”,先聲奪人。接著對海潮進行描繪,又以比喻、夸張的手法,“白線”“水墻”“白色戰馬”幾句,把海潮從遠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和聲勢都形象地表現出來了。(2)寫觀潮之盛。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通過朗讀課文,使學生明確“人山人海”“人流”是寫觀潮的人多;“昂首東望,等著,盼著”是寫觀潮人在潮來之前等待的急切心情,“人聲鼎沸”是寫觀潮人看到大潮出現時的驚喜心情。海潮之雄和觀潮之盛既各自獨立,各具特色,又相互連貫,相互映襯,組成了一曲層次分明,氣勢磅礴的大潮交響曲,借此引導學生從中感受到寫作的多面性和豐富性。
二、調動感官,五感俱全
觀察一處景物,我們不僅可以用眼,還可以調動全身感官。一般來說就是眼(視覺),耳(聽覺),口(味覺),鼻(嗅覺),身體(觸覺),利用這五種感覺觀察景物的方法就是五感觀察法。如果能利用好這五員“大將”,就能把某個景物的全貌詳細地寫出來,作文也自然變得生動有趣。
《觀潮》這篇課文描寫了大潮由遠及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復歸平靜的動態變化,呈現了奇特、雄偉、壯觀的錢塘江潮畫卷。特別是“潮來時”這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這種美景,作者是這樣捕捉到的:首先,用眼捕捉,作者通過“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時間節點,把錢塘江潮氣勢的變化寫得詳細具體,寫出了大潮的壯觀。本課的遷移運用是學習“由遠及近”的寫法,寫某種事物的變化。也可滲透單元習作《推薦一個好地方》的構段方法,如學著使用“遠看,走近些,走到近處”等連接詞。
其次,用耳捕捉,側耳傾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抓住作者描寫大潮聲音和形態變化的詞語,如“隆隆的響聲”“山崩地裂”,想象潮水澎湃,排山倒海而來的壯觀氣勢。學生在朗讀時語速要稍快,音量要稍大,讀出錢塘江潮的壯觀氣勢。最好同時播放錢塘江潮的視頻,感受大潮的壯觀氣勢。
另外,文章中尚未涉及口(味覺)、鼻(嗅覺)、身體(觸覺)這三種感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試著寫一寫,例如:身體(觸覺)江面很平靜,江潮邊的微風輕撫著人們的臉龐;鼻(嗅覺)一股股潮水的清涼氣息彌漫在空氣中,大自然的味道撲面而來。
三、情節具體,學會切分
《觀潮》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文要把事情寫具體寫長,要讓作文內容豐富起來,就要學會切分情節:可以按照時間的自然間隔切分情節。例如,天的自然間隔,在《江城一日游》中,以上午、下午和晚上的時間順序來寫一天中人物的游玩活動,上午寫游玩天下第一樓“黃鶴樓”,登高望遠,下午游玩武漢植物園,大吃燒烤;晚上泛舟江面,夜晚的江上,天上繁星皎潔,構成了一幅幅溫馨的畫。
《觀潮》一文,我們可以按照時間順序,通過切分法,將其分為三個緊密聯系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潮來之前錢塘江面的平靜景象,是一幅靜景;第二幅是錢塘大潮咆哮而來時的奇特景象,是一幅動景;第三幅是潮頭過后錢塘江面的波瀾洶涌澎湃的景象,也是動景。以上三部分是筆者通過抓關鍵詞的方法來切分的。作者抓了“午后一點左右”“過了一會兒”“霎時“過了好久”這些詞,讓學生理解大潮出現的時間和大潮演變的過程。潮頭來得迅猛以及江潮持續的時間很長,我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進行分析;潮來時的遠景和近景,我則從江潮的聲音和樣子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讓學生在潮聲和潮形的不斷變化中體味大潮的壯觀。
《觀潮》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耐人尋味,是一篇以讀促寫的優秀范本。發掘語文教材選文中的寫作指導價值,是對“以讀促寫”的有力踐行。這不僅能讓學生在名家經典作品中獲得更加精良的寫作指導,還能更加高效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語文能力的提高。